鄧宇晨 洪倩 段淑培 周榮君 楊雨程
安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合肥, 230032
當前,我國正處在衛生服務發展與改革的重要階段。為緩解看病貴、看病難問題,以社區衛生機構為平臺開展健康管理服務的大勢所趨[1]。社區是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的基本單元,隨著醫學模式和居民健康觀念的轉變,社區衛生服務資源利用日益得到人們的重視[2]。全面二胎政策放開后,孕婦和新生兒數量的急劇增加加大了對兒童保健服務的需求。社區兒童保健人力資源是社區重要的衛生服務資源,承擔著兒童保健、孕產期保健等多項工作,直接關系到社區生命早期健康管理服務的實施效果。目前我國對于社區兒童保健人力資源狀況的研究存在著數量不足、研究內容單一、研究深度和創新性不足等問題。本文基于我國社區兒童保健人力資源研究領域的文獻數據,運用文獻計量法,探討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和態勢,旨在為進一步開展社區兒童保健人力資源狀況研究和加強社區兒童保健人員隊伍建設提供參考。
以“人力資源”和“社區兒童保健”或“社區婦幼保健”等為檢索詞在CNKI、萬方、維普、CBM等數據庫進行篇名/主題/關鍵詞檢索。截止時間2018年12月31日,共檢索到文獻586篇。經過篩選、剔除重復文獻、對剩余文獻進行全文瀏覽進一步剔除與研究主題無關和相關性較弱的文獻,最終共納入與本研究主題密切相關文獻57篇。
文獻計量以科技文獻的各種外部特征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學與統計學方法來描述、評價和預測科學技術現狀與發展趨勢[3]。本文采用文獻計量法,根據NoteExpress 檢索形成的文獻數據庫對文獻摘要進行內容分類,并以Excel的形式導出。
使用 Excel 2016 及 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在此基礎上對納入文獻的基本情況和研究內容進行分析。
2.1.1 文獻數量年度分布。最早研究社區兒童保健人力資源問題的文獻發表于1998年,2009-2012年發文量呈現遞增趨勢,文獻發表時間主要集中在2010-2012年,其中,2012年單年發文量達到8篇。見圖1。
2.1.2 文獻來源和地區分布。根據文獻來源進行分類匯總,57篇文獻分別發表于國內31種期刊。其中,《中國婦幼保健》刊載的文章最多,共17篇(29.82%),其次為《中國社區醫師》4篇(7.02%)。發表于北大核心期刊(以發表的期刊在發表當年是否為北大核心期刊來判斷)的文獻共14篇(24.56%)。57篇文獻所在地域主要分布于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北京市的文獻數量最多,共9篇(15.79%),其次為廣東省共8篇(14.04%)。文獻發表的地域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共計36篇(63.16%)。
圖1 我國社區兒童保健人力資源研究發文趨勢
2.1.3 研究機構分布。共有73個研究機構對社區兒童保健人力資源問題進行過研究。其中主要為婦幼保健機構,共38所(52.05%)。此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0所(13.70%)、醫院10所(13.7%)、高校(科研院所)7所(9.59%),疾控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各4所(5.48)。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為發表該類文獻最多的機構,共3篇。
2.1.4 文獻獲得基金資助情況。57篇文獻中,6篇(10.53%)獲得基金資助,共獲得8項基金資助。其中,有1篇獲得3項基金資助,其余5篇各獲得1項基金資助,資助基金屬省部級以上和市級的各4項。
2.2.1 文獻類型分類。根據文獻標題、摘要、關鍵詞等信息判斷文獻的主要研究內容,將文獻分為現狀調查、對策研究、培訓模式及需求研究、干預研究、綜述5類。其中現狀調查37篇(64.91%),對策研究13篇(22.81%),培訓模式及需求研究4篇(7.02%),干預研究2篇(3.51%),綜述1篇(1.75%)。
2.2.2 社區兒童保健人力資源存在的問題。納入的文獻反映了當前社區兒童保健人力資源狀況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其中社區兒童保健工作人員學歷結構與職稱結構不合理為較為突出的兩個問題,分別被提及28次(22.40%)、22次(17.60%)。見圖2。
圖2 社區兒童保健人力資源狀況存在問題被提及頻次分布
2.2.3 對策研究情況。納入的文獻中也提出了針對目前我國社區兒童保健人力資源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其中47篇(82.46%)文獻提出應加強對社區兒童保健人才的培養,加大業務指導和培訓力度,規范業務培訓和繼續教育,引入在職教育機制,提高社區兒童保健工作人員的學歷層次。24篇(42.11%)文獻提到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改善社區工作環境。實施人才激勵政策,在編制、薪酬、職稱晉升、學習培訓、住房等方面對社區兒童保健工作人員給予傾斜,提高社區兒保工作人員工作積極性。13篇(22.81%)文獻提到應加強對基層單位兒保人員的資格審核和監督檢查,完善婦幼衛生執業資格準入制度,把好聘用關,注意對新進人員的選拔和考核。12篇(21.05%)文獻提出社區應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引進人才,加快人事分配制度改革。11篇(19.30%)文獻中提出應增加社區兒保人員的數量,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少數文獻也提出了規范對社區兒保人員的績效考核、加強對社區兒保人員的組織與管理,規范兒保人員服務行為,加強對兒保人員的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教育、促進社區與婦幼專科醫院和大醫院合作,建立婦幼人才培訓與交流機制以及醫學院校應積極加強婦幼保健學科人才培養,擴大婦幼保健相關專業招生規模等對策。
