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摘 要:研究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對于高校國際化以及“一帶一路”教育國際化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研究基于寧夏銀川北方民族大學“3+1”中馬國際化聯合項目旅游管理專業的三位一體新課程體系的分析,即以語言技能培訓、專業技能培訓、跨文化交際能力培訓為三個核心課程模塊,結合國外的優質教學資源,融合特色的課內與課外實踐教學體系,以多樣化教學手段和教學管理創新為保證,培養出了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在素質、知識和能力諸方面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管理人才。
關鍵詞:高校國際化;3+1項目;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0.089
1 3+1國際化聯合項目概況
在旅游產業國際化發展的趨勢下,高校對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國際化能力培養作為國際化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順應社會的需求是其必然的選擇。因此,旅游管理教育的國際化理念是國內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國際化培養所需具備的,對于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國際化培養需要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出發,其中,最主要的是對旅游專業學生國際化能力的培養,因此國內高校不斷探索“旅游專業國際化能力培養模式”,旨在提高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國際化能力質量,培養出既具有國際視野和中國情懷,又具有高水平的外語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專業技能的復合型人才。
北方民族大學是一所民族院校,位于中國西北部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其作為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本校學生大多來自偏遠地區、民族地區、農村地區,學生從小受各種條件的制約,對于國際化視野方面也相對局限,所以對國外的學習生活有著極大的渴望。隨著中阿博覽會這一發展平臺的不斷推進,帶動了寧夏旅游產業的國際化發展,因此對旅游專業國際化人才的需求急劇上升。為此,本校旅游管理管理專業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為了給民族地區的學生提供更多開拓國際視野的機會,讓其參與到更多的國際化聯合培養交流項目中來,實現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對馬來西亞的兩所大學:馬來西亞北方大學(UUM), 馬來西亞理工大學 (UTM),積極開展海外實習、3+1聯合培養的模式。這些培養模式能夠讓學生在本校學習三年,馬來西亞大學學習半年或一年。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體驗馬來西亞大學教學的優勢并借助學校資源獲取工作機會,對于開拓民族院校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建立健全的旅游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2 “三位一體”的國際化課程新體系
在項目實施之前,我校與馬來西亞大學密切合作,并結合雙方高等教育的發展實際,具體協商制訂了符合雙方教學規劃與條件的旅游管理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創新型課程培養方案。在進行教學培養方案的制訂時本著一個原則:以國際化人才培養為目標的高等教育為準則,注重學生的相互交流溝通能力、語言文字的表述能力以及專業技術的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并力求充分體現課程跨學科的綜合性、選擇性、基礎性以及靈活性。遵循如圖1所示的培養模式,我校國際化能力培養模式在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優質教育資源,自主創新培養國內旅游管理國際化人才,將國際化和本土化相融合,構建了以“三位一體”的國際化課程新體系,以“語言技能培訓”,“專業技能培訓”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培訓”為培養重點的國際化人才導向培養模式,結合課內與課外的實踐教學新體系,以多樣化教學手段和教學管理創新為保證,培養出了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在素質、知識和能力諸方面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管理人才。
2.1 語言技能培訓體系
要培養具有國際交往能力的人才,第一步就要使其具有較好的語言交往能力,即扎實的國際語言技能為基礎,對多元文化有較高的忍耐度為必要條件,理解并尊重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習俗。所以說國際語言交往能力是首先必須具備較高的外語交際應用能力,要掌握較強的英語最基礎的聽,說,讀,寫,譯能力,有了一定的語言基礎,才有具備較強的應用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才可以具有較強的國際交往與溝通能力。
如圖2所示,國際化的課程體系將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外語交際應用能力主要分為三種形式:分別為交流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其中,交流能力是指運用外語語言技能( 說、寫) 來實現國際旅游活動的互動能力;理解能力是指通過外語交流來接收國際旅游信息,主要通過培訓學生閱讀與聽說來實現對所獲信息內化的能力;思維能力是對交流能力與理解能力的分析、綜合。所以,在旅游外語交際應用能力中,交流能力和理解能力是思維能力的前提,隨著旅游市場的國際化,對外語的應用層次提高,對思維能力的要求也隨之提高。
2.1.1 視聽說訓練
為強化英語教學,本專業積極開展英語教學改革,摒棄了傳統的大學基礎英語教學方法,轉向實用能力的培養,提出“不是學好英語再應用,而是在應用中學習英語”。學院在培養方案的設置中增加了如《英語視聽說初級》與《英語視聽說中級》,專業英語模塊課程如《導游英語》《酒店服務英語》等形成了聽說結合、讀寫結合、生存英語與學術英語結合、基礎英語與專業英語結合的特色英語課程體系。
2.1.2 閱讀與寫作訓練
如圖2所示在本課程體系中為學生專門設置了《英語閱讀》《英語寫作》課程,教師注重以學生為中心,幫助學生完成從全盤接受的被動型閱讀到批判式的主動閱讀、從漢語思維模式到英語思維模式、從語言學習到專業學習的順利過渡,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掌握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通過學習策略改變學生的思維模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縝密的推理能力、理解復雜問題的能力、收集和使用證據的能力、表達思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富有特色的英語教學,促進了學生的英語學習,突破了口語表達和英文寫作的瓶頸,提升了學生的英語水平,提高了學生運用外語獲得前沿性專業知識的能力。
2.2 專業技能培訓體系
