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燕
揚州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揚州 225000
癲癇為臨床中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癲癇為大腦皮層神經元異常同步化放電而發生的腦功能紊亂綜合征,癲癇的臨床患病率為千分之七,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疾病之一[1-3]。癲癇的發生與發展不能預測,具有突然發生,突然停止的臨床特點,發作時常常可導致患者出現意外事件。突發性的癲癇伴隨意識喪失可能對自身及周圍人造成傷害[4,5]。有研究提出對癲癇患者實施有效的臨床護理可提高患者發病時的安全性,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著人性化理念在醫療領域中的應用,人文護理在臨床中越發被重視。癲癇患者作為臨床中較為特殊的患者類型,在護理中也需要實施人文護理,本研究將人文護理路徑應用于癲癇患者中發現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將本次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入院的成人癲癇患者64例為研究對象,以數字表隨機分組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2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實施人文護理干預。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24-82)歲,平均(59.49±12.62)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38±2.49)年;觀察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22-85)歲,平均(59.84±15.34)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67±2.41)年。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對比價值。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 選擇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均符合癲癇疾病診斷標準,具有典型的臨床發作癥狀,腦電圖存在或無癇樣放電,且年齡≥18周歲;所有患者均具有小學及以上文化水平,能夠熟練的閱讀與溝通交流;所有患者不存在嚴重的腦部器質性病變,如腦腫瘤、腦外傷、腦卒中、甲狀旁腺功能低下等可能導致出現癥狀性癲癇的疾病。
1.2.2 排除標準 以患者存在除癲癇外的其他神經內外科及精神科疾病;患者存在吸煙、酗酒、長期使用其他藥物歷史;患者為先天性愚型;患者存在癲癇性腦病、重癥癲癇綜合征等對智力影響較大的疾病情況;患者不能給良好配合核磁檢查與腦電圖檢查,如患者體內有金屬支架植入、心臟起搏器等情況。
1.3 方法
1.3.1 對照組采取常規癲癇患者護理干預方法 實施疾病癥狀監護,嚴防患者癲癇突發意識喪失發生意外,協助進行核磁與腦電圖檢查;按醫囑實施藥物護理與監護;對患者及家屬實施癲癇疾病、治療及危害宣教,提高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敏感性與警惕性;鼓勵患者進行康復鍛煉,躁狂患者使用床欄與識別腕帶,在必要時可使用約束帶;出院時對患者實施健康指導。
1.3.2 觀察組在上述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人文護理干預
1.3.2.1 為患者營造舒適和諧的人文環境 責任護士與協助護士每日清晨對患者的病房進行整理與清潔,在常規病房清潔與整理基礎上在房間內擺放一些綠色植物,如綠蘿、含羞草、水仙花等,保證室內電視可正常使用,在一些特定的區域張貼溫馨提示語,如洗衣機、熱水房、公共衛生間、微波爐處等,提高患者在院內的適應程度。病房走廊中設置安全扶手、輪床、約束帶,以便患者發生意外時及時處理與轉運。所有的護士與醫生必須尊重、關心、愛護患者,耐心傾聽患者的主訴與傾訴,對患者始終保持熱情溫暖的態度,提供周到的醫療服務,緩解患者入院的心理壓力。
1.3.2.2 癲癇針對性護理 ①患者抽搐發作時:患者抽搐發作后將防咬傷牙墊放在患者的口腔內,防止患者將舌頭咬傷,立即將患者的頭偏向一側,將患者的下頜托起保持呼吸道通暢,準備好痰液吸引器對患者口鼻中的嘔吐物與分泌物進行清除,防止患者發生誤吸或者窒息。在患者抽搐發生時不能以強制力阻止患者抽動,避免強力導致患者骨折。抽搐時患者發生大小便失禁時必須對患者的衣物與被褥及時處理,對會陰部皮膚進行清潔并涂抹賽潤膚預防壓瘡。②患者抽搐停止時:當患者抽搐停止后保持病房安靜以便患者充分休息,強化病房巡視,觀察患者的瞳孔、意識、生命體征情況,如存在精神異常行為及時報告患者主治醫生。護士必須嚴格按照醫生的要求給予抗癲癇藥物,不能口服藥物的患者將藥物碾碎后以溫開水化開緩慢喂口服用。大部分的癲癇患者發病后存在低落情緒,如自卑、抑郁、焦慮、恐懼等,責任護士必須強化心理與情緒變化監護,鼓勵患者勇敢對抗疾病,采取聽歌、看電影等方式轉移患者的注意力,提高患者抗病信心。
1.3.2.3 心理護理 責任護士負責通過漢密爾頓焦慮/抑郁量表對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態進行評估,其他心理問題借助口頭詢問患者本人或家屬的方式獲取信息,對患者實施激勵干預,盡可能的安撫患者,舒緩患者的患病情緒,通過病例講解的方式降低患者患病孤獨感,鼓勵病區內癲癇患者相互交流,互相激勵,保持患者的良好患病與治療心態。
1.3.2.4 疾病宣教與健康講座 患者入院清醒時間責任護士與主治醫生聯合對患者實施癲癇疾病知識宣教,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及對治療的依從性。每周定期開展癲癇知識講座,于每周日下午15:00開始,16:30結束,開始前2 d采取短信通知方式通知患者前來聽講座,提高醫患溝通頻率與患者的疾病知識掌握程度。
