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怡
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江蘇 無錫 214000
ICU是醫院中比較特殊的科室,主要收治病情危重的患者。這些患者因為疾病本身的影響,抵抗力十分低下,而且經常需要進行氣管插管等有創操作治療手段,因而非常容易發生真菌的感染[1]。真菌感染發生后,病情遷延,患者十分痛苦,甚至最終會引起患者的死亡[2]。現今治療方案大多要求在獲得明確的感染證據之后,再使用針對性藥物進行治療,但是真菌培養過程十分漫長,很容易延誤治療時機[3]。因此,本文采用IFI評分系統識別真菌感染風險較大的患者,研究早期經驗性應用氟康唑對真菌感染治療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患者同意和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選擇從2017年6月-2019年1月在我院ICU治療的80例真菌感染危險度高的患者,依照隨機化的原則分成兩個小組。其中,實驗組共有40例患者,年齡39-83歲,平均(53.28±2.43)歲,包含22例男患者,18例女患者,因消化系統疾病入院者13例,呼吸系統入院者16例,心血管系統入院者11例;實驗組共有40例患者,年齡37-82歲,平均(53.46±2.37)歲,包含23例男患者,17例女患者,因消化系統疾病入院者12例,呼吸系統入院者13例,心血管系統入院者15例。兩個不同小組患者之間男女數目比例、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符合統計學的研究要求,P>0.05。
1.2 方法 首先使用IFI危險因素評分系統對患者進行評分,若評分超過40分,代表有較高的風險發生真菌感染,此類患者即納入本次研究。實驗組患者納入研究小組以后,使用氟康唑(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612)對患者進行早期經驗性干預治療,按照患者腎功能的好壞使用不同藥物劑量進行治療:若患者腎功能未受到損傷,則首次用藥劑量為400 mg,將藥物加入500 mL 5%葡萄糖溶液中,以靜脈滴注的方式給予,第二次用藥劑量為200 mg,每天用藥1次。若患者腎功能受損,如果其肌酐清除率高于40 mL/min,將藥物200 mg,加入500 mL 5%葡萄糖溶液中,以靜脈滴注的方式給予,每天用藥1次;若肌酐清除率在21-40 mL/min之間,將藥物100 mg,加入500 mL 5%葡萄糖溶液中,以靜脈滴注的方式給予,每天用藥1次。對照組等待臨床真菌檢驗結果,確診真菌感染后再使用氟康唑干預治療,方式與方法與實驗組保持一致。所有患者均治療兩周。
1.3 觀察指標 統計不同組患者治療效果以及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1)療效評定標準:患者與疾病有關的臨床癥狀以及典型體征消失,微生物學檢測證明真菌感染陰性則判定療效為顯效[4];患者與疾病有關的臨床癥狀以及典型體征明顯改善,微生物學檢測以及相關臨床檢測指標全都好轉則判定療效為有效;患者與疾病有關的臨床癥狀以及典型體征未發生改變甚至加重,微生物學檢測證明真菌感染加重則判定療效為無效。其中,有效患者例數為顯效以及有效例數總和。(2)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不同組患者肝功損傷、胃腸反應以及頭痛頭暈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Mean±SD)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療效比較 差異化干預治療之后,實驗組療效明顯比另一組患者更優異,差異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療效比較比較 [n(%)]
2.2 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差異化干預治療之后,不同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沒有明顯得差異,P>0.05,詳見表2。

表2 不良反應比較 [n(%)]
部分真菌正常情況下是機體的生理性定植菌,同時也有外界侵襲的侵襲性真菌,如果人體的免疫力降低,容易導致侵襲性真菌的異常過度繁殖,引起典型的臨床表現[5]。現代微生物學研究證明,真菌侵襲機體后,為了正常生長繁殖會爭奪人體內的營養物質,同時分泌出代謝產生的有毒有害物質,還會引起機體正常寄居菌群的改變[6],進而導致一系列典型癥狀的出現。在ICU進行治療的患者因為長期應用抗生素、機體免疫力低下以及需要進行許多有創治療操作等多種原因,發生真菌感染的風險十分大[7]。
現有技術條件下,確診真菌感染需要進行病原菌的培養或者檢測,該方法雖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檢測時間漫長,非常容易錯失最佳治療時機。而發生真菌感染的ICU患者,一般狀態比較差,自身抵抗力低,合并存在許多消耗性基礎疾病,如果不及時進行干預治療,很容易導致感染的擴散、蔓延,發生嚴重的感染,甚至導致感染中毒性休克,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不利于患者的預后以及后續治療方案的開展。對此類患者施行早期針對性經驗性抗真菌藥物干預治療,可以在真菌感染的早期滅殺真菌,限制真菌感染的進一步擴散,及時清除機體內真菌,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取得優異的治療效果。為了評估病房內真菌感染風險高的患者,便于進行經驗性預防治療,本研究特選用IFI危險因素評價系統對患者進行評估,如果該評價系統評分超過40分,就可以認為患者發生真菌感染的風險較高,而本研究中,所有高于40分的患者,最終均發生了真菌的感染,此次數據佐證了這一評價體系的科學性。本研究使用的氟康唑是臨床應用比較廣的特異性真菌治療藥物,該藥物吸收率比較高,可以較快達到需要的血藥濃度,起到較好的殺滅真菌的作用[8]。在早期應用,可以將尚未擴散感染的真菌及時殺滅,取得極佳的治療效果。而且現有研究證明,該藥物對人體影響較小,因而不良反應發生比較少。本次研究中,使用氟康唑早期經驗性治療的實驗組患者,與等待微生物學檢測結果確診真菌感染再治療的對照組患者相比,治療效果更好,證明早期應用對真菌的清除作用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P<0.05;而且比較兩組用藥不良反應發現,以頭疼、頭暈、胃腸反應為代表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兩組患者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這證明早期經驗性應用氟康唑治療不會增加藥物的不良反應,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對ICU發生真菌感染的患者施行早期經驗性氟康唑治療干預方案,可以取得極佳的臨床治療效果,而且安全性較高,是一種安全可靠、效果卓著的臨床治療方案,值得廣大醫學同仁進行深入研究與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