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琳
西昌市人民醫院導管室,四川 西昌 615000
伴隨介入技術的不斷成熟,臨床采用介入方式治療的病患數量越來越多。由于介入手術室工作特殊,在治療的同時聯合有效護理可提高治療有效性以及安全性[1]。因此,對介入手術室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問題進行分析,同時采取針對性處理措施,可提升治療效果。本文對我院介入手術室護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良事件實施分析,并采取相應整改措施,效果突出,現闡明如下:
1.1 基線資料 我院介入手術室在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共實施1,147次介入手術,男性596次,女性551次;病患年齡平均值為53.69±10.29歲。其中出現護理不良事件有18次,分析出現護理不良事件的原因,依據原因我院在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間采取針對性處理措施,此期間共實施2,119次介入手術,男性1,187次,女性932次;病患年齡平均值為52.89±10.01歲。兩個時期基線數據經統計學軟件分析,顯示為P>0.05,可實施分組討論分析。
1.2 研究方法 對于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出現的介入手術室護理不良事件實施分析,發現護理安全問題為病患以及護士,其中病患方面包含墜床以及不良反應,護士方面為職業暴露,內容包括:(1)墜床,由于介入手術室內病床狹窄,當病患需要呈現特殊體位時,往往會因病床寬度過窄而出現墜床事件;當病患情緒激動而出現躁動情況時,同樣會因動作幅度過大而發生墜床情況。(2)不良反應,病患在實施介入治療過程中對所使用的藥物過敏,機體耐受程度差,同時,當病患在實施化療藥物灌注過程中,若護士未合理調節藥物滴注速度,當動脈灌注速度較快時會導致病患機體內藥物濃度急劇上升,導致血管發生痙攣以及反射性刺激迷走神經而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3)職業暴露,由于介入手術室工作對護士技術要求較高,導致護士精神狀態長時間保持高度集中,容易受到銳器、放射線等危險因素的影響,特別是放射線的輻射作用,嚴重威脅護士生命安全。
1.3 處理措施 我院依據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原因,于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間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方法包含:(1)針對墜床原因,盡可能以手術室病床寬度為病患擺放合適體位,在診療過程中,護士積極與病患交流,予以其心理護理,幫助其改善不良情緒,可采用有安全護欄的病床,必要時可使用約束工具進行約束。(2)進行化療藥物動脈灌注時需嚴格控制滴注速度,定時檢測病患體內藥物濃度,可遵醫囑使用鎮靜類藥物降低血管刺激,在進行藥物治療前需實施藥物敏感實驗,避免過敏反應發生。(3)指導介入手術室工作人員了解進行自我防護的重要性,穿隔離衣、戴防護罩,盡可能減少機體與放射線接觸時間,嚴格控制與放射源間距離。
1.4 觀察項目 觀察各時期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1.5 數據處理 計數數據采用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利用SPSS 18.0軟件進行χ2檢驗,當顯示P<0.05時,表示組間差異突出。
2017 年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高于2018年(P<0.05)。見下表1:

表1 各時期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
介入手術室主要使用放射學技術對疾病實施檢查以及治療,包含動脈造影、射頻消融術以及動脈介入手術等[2]。在診療過程中,采用放射性藥物治療,加之手術室環境封閉,極易產生各種護理問題,對護士以及病患自身安全產生不利影響。
介入手術室治療效果同護理質量之間密切相關,若發生護理不良事件,會嚴重影響治療效果。為提高介入手術室診療以及護理質量,對護理工作中出現的不良事件進行分析、總結,尋找存在的問題,并采取針對性處理措施[3]。本文中,2018年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為0.14%,遠遠低于2017年1.57%(P<0.05)。通過對2017年發生的護理不良事件實施分析,發現墜床、藥物不良反應以及職業暴露為主要原因,針對上述原因,通過采取合理擺放手術體位、調節用藥速度以及使用防護工具等措施,使得2018年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有明顯下降。
綜上,總結介入診療室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原因,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可顯著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提升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