2.2.4 社區兒保人員培訓模式及需求。4篇有關社區兒保人員培訓模式及需求的研究中顯示,社區兒保醫生在婦幼常見病防治、基本技術操作及其新進展、婦幼保健信息分析利用能力、基層婦幼保健科研設計、工作思路和方法、生長發育指標分析、兒童早期綜合發展理論水平等方面的培訓需求較大。相關社區兒保人員培訓模式的研究結果顯示,當前對于社區兒保人員的培訓模式仍較為傳統,社區兒保人員對所接受培訓內容的總體滿意度不高。2篇干預研究結果顯示,培訓可顯著提高社區兒保醫生對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相關知識的知曉率,通過光盤、手冊、講座等多種方式均可改善社區兒保醫生嬰幼兒喂養知識的掌握情況。
研究社區兒童保健人力資源問題的文獻自1998年以來開始出現,這可能與1997年國務院明確提出要積極開展社區衛生服務有關[4]。衛生部于2006年發布的《衛生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婦幼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城市婦幼衛生工作要依托社區,充分利用社區衛生服務網絡開展基本婦幼衛生服務,把適宜社區開展的婦幼衛生工作交由社區開展。2009年7月,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逐步均等化的意見》,開始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其中就包括了0-6歲兒童健康管理服務和孕產婦健康管理服務。隨后2012年發布的《衛生部貫徹2011-2020年中國婦女兒童發展綱要實施方案》中也提出要對各級婦幼保健人員開展繼續醫學教育和崗位技能培訓,加強基層婦幼衛生隊伍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配備專職婦幼保健人員。在這些政策背景下,2009-2012年,有關社區婦幼保健、兒童保健人力資源方面研究的數量持續增長,在2012年相關研究的發文量達到頂峰。從研究結果來看,盡管研究的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但獲得基金資助的文章所占比重(10.53%)和核心期刊文章占比(24.56%)均較低,研究的主力仍然為婦幼保健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衛生行政部門參與該類研究的比重僅為5.48%。這表明該類研究沒有被引起足夠的重視,且研究水平和質量仍有待提高。建議有關部門特別是衛生行政部門,重視對社區兒童保健人力資源狀況的調查研究,給予該類研究更多的基金支持。同時相關研究也要加強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增強創新性,提升研究質量。
納入的57篇文獻中,以現狀調查和對策研究為主,共50篇(87.72%)。其他類型的文獻數量較少。多數研究局限在對社區兒保工作人員年齡、學歷、職稱、工作年限的簡單描述以及對策的簡單羅列上,內容重復性高,創新性不足。雖然近年來也出現了對社區兒童保健工作人員專業技能的的評估與培訓需求研究,但數量和研究的深度均略顯不足。這可能與當前我國尚未形成一個社區兒保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評價體系有關。加拿大學者曾設計出一個對圍產期保健工作評價的調查表,用于評價圍產期保健服務提供者的能力、態度與知識情況,共包含個人基本信息、自評能力、態度、圍產期保健知識、相關專業技能培訓興趣5個模塊共78個問題,該調查表可有效評估母嬰保健工作者的專業知識培訓需求[5]。今后我國社區兒保人力資源的研究重點可以往社區兒保從業者專業技能的評價指標設計、專業技能培訓模式和需求以及培訓效果評估等方面轉移。從研究的地域來看,大部分研究的地域集中在東部地區(63.16%),中西部地區的研究較少(36.84%)。這可能與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醫療水平相對較高,對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視程度較高有關。提示有關部門以及相關學者應更加重視對中西部地區社區兒童保健人力資源狀況的研究。
通過對納入文獻的研究內容分析發現,學歷結構和職稱結構不合理、缺乏專業培訓是我國社區兒童保健人力資源較為突出的問題。說明近年來,我國社區兒保人力資源狀況未能得到明顯改善。國外初級醫療保健起步較早,對社區衛生全科人才的培養已較為完善[6]。在社區兒童保健人才的培養上,我國可適當借鑒國外的經驗。如美國對社區衛生人才培養主要采取內科住院醫師社區培訓項目、縱向一體化實習制度、繼續教育培訓項目三種模式,其中在對社區醫生的繼續培訓中,使用了遠程視頻會議技術,同時聯絡多學科醫療專家及城鄉醫療衛生人員和低水平社區,來支持和培訓衛生保健人員[7-9]。芬蘭社區衛生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通過社區衛生機構輪轉學習。芬蘭醫學教育規定,每一位臨床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必須在社區從事8個月以上的全科醫生工作,從而有效地保證了初級衛生服務人員的數量和質量[10]。我國應探索建立適合我國社區衛生人才的培養模式,提高醫學院校婦幼衛生人才培養質量,創新培訓和在職教育方式。如可使用遠程網絡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培訓效率,做好培訓效果評估,完善對社區衛生人員的考核評估機制,加強社區醫療機構的制度建設,規范醫療人員的道德行為等[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