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珍
【摘 要】本文論述在閱讀教學中有效促進學生寫作的策略,認為要充分有效利用課本資源為寫作做積淀,在文本細讀中賞析好字好詞好句,做好積累,全面提升語感;同時關注寫作的細節,在細節品味中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注意閱讀品析各類散文名篇、文摘名著,以綜合提升寫作能力。
【關鍵詞】中學語文 閱讀教學 讀寫結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4B-0129-02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可見,立足課堂教學、讀寫結合、以讀促寫已成為語文學科教學的一種必然。也就是說,當今語文學科教學強調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而閱讀與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具體體現。如果說,閱讀教學讓我們積累知識,培養能力,提升內涵;那么,寫作就是在這基礎上的創作,它需要累積一定的知識,擁有一定生活、情感體驗,是聽、說、讀、寫、思能力的綜合體現。可見,閱讀教學與寫作是緊密相連的。為此,閱讀教學如何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積極寫作呢?
一、立足課堂,牢記至理名言:得法于課內,運用于課外
首先,端正思想,認清當前語文教學存在的誤區。
隨著各校升學壓力逐年攀升,當前不少語文課堂教學存在以下誤區:(1)趕教學進度,縮減教學篇目,錯失不少文體特征突出、文學氣息深厚的經典好文。(2)文本解讀粗糙,學生囫圇吞棗。教師的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結合意識弱,過于追求課堂教學的藝術效果,其結果往往是淡化了文體,甚至連文本的結構脈絡都未理清。(3)注重專題訓練,爭分奪秒狂刷題。教師從各處查找資料或自行整合、重復整合給學生加強訓練,不是讓學生在吃透文本、理解的基礎上去識記和積累知識,學會閱讀方法。
其次,要充分有效利用課本資源,為寫作做積淀。
1.教無定法,但教學有法。依文體進行教學是最能準確品讀出作者寫作思路、寫作意圖的方法,在倡導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的今天,教師自身要有強烈的文體意識。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小說、寓言等各文體構成要素不同、特點不同,寫作內容各有所側重,寫法不同。在實際教學中,首先從文體知識出發,引導學生對這一文體有初步的感知,再結合文本加以分析、強化學生的理解記憶,此后對同一文體的教學注重規律和方法的引導,以期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解讀同類文體的作品。三年三個階段循序漸進,扎扎實實地給學生打好基礎。如果這樣不斷地強化文體意識,文章的框架結構,那么學生又怎會寫出文體不明“四不像”的文章來呢?
2.利用典型課文,做好寫作的引領。課本有不少文體特征鮮明的典范課文,給寫作實踐操練提供具體的實例。
初中階段著重要求學生能寫出一篇文質兼美的記敘文,給學生訓練最多的也是記敘文或記敘性散文。記事的文章一般是寫一事多人。要學生學會記事,寫作要條理清晰??梢妰热莸南群螅录钠鹨?、經過、結果及詳略的安排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典范課文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散步》等。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為例,此文的中心是通過“我”小時候一次爬山“遇險”“脫險”的經歷,告訴我們在人生道路上,無論遇到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冷靜分析,將大困難分解成一個個小困難,一步一個腳印,堅持到底,最終會化解大困難。寫作思路:遇險—— 脫險—— 得出感悟。方法歸納:先敘事后議論抒情,明確本文中心。
在教學中,明確地指導學生記住記敘文或記敘性散文的六要素,析文時讓學生圈點勾畫好事件相關的時間、地點、人物,概括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最后一段的議論抒情是為了明確本文的寫作目的。在一篇又一篇課文的學習理解下,學生得以強化記憶記敘文的六要素及常規行文結構安排,其后布置作文寫作,如《那一天讓我銘記》《難忘的一件事》等。這樣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構成及結構層次安排就能做到胸有成竹,上交的就不再是一篇雜亂無章,想到什么就寫什么,隨意拼湊夠字數應付作業的作文了。
