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堅
【摘 要】本文論述微課在技工院校心理健康課程中應用的優勢,以心理健康課程中“認識自我”教學為例,從“課前準備—課堂教學—課后復習和鞏固”等方面構建技工院校心理健康課程的微課教學模式,提出配備多媒體設備、資源共享不斷豐富微課、教師不斷自我提高等建議,為技工院校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技工院校 心理健康課程 微課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4B-0092-02
在信息化時代,作為應用廣泛的教學資源,微課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與應用前景。對于學生而言,微課能夠滿足其對不同知識點的選擇性學習,達到“想學哪里點哪里,不懂哪里點哪里”的良好效果。對于教師而言,微課改變了傳統教學與教研方式,為其電子備課、課堂教學和課后反思帶來了便利,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師創新教學模式的手段之一。本文探索微課在技工院校心理健康課程中應用,為技工院校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提供新的思路。
一、技工院校心理健康課程應用微課的優勢
微課是一種新穎的信息化教育產物,它具有獨立性、短小精練等優勢。將微課融入心理健康課程教學中,可以通過圖片、新聞、案例、活動、測試等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展示心理學知識、技術、技能等,讓學生更加直觀地、形象地、系統地接受心理知識,不僅有利于豐富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手段,讓教學更直觀、高效,而且有利于活躍心理健康課堂,激起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效,還有利于教師之間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教學水平。
(一)豐富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手段
在心理健康課程中,心理微課類型可分為心理活動類、角色扮演類、小結拓展類、練習鞏固類、心理游戲類、心理測試類、心理案例類、心理知識類、態度評價類、心理故事類等,多類型的微課可以讓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選擇更合適的教學資源,從而達到豐富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手段的目的。
(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在心理健康教學中應用微課,學生可以觀看更直觀的場景、更真實的案例、更系統的知識、更有趣的游戲、更多樣的視頻,同時,短小精練、豐富多樣的心理微課,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會因為內容繁多而喪失學習興趣,也不會因為教學單一而學習枯燥、乏味,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三)有利于教師之間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教學水平
心理微課一般是從專業共享資源平臺收集或者心理教師制作而成,由于教師的無私貢獻,心理微課成了共享資源。心理微課的推廣,有利于心理教師團隊相互合作交流,不斷更新知識面,相互驗證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水平。
二、技工院校心理健康課程應用微課的實踐
一般來說,教學主要包括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兩個部分,而課外教學則包含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因此,基于微課的技工院校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模式可通過“三步走”完成。一是課前準備。教師以微課的形式,將課堂相關內容放在共享平臺,學生通過自行下載、觀看微課,把基礎類、知識類、概念類等內容在課前預習。二是教學過程。以微課的形式,將教學中的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用視頻的形式呈現出來,利用問題導向法進行課堂教學,讓學生帶著問題,通過活動、合作、討論、交流、角色扮演等方式解決問題,以此深化理解教學內容,形成解決相關問題方案,最終以微課的形式,將課堂內容總結展示出來。三是課后復習鞏固。教師將課堂內容總結的微課發布到共享平臺,學生自行復習與總結,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形成自我技能,并應用于現實學習生活中,從而達到提高自我素質的目的。
(一)課前準備
1.教師提供資源。教師通過網絡平臺尋找到合適的心理健康課程共享教學資源或自己制作完成的教學資源—— 微課視頻上傳到班級 QQ 群、微信群、博客、學校網站等指定共享平臺,并布置相關任務,通知學生做好提前預習等相關工作。
2.學生預習。學生按照教師布置的任務,對即將學習的理論、知識點,通過網絡同享平臺自行下載學習或選擇性地進行課前預習,達到預先了解堂課內容的目的。
(二)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學校進行教學的核心,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場所。因此,教師如何下達教學任務、在活動中解析教學重難點、引導與掌控課堂、凸顯學生主導作用,將成為課堂教學的關鍵。
