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廣西財經學院為例論述新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要求,基于高校的辦學定位和目標,提出構建“八位一體”的校園文化育人體系,即通過思想引領育人、科技活動育人、文化活動育人、創新創業平臺育人、社團鍛煉育人、實踐服務育人、心理咨詢服務育人、資助幫扶育人等培育多形式、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提高校園文化育人實效。
【關鍵詞】高校? “八位一體”? 校園文化? 文化育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6C-0095-03
高等教育要回歸“育人為本、立德樹人”的教育本質,才能實現其培養人的目標。校園文化作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載體,在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發揮著凝聚精神文化、補充課堂理論教學、確立制度文化的重要作用。直面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實性問題,從文化育人的角度探索校園文化建設,提升高校育人工作實效性,是當前高等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新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要求
校園文化是學校在辦學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沉淀與積累,它以育人為主要目標和導向,是在精神、環境、行為和制度層面的文化內容。良好的校園育人環境是高校文化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高校應不斷拓展校園文化的外延,凸顯其精神內涵和育人功能,突出創新精神和人才培養的價值取向,打造出高品位的文化校園,營造良好的校園育人環境,實現以境育人。
高等學校的校園文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和途徑,是以校風、學風為核心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高校校園文化體現著時代訴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塑造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目標,要以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以引導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宗旨。新時代高校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良性互動,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對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意義重大。高校校園文化應結合自己的特點,突破雷同化校園文化建設“瓶頸”,從專業、行業特點出發建設校園文化,更好地培育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國家發展戰略的優秀建設者。
(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意識形態。高校要堅持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方向,緊緊圍繞黨中央的有關精神創新校園文化建設,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不斷提高我國高校培養人才的質量和水平。全面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把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全國宣傳工作會議精神等內容融入課堂,努力做好思想政治宣傳與教育工作,把黨的新精神新理論滲透到日常教學活動和校園文化建設中。適時對學生開展專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增強“四個意識”,堅持“兩個維護”,堅定“四個自信”,牢牢掌握大學生思想意識形態的主動權,積極培育安全健康有序的校園網絡文化,引領大學生健康成長。
(二)借助重大校園活動,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創新精神。廣西財經學院深刻認識到大學生在文化育人中的主體地位,秉承“明德、弘毅、和諧、日新”的大學精神,著力打造財經特色鮮明的新時代校園文化。遵循大學生成長規律,了解大學生的心理、性格、特點、行為,高校文化育人才能采取有針對性的方式方法,激發大學生充分發揮其主體性,真正實現其育人目標。例如,借助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等重大紀念節日開展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在校園文化活動實踐中理解領會重大紀念活動的意義,加強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學生主題班會、團日活動等活動中滲透“逐夢起舞 圓夢中華”主題,增強學生愛國熱情和使命擔當。依托“一院一品”校園文化活動品牌建設工程,開展系列科技競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發揮校園文化育人功能,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充分發揮“第二課堂”育人功能,強化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打造富有學科專業特色的“一院一品”等校園文化活動品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充分發揮社會實踐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養成作用,推動課堂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形成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三位一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平臺。充分發揮立體化校園輿論宣傳陣地的思想引領作用,努力構建以學校易班、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廣財青年網站”和學校官方微博/微信、團委官方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相互配合協同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牢牢把握意識形態主陣地。充分發揮“儀式感”的育人作用,圍繞黨團重大節日、重大紀念日、重大歷史事件等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將入學、畢業、授位等大學生涯中的重要時刻,通過簡單而隆重的儀式,對學生進行愛校榮校教育。