寫人的文章要通過多件事著重刻畫一個人物形象,突出該人物的精神品質,使人物個性鮮明。典范課文有《我的母親》(胡適)《葉圣陶二三事》《阿長與〈山海經〉》。如《我的母親》(胡適),作者主要寫母親是他的恩師,是慈母兼嚴父,而母親“對我做人的訓練”是課文的主體。課文從三個方面寫母親,一是對“我”的管教;二是母親當家之難;三是如何對待他人對自己人格上的侮辱。寫了五件事,①學習上的督促,每天叫“我”早起,催“我”上學;②教我做人,我說了不該說的話,她重重責罰我;③如何在除夕之夜對付敗家子大哥的債主,她從不罵大哥一聲,臉上從不露出一點怒色;④如何與“我”兩個嫂子相處;⑤聽了五叔的牢騷話,表現出剛氣。從“言教”到“身教”來教育影響“我”,事例緊扣中心選取,詳略得當。
學生明曉文章選取的事例要有針對性、典型性,此后在行文寫作時自然會仔細篩選。教師也可拓展文本,讓學生談談自己母親或其他親人的性格特征,說說他們對自己的關愛具體是在哪些事情、哪些細節中體現出來的。點撥引導學生做出篩選,課后進行寫作。這就將讀與寫巧妙融合,讓學生縮短自己日常生活跟作文之間的距離。
二、功夫在課內,也在課外:在文本細讀中捕捉閃亮的星光
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說:“文本細讀,是指讀者通過對文本的詳細閱讀,進行細致、精確的語義分析,從而對文本意義精確、透辟地解讀。”
(一)在文本細讀中學會賞析好字好詞好句,并做好積累,全面提升語感。如《散步》一文,“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這里的“熬”字學生在讀文段時已關注到,一問哪些字詞值得好好品味,學生可以馬上指出,并能感受到“熬”字寫出了痛苦、煎熬之感。老師引導學生結合前文理解,知道是因為母親的現狀是“老了”“身體不好”?!鞍尽庇小叭棠蛪毫?、折磨,艱苦支持”的意思,用上這個字,表現出母親從寒冷的冬天挺過來,是很不容易的。進而啟發學生思考換成“渡”字的表達效果,使學生明白應考慮該人物年齡、身份、職業、狀況等方面來判斷用字準確與否,寫作時也應字斟句酌,力求表意準確到位。
(二)細讀文本要關注寫作的細節,在細節品味中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細微之處顯真情。什么是細節?文章中描寫的人物、景物、事件的細枝末節?!凹毠澝鑼懀侵缸プ∩钪屑毼⒍志唧w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致的描繪,它具體滲透在對人物、景物或場面的描寫中”。如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中對母親的描寫:“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薄扒那牡亍睂懗瞿赣H不忍心和無能為力,同時也是為了讓“我”盡情發泄痛苦,盡快回復平靜理智?!巴低档亍币辉~寫出母親終歸還是不放心“我”,關注著“我”,表現了母親的無奈、寬容、擔心和細心。這樣的細讀,對于學生來說,既是一個接受的過程,又是一個發現和體驗的過程。有了閱讀教學課堂上對文本的深入細致剖析,在拓展延伸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回想自己遇到不幸的事、受傷或是考試成績差時,父母的反應(對父母的神態、外貌、動作的觀察),進而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神態、動作背后父母親細膩的情感及神態上的變化。課上說一說,也為此類文章的寫作做好累積。
(三)各類散文名篇,文摘名著的閱讀品析,是綜合能力的運用提升。每周安排學生閱讀摘抄,并依據課內賞析詞句的方式方法,從修辭方法、描寫方法、抒情方式等方面加以賞析。如學生摘抄老舍《駱駝祥子》文段:“他的腿長步大,腰里非常的穩,跑起來沒有多少響聲,步步都有些伸縮,車把不動,使座兒覺得安全,舒服。說站住,不論在跑得多么快的時候,大腳在地上輕蹭兩下,就站住了。賞析:這是祥子拉車的動作描寫,運用了細節描寫,生動形象地寫出祥子這個人十分努力、用心鉆研、細心,為實現自己的夢想特別地有干勁。”
這樣的練習能讓學生多閱讀,細心品味,感受細節與細膩的情感,最后愛上閱讀。再定期挑選優秀的摘抄作業在教室張貼展示,讓學生得到老師的肯定與贊賞。這樣又會有來自本班同學的羨慕,使學生獲得成就感,也收獲了滿滿的自信。其后,在大量的閱讀摘抄中,學生會不斷地積累、賞析,提升語感,使思維也獲得大量的訓練。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教學,在課內文本的引領下,以讀促寫,兼之日常的閱讀積累,可使學生隨著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自然而然地提高寫作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黎啟陽.教材1+1語文七年級上[M].烏魯木齊:新疆少年出版社,2013
[2]鄭世迎.頂尖教案語文八年級上[M].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邊教育出版社,2009
[3]黃洪亮.“四法”成就細節描寫[J].語數外學習,2012(2)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