1.創設情境,安排任務。通過微課形式,以中職生身邊真實案例或故事為背景,直觀導入本課學習內容。由于好奇心或者內驅力驅使,每個學生都會關注自身或身邊學生發生的故事,因此,教師以微課的形式,將中職學生身邊真實案例或故事(以新聞報道為主)直觀導入本課學習內容,激起學生學習濃郁的興趣,使學生注意力更加集中,達到創設情境、安排任務的目的。對于學生來說,由于案例或者故事是發生在他們身上或者身邊學生,他們將更加清晰地明白本節課的任務是什么,求知欲的驅使下,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進入故事情景,接受任務。如教師在教授“自我認識”內容時,我們可以創設一個“有血有肉”的情境:某中職學校一年級學生李某從小語言表達能力差、膽子小,但身高、體重等方面發育卻占優勢。他由于學習成績差,常受父母的責備,使得他變得不自信、厭學,最后出現了自卑和自閉,甚至是自殺傾向。由于其行為表現被老師發現,在老師的幫助下,其正確認識自我,發揚優勢,積極參與體育活動,不斷增強信心,各方面得到了全面發展。一則案例,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教師提出本次課程任務—— 如何正確認識自我、接納自我。
2.查閱資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運用心理健康知識和方法對案例、故事進行分析和心理健康指導。教師拋出相應的問題后,扮演學生成長的伴隨者角色,引導學生自主或合作完成課堂任務,讓學生進行有效的探索。學生因興趣和求知欲的驅使下,他們將從自身發育成長規律或課本或網絡等形式查找相關知識資料,與組內交流,對案例或故事進行探究,并推己及人(或推人及己),觸發自我學習過程。如教師提示學生可從性格、愛好、優點、缺點、愿望、恐懼、特長等寫一寫“我是誰”;從生活、社交、體能、操作、藝術、愛好等方面想一想“我能做什么”;從興趣、喜好、愿望、忌諱、厭惡、理想等方面填一填我的特點;通過過去的自己與現狀的自己進行比較或組內同學相互點評來認識自我;學生將按照教師的課堂任務,通過自我對比、自我和他人評判來探究如何才能夠正確地認識自我。
3.展示成果,師生探討,觀看微課視頻。提出自我體驗或心理調適等心理訓練方法、步驟,激起探究。學生將小組內自主探究或合作完成課堂任務逐一公布,并由學生代表對本次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和總結,教師從旁協助,幫助學生初步構建知識網。如學生探究自我認識成果,總結如何才能正確認識自我,最后,通過觀看微課視頻,明確認識自我的三個渠道—— 通過自我反省認識自我、通過比較自己前后認識自我、通過別人評價自己認識自我。使得學生真正懂得認識自己的方式、方法。
4.知識整合,形成體系。通過討論、活動和分享分析、解決現實中的心理困擾與心理問題,促進成長。教師通過豐富多彩的討論、角色扮演等素質拓展訓練活動或者分享分析,使學生深入理解本次課內容,幫助學生鞏固、整合知識面,使學生形成相應的解決問題的知識體系,提升自我素質。同時,學生可以在活動中提高自我分析、理解、舉一反三等綜合能力,從而達到解決日常生活、學習和求職中遇到的問題的目的。如在“認識自我”中,可以開展類似的活動:班級學生分組,每組 4~5 人,每人輪流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優缺點,組內其他同學真誠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自己記錄下評價,并與自我的評價進行比較后,分享自己的感受,形成總體的自我認識。最后,教師通過讓學生想過去發生過的蛛絲馬跡、想現在仍進行著的點點滴滴、想未來要發生的方方面面,引導學生明白,在這個世界上你是獨一無二的,所以要充分地認識自己,讓自己揚長補短,為了自己未來發展而改變現在不良行為、發展現在優秀品質,散發自己獨特的個人魅力,從而為將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課后復習與鞏固
完成課堂教學后,教師將課堂相關微課教學資源放于教學平臺中,讓學生自主復習課堂知識,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形成自我技能,并應用于現實學習生活中。在課堂教學中,大多數學生都能完成課堂的教學目標,理解與運用課堂知識,然而,當學生遺忘課堂知識點或在探究新的知識點時,學生可以在共享資源平臺上重新回顧以前所學知識點,達到教師預定的讓學生課后復習與鞏固的效果。
三、實施微課教學模式的注意事項
第一,多媒體設備的配備。教學過程中,教學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微課制作,還是微課教學,都需要用到電腦、投影儀等多媒體設備,因此,教室里安裝必備的多媒體基礎設備是進行微課教學的重要后勤保障。
第二,資源共享,不斷豐富微課。在我國,正規且全面的教學平臺建設相對落后,這就要求教師們共同努力,不斷豐富微課,并將優秀的微課資源無私地共享到平臺中,保障教學資源。
第三,教師不斷自我提高。時代在進步,知識在更新。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學習,跟上時代的步伐和學生的節奏,提供與課程相關的更新的內容,不斷完善課程資源。
【參考文獻】
[1]俞國良.心理健康(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
[2]程宇翔.微課在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2)
[3]歐陽葉.基于微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5)
[4]唐清.小微見著,強化效率—— 微課在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讀與寫,2017(8)
【基金項目】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2017 年度技工教育立項研究課題(2017JY006)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曹 堅(1983— ),男,廣西玉林人,廣西賀州高級技工學校講師,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師。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