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
徐州市兒童醫院神經內一科,江蘇 徐州 221000
癲癇是慢性腦部疾病的一種,患兒在疾病發生后,若不能為其實施有效的治療及護理干預,則可出現嚴重后遺癥的情況,如行為障礙、智力障礙等[1]。癲癇在幼兒期的發生率較高,可引發患兒出現抑郁、焦慮、恐慌等不良情緒,對其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2]。因此,強化癲癇患兒的預后護理,十分必要。本研究主要對癲癇患兒接受個性化延續護理干預的價值,作觀察,如下。
1.1 資料 將癲癇患兒36例,以雙盲法,隨機分組,時間為2018年1月-2019年1月,每組為18例。
納入標準:①確診存在癲癇;②存在口吐白沫、肌肉抽搐等癥狀;③家屬自愿配合本研究者。
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嚴重障礙者;②合并痙攣者;③心腦血管疾病者;④精神或智力異常者;⑤難以積極對本研究配合者。
實驗組中,年齡3歲-9歲,均值(5.23±0.75)歲,病程10 d-3年,均值(2.12±0.51)年,男8例,女10例。
對照組中,年齡3歲-10歲,均值(5.17±0.30)歲,病程10 d-3.5年,均值(2.03±0.62)年,男7例,女11例。
對比2組癲癇患兒的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包括出院指導、健康教育、飲食干預。
實驗組個性化延續護理,具體為:
1.2.1 成立延續護理小組,由5名護理人員、2名醫生組成,其均熟練對癲癇護理、治療知識掌握。
1.2.2 全面對患兒的病情評估,制定個體化的護理方案,并告知其日常生活中,相關注意事項,將其癲癇誘因消除。
1.2.3 與患兒家屬之間,積極溝通,利用便捷聊天工具,如微信、QQ等,對溝通交流平臺打造,了解患兒最新動態,針對其護理中的問題,實施及時的指導,并解決問題,以此將其認知程度提高。
1.2.4 家庭護理模式,加強患兒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引導其對癲癇病情觀察、突發情況處理技巧等知識掌握,主動關心患兒,使其感受到親屬、家庭的關懷,將其社會支持度提高。
1.3 觀察指標 對2組治療效果作觀察,并分析2組醫囑依從性的差異性。效果評價:顯效:患兒的疾病未復發,可定期來院復查;有效:疾病基本不復發,可定期復查;無效:各項評分改善不明顯,疾病反復發作,或出現癥狀加重的情況,未能定時復查;顯效率、有效率之和為總有效率。醫囑依從性:問卷表評價,包括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不依從,以完全依從率、部分依從率為總依從率。
1.4 數據分析 數據經SPSS 21.0軟件作統計學處理,P<0.05,統計學有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分析 實驗組治療有效率(94.44%),相較于對照組總有效率(66.67%),更高,P<0.05。如表1。
2.2 兩組醫囑依從性分析 實驗組醫囑總依從率(88.89%),較對照組醫囑總依從率(55.56%)高,P<0.05。如表2。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分析[n(%)]

表2 兩組醫囑依從性分析[n(%)]
小兒癲癇,其是腦功能異常所致的疾病,屬于神經系統慢性疾病,可導致患兒出現精神障礙、感覺障礙、意識障礙、發作性運動障礙等的情況[3],因此,對患兒的身心健康,進行保證,十分必要。癲癇,其難以徹底治愈,在對癲癇患兒實施治療的過程中,應同時做好其護理干預,以此保證其長期治療的有效性。
本研究中,實驗組治療有效率(94.44%),相較于對照組總有效率(66.67%),更高;實驗組醫囑總依從率(88.89%),較對照組醫囑總依從率(55.56%)高。即個性化延續護理的實施,可提高癲癇患兒治療的效果以及醫囑依從性。個性化延續護理,通過對專業小組成立,可更好解答家屬的疑問,使其更好對癲癇相關的知識了解,及時對其病情變化掌握,為患兒提供護理干預,以此對其病情恢復促進,獲得更好的效果[4]。醫護人員強化患兒出院后的關系,可將其協作關系提高,對個性化延續護理的實施保證,使得患兒接受到更加持久性的治療,以此對其機體健康保證[5]。
綜上所述,個性化延續護理應用于癲癇患兒中,有著較高的價值,其治療效果好,可增加患兒及其家屬的醫囑依從性,對改善癲癇患兒的預后,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