二、打造“八位一體”的校園文化精品,提高校園文化育人實效
營造全面發展、健康和諧、品位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育人的實效,是高校推進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建設進程的重要途徑之一。廣西財經學院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抓手,以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設為契機,著力打造凝聚創新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校園文化品牌,推進大學生育人工程,初步構建了“思想引領育人、科技活動育人、校園文化育人、創新創業育人、社團鍛煉育人、實踐服務育人、心理健康育人、資助幫扶育人”八位一體的校園文化品牌育人模式。
(一)思想引領育人。打造“123456”(一個核心、兩個教育環節、三個教育層面、四支隊伍、五個教育平臺、六大教育內容)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即一個教育核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兩個教育環節—— 理論武裝與實踐培養;三個教育層面—— 學生黨員、學生骨干、廣大學生;四支教育隊伍—— 思政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學生骨干;五個教育平臺—— 黨團支部、理論社團、榜樣示范、主題教育、新媒體;六個育人內容—— 主渠道教育、理論自學、社會實踐、管理服務、校園文化、資助幫扶。
高校要積極適應深化改革新形勢、教育發展規律和院校學生特點,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建設在高等院校“大思政”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思想政治引領,服務學生健康成長,促進學生就業成才,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和青年教職工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增強“四個意識”和“兩個維護”,堅定“四個自信”,不斷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為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創新型國家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撐。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抓好“大學生黨的基本知識建設工程”,建立健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長效機制,全面推進思想建設。
(二)科技活動育人。高校要培養出優秀的學生,以科技創新、人才創新促進高質量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引領和支撐,要服務國家、地方經濟和發展戰略。創新發展不僅需要科技創新,也需要創新型人才。大學是人才薈萃之地,是培育人才的搖籃,大學的根本功能就是依托現有的人才去造就未來的人才。
廣西財經學院突出財經類學科特色和專業特點,立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學生實際需求,廣泛開展系列學科競賽、學術創新和專業實踐活動,強化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營造濃厚的大學生校園學術創新氛圍。開展“鏡湖經濟論壇”“菁英會計”等系列學術科研活動,建設一批大學生創新實踐平臺;通過組織開展一系列競賽活動以及參加“挑戰杯”“數學建模”“結構設計”等系列科技競賽,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大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
(三)文化活動育人。校園文化的價值動態是通過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組織文化直接體現和反映的。
堅持文化品牌引領,以文化活動立項為抓手,以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為目標,培養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構建“學校抓精品、學院抓特色、班團抓普及”的校、院、班三級聯動校園文化工作模式;實施“一院一品”校園文化活動品牌建設工程,重點打造營銷策劃大賽、電腦文化節等一批校園學科專業品牌活動;立足學生特點及成長需求,打造“五四”青春歌會、畢業嘉年華、校園舞蹈大賽等一批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精神底蘊的校園文化精品活動。結合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的引領作用,深入開展“弘揚雷鋒精神”“與信仰對話”“我的中國夢”等系列主題教育實踐活動。
(四)創新創業平臺育人。國務院于2015年和2018年先后印發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和《國務院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對創新創業教育和人才培養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更多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業經歷的人才,而高校在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缺乏實踐平臺,搭建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是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有效途徑。
廣西財經學院立足培養和提升青年學生的創業意識與創業技能,實現以創業帶動就業,通過搭建創新創業平臺、開展創業教育實踐活動,營造濃厚的校園創業文化氛圍。學校建成了4000平方米的創新創業教育園和3000平方米的大學生創業園,實施“科技競賽→項目立項→激勵扶持→孵化運營”的“四位一體”創新創業實踐工作推進模式。打造“創新創業大講堂”“學長有約”“創業文化沙龍”等精品活動,組織參加全區、全國“互聯網+”和“挑戰杯”等系列創新創業大賽,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近三年來,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獲國家級立項174項;學生榮獲全國“創青春”創業計劃大賽、“挑戰杯”、電子設計等科技競賽獎50余項;3名學生榮獲廣西首屆“大學生創業明星”稱號,創新創業教育成果顯著。
