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偉,向燕
1.重慶市云陽縣中醫院內一科,重慶 404500;2.重慶市云陽縣中醫院耳鼻喉科,重慶 404500
急性腸炎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主要是由于病毒或細菌感染所致,主要表現癥狀為嘔吐、惡心、腹瀉、腹脹等,病情嚴重者也可見脫水、休克等癥狀,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存在嚴重不良影響[1]。急性腸炎可在任何年齡段發病,多發于夏秋兩季,急性腸炎治療一直是臨床治療的重點內容之一。因此,本組研究特選取90例急性腸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急性腸炎應用阿奇霉素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6月,在我院治療的90例急性腸炎患者入組,隨機自愿原則下分組,每組各有患者45例,對照組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齡18歲-74歲,平均年齡(42.58±3.59)歲;觀察組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齡22歲-72歲,平均年齡(41.72±4.68)歲。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治療,包括糾正電解質平衡、補液、止吐等對癥治療。對照組加用環丙沙星注射液治療,將0.4 g環丙沙星注射液(生產企業:江蘇吳中醫藥集團有限公司蘇州制藥廠;國藥準字H20057759)+250 mL葡萄糖溶液混合均勻,靜脈滴注,1次/d。觀察組加用阿奇霉素注射液(浙江亞太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3284)治療,將0.5 g阿奇霉素注射+250 mL的0.9%氯化鈉注射液混合均勻,靜脈滴注,1次/d。治療期間不可服用其他抗生素類藥物,給予兩組患者飲食指導與生活指導,兩組患者均接受為期3 d治療。評估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1.3 判斷標準 患者的大便次數和性質在治療后均恢復正常視為顯效;患者的大便次數與性質治療后均明顯改善視為有效;患者治療后兩項判斷標準均未達到視為無效[2]。總有效率=顯效和有效數之和與總例數的百分比
1.4 統計學處理 選用SPSS 20.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t值檢驗,描述用(Mean±SD);計數資料:用χ2值檢驗,描述用(%);P值<0.05時,存在統計學差異。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觀察組45例患者治療3 d后評價為顯效者26例,有效者17例,無效者2例,總有效率為95.56%;對照組45例患者治療3 d后評價為顯效者18例,有效者19例,無效者8例,總有效率為82.2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數據比較差異顯著(P<0.05)。
急性腸炎臨床治療給予調節飲食結構、糾正水電解質失衡、調整腸道菌群等基礎治療的同時,需要給予患者抗生素抗感染治療,方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臨床治療成功率[3]。阿奇霉素具有非常廣的抗菌譜,包括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病毒螺旋體等,對沙門菌屬、副溶血弧菌等引起急性腸炎的致病菌也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臨床療效顯著,可在臨床廣泛應用。
本組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急性腸炎患者應用阿奇霉素治療的總有效率95.56%明顯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的82.22%,差異顯著(P<0.05);結果提示,在常規對癥治療基礎上,相比于環丙沙星注射液治療效果而言,阿奇霉素注射液的應用,可使急性腸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效改善,使大便次數與性質恢復正常,臨床治療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急性腸炎臨床治療可在飲食調節、糾正電解質平衡、補液、止吐等對癥支持治療基礎上,可給予患者靜脈滴注阿奇霉素,臨床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