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燕
徐州礦務集團總醫院重癥醫學科,江蘇 徐州 221000
纖維支氣管鏡并是常用的內科檢查方式和治療技術,通過纖維支氣管鏡吸痰,為患者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能夠幫助患者維持正常呼吸,濕化呼吸道[1]。本文我院2018年2月-2019年1月接診的重癥肺部感染感染患者56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探討纖維支氣管鏡的作用,現將結果做出以下報告:
1.1 基礎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1月接診的重癥肺部感染感染患者56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將其按照數字隨機表法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28例。研究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30-75歲,平均年齡(46.89±10.78)歲,其中重癥肺炎10例、吸入性肺炎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例、肺膿腫1例、支氣管擴張2例。對照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30-74歲,平均年齡(47.58±10.46)歲,其中重癥肺炎11例、吸入性肺炎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例、肺膿腫1例、支氣管擴張1例。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無明顯對比差異,P>0.05。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按治療,包括退熱鎮靜、祛痰平喘,根據患者的呼吸情況給予氧療,護理人員為患者扣背排痰。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使用纖維支氣管鏡吸痰,為患者持續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使用纖維支氣管鏡經口咽置入,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緩慢注入10 mL-20 mL的生理鹽水,使用負壓吸出痰液。若患者痰液較多需要反復重復上述操作,生理鹽水的使用量做多不能超過100 mL。吸痰過程中患者的心率應控制低于100次/min、血氧飽和度超過95%。一旦患者生命體征低于上述水平,應立即停止吸痰。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PCT、CRP、血象正常時間、痰培養轉陰時間。臨床效果:顯效:經CT檢查可見病灶面積減少>75%、病灶面積減少>50%、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
1.4 統計學方法 建立Excel數據表格,將收集到的數據錄入到統計學軟件SPSS 22.0中進行分析,PCT、CRP、血象正常時間、痰培養轉陰時間等計量資料使用(Mean±SD)及四位分數M(QR)表示,采用Student’s test進行檢驗,治療效果使用分類數據使用(n, %)表示,采用χ2檢驗,軟件結顯示P<0.05則代表存在統計學價值。
2.1 兩組患者的肺功能對比情況 研究組患者的PCT、CRP、血象正常時間、痰培養轉陰時間要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觀察指標對比情況(Mean±SD)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對比情況 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有效率分別為96.42%、78.57%,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對比情況
重癥肺部感染是由于耐藥菌株或細菌感染后發生支氣管黏膜炎癥,支氣管中的分泌物會增加,痰栓或血痂等堵塞呼吸道容易造成呼吸阻塞或肺水腫,加上肺部感染會造成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分泌降低,容易造成肺不張。該病進展快,病情嚴重,死亡率較高,一經發現需要立刻采取治療[2]。臨床上對于重癥肺部感染多采用抗感染、氧療等措施。纖維支氣管鏡早在1967年已經開始在臨床中應用,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該方式已經在臨床中廣泛應用。通過纖維支氣管鏡能夠直接觀察支氣管和肺部的情況,可以將深部支氣管內的痰栓和血痂清除,有利于清除局部的細菌,在清除分泌物后使用少量的抗菌藥物,讓藥物通過肺泡-毛細血管屏障進入局部組織和血液,還能能夠提高局部的抗菌能力,降低炎癥因子對肺部組織的傷害[3]。
綜上所述,在重癥肺部感染患者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使用纖維支氣管鏡吸痰,能夠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也可以提高整體的臨床效果,值得進一步普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