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俊超
鹽城市建湖縣人民醫院,江蘇 鹽城 224700
臨床上,重型肝炎與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屬于肝功能嚴重受損階段,同時也是慢性肝臟損傷終末病理階段,患者的身體免疫力下降,造成感染情況頻發,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2]。為此本文遴選研究時間為2017年7月-2019年1月,將入院的160例重型肝炎與肝炎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進行分析,探究應用免疫治療方法的臨床應用效果。具體內容作如下說明。
1.1 基線資料 遴選研究時間為2017年7月-2019年1月,將入院的160例重型肝炎與肝炎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進行分析,為確保研究的公平性,平均將患者分成兩組,即研究組和參照組,每組中各有80例,研究組中男性35例,女性45例,年齡范圍在40歲-75歲間,中間值(58.6±2.5)歲;參照組中男性50例,女性30例,年齡范圍在42歲-81歲間,中間值為(60.7±3.3)歲。比較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數據并沒有臨床可比性,P>0.05,具有同質性。
1.2 治療方法 給予參照組中患者實施常規的治療,即依據患者的感染類型和藥敏情況進行藥物選擇,例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噻肟鈉等展開抗感染治療,每7天為一個治療周期,持續治療兩個周期;同時服用甘草酸二銨腸溶膠囊進行治療,每次用藥150 mg,一天三次,連續治療30天。
給予研究組中患者實施常規治療+免疫制劑治療,常規治療和參照組相同,免疫制劑治療則是選擇參芪扶正注射液250 mL,一天一次,療程21天,同時應用胸腺肽皮下注射,一次1.6 mg,一周兩次,持續治療30天。
2.1 感染控制率比對 研究組中有效例數77例,無效例數3例,感染控制比例為96.25%(77/80);參照組中有效例數62例,無效例數18例,感染控制率為77.50%(62/80)。參照組數據低于研究組數據,具有臨床可比較的意義(P<0.05)。
2.2 組間患者治療后的肝功能各項指標分析 對于患者而言,研究組治療后的肝功能指標(總膽紅素、谷丙轉氨酶、白蛋白、凝血酶原時間與總膽固醇)的數據與參照組比較沒有任何差異性,P>0.05,沒有意義。
2.3 患者治療后炎性因子水平對比 經過治療后,研究組中炎性因子水平(CRP、WBC、PTC與TNF-?)等數據顯著低于參照組的數據,且P<0.05,呈現臨床不均衡性。

表1 患者治療后炎性因子水平對比(Mean±SD)
重型肝炎與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合并感染情況屬于較常見的并發癥,而造成感染的機制則多種多樣,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患者的肝功能受到長期損傷,其肝臟解毒能力便會減弱,使得機體內毒素水平不斷增加,造成應激炎性反應,進而出現感染。在治療過程中單純的抗感染治療雖然可以短時間內將炎癥消除,但是卻不能夠對免疫功能進行調整,而參芪扶正注射液具有調節機體細胞免疫功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的作用,可以消除炎癥,對肝功能進行保護,抑制肝功能惡化,改善凝血功能,進而實現改善預后的效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