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建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市同仁眼科醫院,新疆 阿克蘇 843000
白內障在臨床眼科屬常見病和多發病,其易發人群為老年群體,機體眼部器質性病變為白內障的病理機制,其會導致患者視力受損,若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則甚至可能導致患者失明。本次研究就選取白內障患者120例,探討白內障治療中小切口非超聲乳化術與超聲乳化術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表1 兩組不同時間點視力水平≥0.5率比較[n(%)]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開展的時間段為2018年1月-2019年1月,研究對象為我院收治的白內障患者120例,排除存在其他眼部器質性疾病的患者;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者;存在手術禁忌證的患者。對照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52歲-78歲,平均(63.5±4.3)歲,包括55例成熟期白內障患者和5例過熟期白內障患者;觀察組男37例,女23例,年齡50歲-77歲,平均(63.3±4.1)歲,包括54例成熟期白內障患者和6例過熟期白內障患者。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兩組入院后完善術前檢查,對人工晶狀體度數進行計算,計算公式為SRK-T公式,預留-0.50~-1.00 D。常規清洗眼部,擴瞳后實施眼球表面麻醉。對照組行超聲乳化術治療,開瞼后固定上直肌,在角膜上緣開一5 mm切口,開展層間分離,直至達到角膜,采用黏彈劑注入,超聲乳化能量為55%,控制負壓為120 mmHg,治療完成后采用黏彈劑注入前房,并擴大切口,植入人工晶體,吸除多余的黏彈劑后加壓處理傷口。
觀察組行小切口非超聲乳化術治療,常規處理和切口位置同對照組,前房注入黏彈劑,環形撕囊或開罐式截囊,做水分離處理時,所應用的材料為平衡液,然后對晶狀體進行手術摘除,再采用黏彈劑注入到前房及囊袋內,植入人工晶體,復位結膜瓣,采用慶大霉素及地塞米松結膜下注射。兩組術后均進行預防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術后1 d、術后7 d、術后30 d和術后90 d的視力水平≥0.5例數,同時記錄兩組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 統計學軟件為SPSS 17.0。[n(%)]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不同時間點視力水平≥0.5率比較 兩組術后30 d和90 d的視力水平≥0.5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并發癥1例(1.67%),觀察組并發癥3例(5.00%)。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超聲乳化術應用過程中不需要開較大的切口,但對操作醫師的技術和設備具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在經濟條件較為落后的地區,超聲乳化術無法得到高效開展。但隨著醫學技術水平和設備的發展,超聲乳化技術應用率不斷提升。治療中需根據機體晶狀體核硬度,來對手術治療方式進行選擇,若患者疾病處于早期發展階段,晶狀體不具備較高的核硬度,則超聲乳化術可取得不錯的治療效果,而當患者晶狀體核硬度較大時,則不提倡為其應用超聲乳化術治療[1]。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后30 d和90 d的視力水平≥0.5率無明顯差異,提示兩種治療方式均可有效治療白內障,且小切口非超聲乳化術的見效速度更快,主要是由于后者直接對晶狀體進行摘除,從而使人工晶狀體置入后能夠獲取較好的視力提升水平。有資料報道稱,超聲乳化術切口擠壓效應是導致角膜散光出現的重要原因,也是術后視力水平恢復相對較慢的原因[2]。同時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無明顯差異,提示兩種手術方式均具備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兩種術式均可有效治療白內障,臨床治療可參照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合適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