現如今,隨著我國旅游市場的不斷國際化,旅游管理專業則需要更多的高素養的專業化人才。為此,學校在培養旅游專業國際化能力時,不僅需要將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在提高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以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能力為重點。如圖3所示旅游管理專業結合“3+1”聯合人才培養項目,從課程設置、教學體系、教學資源等多方面為國際高校人才聯合培養進行了模塊化課程體系的建立:主要分為學科基礎課模塊,專業核心課模塊與創新課程模塊。
2.2.1 學科基礎課模塊
為提升旅游行業對國際旅游人才的需求,北方民族大學旅游管理專業通過深入了解“3+1”國際化培養模式的內涵,研究了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教學、雙語課程的實施,從 2011級開始探索實行“3+1”國際化聯合培養教學模式。如圖3所示,學生在北方民族大學前三年的學習,學生需得完成基礎的學科,如《微觀經濟學》《管理學》《人力資源管理概論》《會計學》《餐飲制作原理 Principles of Food Preparation》《餐廳管理 Restaurant Operation Management》《酒店信息系統應用 Hospital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等,通過這些學科基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系統的掌握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自然科學知識,及旅游管理專業學科基礎知識,具有獨立的學習和適應能力以及更新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能將所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融合并綜合應用于旅游業的各項實踐領域。
2.2.2 專業核心課模塊
如圖3 所示,學生在國內不僅學習到旅游專業核心課,包括有《旅游學概論》《旅行社經營管理》《飯店管理》《旅游資源學》《旅游政策與法規》等核心課程。而且在國外也可以學到專業核心課程如:《前廳管理Front office management》《客房服務Housekeeping》《人際關系技巧Interpersonal skills》《餐飲成本控制Food and Beverage cost control》等課程。這些核心課程一部分是通過馬來西亞北方大學資深講師、教授授課;另一部分是由本專業具有國際留學背景的專業教師進行全英文講授,不僅增強學生對國內專業的認知,使學生掌握了現代旅游與酒店服務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可以和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一起上課,使參加該項目的學生更能熟悉國內外經濟文化背景,熟練地掌握英語,進一步增加學生國際交往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整合及應用信息的能力。
2.2.3 創新課程模塊
教育創新是全球化的大前提,國際化是創新的延續,讓一些具有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馬來西亞留學生到中國接受國際化的旅游管理專業教育的本身就是一個創新點。如圖3所示,本課程體系在學習并引進西方先進的專業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的同時,并不是被動的全盤照搬國外模式,而是消化吸收并與我校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形成獨具特色并加上了如《會展管理》《葡萄酒文化旅游》《飯店餐飲營養學與服務專業化Nutrition for Hospitality and Foodservice Professionals》《顧客關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飯店創業發展? Hospitality Enterpreneurial Development》等創新的教學課程。其教學模式也面向國際化,不僅邀請這些國外合作的大學教授進行講課,并邀請行業精英對專業學生進行講座,積極適應國際化的高等教育,變教育的被動輸出為主動吸收。
2.3 跨文化交際能力培訓體系
伴隨著旅游市場的國際化發展,如何使旅游管理的學生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熱點。在中國吳德烈等人是最早提到關于國際化人才需要具備的條件,他們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既有比較高的學歷、了解國際通行規則、懂得現代管理理念,也具有較強專業知識和技能及熟悉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人才;他們必須了解相關國家的語言、文化背景、市場特性及經營狀況。因此,本著以上旅游管理系學生應具備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其培養方案模塊中特別列出了學生應該具有的國際意識,國際一流的知識結構,視野和能力應該達到國際水準,在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下所培養的具備國際視野、專業基礎知識,具有國際化運作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了解相關國家的文化背景,使其學生既具備跨文化基礎素養,也應該具備其跨文化交流素養。
2.3.1 跨文化基礎素養
大多數高校的教育質量的重點都放在了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上,致力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交流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本學院廣泛傳播“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在培養學生國際視野、跨國界知識技能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人類的精神文明,了解中國社會,培育民族情感。針對許多中國學生在國際人才市場競爭中敗于心理素質的現實,其本課程體系將《軍事訓練》《素質拓展訓練》《形式與政策 Situation and Policy》《人格養成教育實踐Personality Cultivation Education Practice》列為必修課,旨在培養學生的互助感、信任感、抗挫折感以及團隊意識。
學院以“菜單式”的選修課,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通過舉辦英文競賽與海外精英講座、中國音樂之夜等多種學術及文化活動,以民族化、多元化、國際化的氛圍,培育學生對多元文化的接受及融合能力,拓展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識。團隊意識,務實精神,耐力、愛心、自信,這些非智力因素構成了我院學生與眾不同的特質。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團結和諧的組織機制、開放多元的文化氛圍,創新自由的學院精神激發了學生的激情和活力,使其具有可持續學習能力和發展潛力。
2.3.2 跨文化交流素養
跨文化交流是指交際雙方來自不同的兩族,對本族語者和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在文化和語言方面具有差異的交際雙方之間的交際。跨文化交際的概念界定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際者使用一種相同的語言來進行的口語交際。為其學生具備此基本素養,本課程體系特別為學生開設了《溝通與交流技巧communication skills》等相關課程使學生掌握跨文化交流素養,是為了使跨文化交際成功進行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素質,學生在交際雙方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能夠使用同一種語言交際雙方進行的實時口語交際和直接進行的言語交流的基本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