1.4 評價指標
1.4.1 生活質量[6]干預前及干預后6個月使用癌癥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30,QLQ-C30)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測評,該量表包含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社會功能5個功能量表,疲乏、疼痛及惡性嘔吐3個癥狀量表,呼吸困難、失眠、食欲喪失、便秘、腹瀉、經濟困難6個單項癥狀條目,1個總體健康狀況,合計15維度,30條目。其中條目1-28采用4級評分法,計分1-4分,29與30條目采取7級評分法,功能與總體健康狀況分值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癥狀得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差。
1.4.2 心理狀態 干預前及干預后6個月實施心理狀態評估。漢密爾頓焦慮量表中包含14項內容,16條目,使用0-4分的5級評分法進行評分,當分值≥29分時認為焦慮嚴重,≥21分時認為焦慮明顯,≥14分時認為肯定存在焦慮癥狀,≥7分認為可能存在焦慮癥狀,<7分認為無焦慮癥狀;漢密頓抑郁量表中包含17條目,使用0-4分的5級評分法進行評分,得分<8分為正常,8-20分范圍內為可能存在抑郁癥狀,21-35分范圍內為肯定存在抑郁癥狀,>35分為存在嚴重抑郁癥狀。兩量表得分越高則癥狀越重。
1.4.3 護理滿意度 出院時對患者進行滿意度情況調研,采取自主評分方式進行,滿分10分,分值越高則滿意度越高。
1.5 統計學方法 研究使用SPSS 20.0版本統計計算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對計量資料采取t值檢驗,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a=0.05為標準,P<0.05為具統計意義。
2.1 兩組部分生活質量指標對比 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患者的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情感功能、社會功能、總體健康狀態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各項目得分均優于對照組,兩組相比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焦慮抑郁水平及護理滿意度評分對比 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焦慮與抑郁量表得分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量表得分均降低,但觀察組分值低于對照組,兩組相比P<0.05;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部分生活質量指標對比(Mean±SD,分)

表2 兩組患者焦慮抑郁水平及護理滿意度評分對比(Mean±SD,分)
流行病學統計顯示全球有6,500萬人口的癲癇患者,我國每年有65萬到70萬新增癲癇疾病患者,癲癇對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功能、行為、認知及自身發展均帶來較差的臨床影響,導致患者生活質量較低,心理問題較多[7]。人文護理的核心是以患者為中心,幫助患者得到包括心理、精神、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健康狀態,使患者能夠獲得更好的生活與治療體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8]。人文護理在臨床中具有重要的價值,葛小麗,閆文婷,苗露[9]的研究中提出人文護理能夠優化癲癇患者的生活質量與對護理的滿意度,嚴婷婷,周昆麗,董桂玉等[10]的研究也提出人文關懷在癲癇患者生存質量提升中具有較好的臨床價值。本研究對我院癲癇患者實施人文護理后發現患者的生活質量與心理狀態得到優化,對護理服務滿意度提升。
癲癇患者的心理特征變化較多,智力能力減退,臨床中易于發生憤怒、焦慮、抑郁等表現,患者因癲癇疾病發病而產生羞辱自卑感,疾病癥狀帶來的社會功能、認知功能等方面改變的影響遠大于癲癇疾病本身,因此癲癇患者更需要獲得人性化的干預,更需要人文關懷。本研究在癲癇發作的前、中、后時段均實施人文關懷護理干預,實現了癲癇發病全過程的人文護理,是一種相對較完整的護理路徑。為患者營造良好的環境能夠使幫助患者營造良好的治療情緒與心理,使患者感受到醫院的溫暖與醫療人員的關懷,從而緩解患者住院期間的心理壓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在患者發生癲癇時采取牙墊放置、痰液吸引、會陰護理能夠有效預防咬舌、誤吸、窒息、壓瘡等意外情況。當患者停止抽搐時強化巡視,實施心理干預緩解患者低落情緒,轉移患者注意力,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疾病與治療能夠讓患者獲得良好的生理狀態與心理狀態,提高患者的抗病信心。此外為提高患者對癲癇知識的掌握程度,對患者實施癲癇知識講解并定期開展講座,能夠提高患者對癲癇的認知度,從而提高患者對疾病的順應性與自我護理能力。研究結果顯示,實施人文護理后患者的生活質量、焦慮抑郁水平均得到優化,護理滿意度評分也得到提升,表明人文護理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效果。
綜上所述,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人文護理理念建立人文護理路徑能夠優化成人癲癇患者的生活質量與心理狀態,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