(五)社團鍛煉育人。高校具有大學的文化傳承與創新功能,廣泛開展系列弘揚傳統文化,促進文化繁榮的校園文化活動,必須結合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性格特征和行為特點,才能讓校園文化得以持續發展。在學校團委的“一團一品”建設倡議下,各二級學院團委積極創新黨團活動,結合專業特色打造自身特色品牌,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革命文化和先進文化。實施“一團一品”社團文化品牌建設工程,拓寬社團活動渠道,以社團活動立項為形式,以社團文化節為載體,培育天健社“我的愛心不畢業”等60余項學生社團精品活動。“我的愛心不畢業”社團活動被評為廣西高校大學生社團精品活動項目,“依托專業服務社會”和“四點半課堂”等2個社團活動被評為廣西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優秀項目。這些均體現了學校在社團活動中強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引領。
(六)實踐服務育人。主題社會實踐可以深化大學生對理論的把握和對社會的認識,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自信心;克服困難,磨煉意志;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團隊意識,在實踐體驗中收獲成長,提升綜合素質,最終達到“理論引導、堅定信念、砥礪意志、適應社會、提升能力”的目的,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優秀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拓展實踐育人的載體和平臺,創新打造“大學生骨干暑期實崗掛職鍛煉”等一批實踐服務育人品牌活動項目,常規化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及西部計劃、無償獻血、關愛孤寡、愛心支教等系列志愿服務活動。我們不斷完善創新學生主題社會實踐教學活動,以“基層接地氣,實踐促成長”為主題,結合專業深入開展“憲法宣傳”“ 美麗廣西·鄉村振興”“關愛留守兒童”等系列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活動等,讓青年學生在實踐中經風雨、得鍛煉、長見識、增才干。通過活動,大學生在思想得到升華,對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有了從“模糊—理解—認同—實踐—積極維護”的轉變,自覺將個人夢融入中國夢中努力奮斗,書寫青春華章。
(七)心理咨詢服務育人。培育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才能促進學生心理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的協調發展。堅持育心與育德的統一,加強對青年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規范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服務,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廣西財經學院堅持“面向全體,重在發展”的工作理念,構建和優化第一、第二課堂相輔,點、線、面相結合,班級、院系、校級多層次聯動,傳承經典與特色創新相輔相成的多維立體教育活動體系,培育大學生積極的心態。在心理素質拓展訓練、團體心理輔導、二級心理健康工作站建設、心理危機干預、朋輩互助上形成了特色。學校在廣西高校率先將微電影運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將心理微電影打造成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張名片;堅持每年開展新生入學心理適應性教育,通過“一院一講座、一班一團輔”的形式,讓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及時覆蓋全體新生,有效引導新生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意識;支持和鼓勵二級心理工作站結合學生實際,開展富有學科專業背景特色、針對性強的品牌(特色)活動,多角度多層次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八)資助幫扶育人。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學生資助工作,資助貧困家庭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是教育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
學校強化資助育人理念,建立完善了“獎、貸、助、補、減、幫”六位一體的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資助育人工作體系,落實精準扶貧。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入學生資助工作全過程,通過資助政策宣傳、感恩誠信教育、自立自強教育、貧困生家訪、幫扶立項五大活動平臺,開展了“學生資助政策宣傳月”“誠信教育主題月”系列活動和優秀學生榜樣示范等活動,引導受助學生自立自強、心懷感恩、全面發展。實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幫扶立項評比,鼓勵各教學院結合學科專業對人才素質能力的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貧困生素質能力提升項目,切實做到精準扶貧、“智志雙扶”。
立德樹人,需要每個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參與和辛勤付出,更需要學校的統籌規劃和推進。沒有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難以培養出一批批優秀的財經人才。同樣,沒有各大高校積極創新校園文化建設,多渠道多形式的校園文化熏陶,也沒有今天朝氣蓬勃邁進新時代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1]張宏杰.創新校園文化育人建設新理念[J].教育教學論壇,2018(3)
[2]王雪凌.關于深入推進新時代高校文化育人的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19(1)
[3]楊意青,等.高校文化育人實現路徑探析[J].北京教育,2018(7)
【作者簡介】李若海,廣西財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