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鷹飛


摘要:職業教育和金融業的快速發展對金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落實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理念,促進金融業穩定健康發展,在高職金融人才培養中應探索實施金融文化育人,創新金融文化育人載體,搭建立體化的綜合素質教育體系,突出金融文化在學生專業成才、職業發展過程中的引領作用,從而實現就業導向與素質教育緊密結合,專業建設與金融文化育人實踐緊密結合,全面提升金融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金融文化育人;高職;金融人才培養
doi:10.1608 3/j.cnki.16 71-15 80.2019.09.007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9)09-0030-04
一、金融文化育人的必要性
(一)金融文化育人是落實職業教育思想的重要舉措
多年來,高等職業院校在金融專業建設和辦學發展中始終堅持以就業為導向,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培養技能型專門人才。11開展金融文化育人是落實職業教育理念,將素質教育與就業導向緊密聯系的有效途徑,使高職教育培養的高技能應用型金融人才具備與崗位相適配的專業技術知識和能力,同時立足文化素質的提升,以使學生實現職業和人生的可持續發展。
(二)金融文化育人是保障金融業穩定發展的核心要素
文化是金融發展至關重要的因素,不斷引領金融發展與繁榮。加強文化管理,提高金融從業人員素質,成為金融業提升戰略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只有實施以穩健、誠信為主要內涵的金融文化教育才能滿足金融業穩健經營對高素質金融人才的需求,保證金融業的穩定發展。單純追求就業的導向使高職院校金融人才培養存在諸多問題,如缺少文化育人理念,課程體系設置重“專業化”,輕“人文化”傾向嚴重,作為課堂教育教學延伸的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流于形式,缺乏內涵與特色等,使得整個育人體系缺乏靈活性、創新性和有效性,學生的誠信意識、服務意識、團隊合作意識淡薄,與金融業對應用型金融人才的素質需求嚴重脫節。因此,高職院校堅持能力本位,積極開展培育具有專業特色和工匠精神的文化育人體系是極其必要的。
(三)金融文化育人是提升金融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路徑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精神,滿足金融業發展對人才的新要求,高職院校培養的金融人才要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更要主動適應金融企業文化。構建金融文化育人載體,探索實施金融文化育人,將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結合,能夠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更好地幫助學生成人、成才、就業和創業,從而全面提升金融人才培養質量。
二、金融文化育人對金融人才培養的意義
(一)金融文化育人有利于全面培養金融人才的綜合素質
高職金融人才培養以金融文化教育為主線,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地方經濟金融發展為宗旨,站在思想和專業雙重培養的戰略高度,穩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施金融文化育人模式,搭建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相結合的一體化綜合素質育人體系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有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
(二)金融文化育人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機制
堅持金融文化育人,以職業能力培養和立德樹人為基本導向,促進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2]探索實施“政、行、校、企”共同育人機制,將學校專業教學與金融企業文化相互融合,對提升學生的誠信品格和職業素養,達到“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求知”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三)金融文化育人有利于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傳統文化要貫穿國民教育始終的工作要求,定下了高校“立德樹人”的發展基調。[3]黨的十九大高度重視文化自信,多次強調文化的重要價值,為高校的文化育人指明了方向。在高職院校金融人才培養中實施金融文化育人,對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搭建金融文化育人課程體系
(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引領專業教學
在專業課授課的過程中“植入”思政元素,使“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能同頻共振。將專業教育與思政育人緊密結合,能在引導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積極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達到教書育人的雙重目的。
(二)以職業素養為依據搭建課程體系
基于學生知識學習的需求開設相關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使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中深刻體會金融文化,營造職業教育氛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通過通識課程的學習,塑造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品德修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成為全面發展的金融人才。
(三)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
建設有利于學生在線自主學習、內容豐富、使用便捷、更新及時的數字化專業學習資源,推動翻轉課堂等混合式教學改革,通過線上線下、課內課外等多種教學手段,創設科學、合理、新穎的金融文化情境來帶動教學,根據內容精選經典的或現實生活中的金融案例,增加課堂討論,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提出并解決金融企業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四、金融文化育人的探索和實踐
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依托長期的行業辦學優勢和厚重的金融文化底蘊,將優秀的金融文化融入辦學實踐的全過程,將金融文化育人與專業建設、實踐教學緊密結合,搭建立體化的綜合素質教育體系,突出金融文化在學生專業成才、職業發展的引領作用,探索高職金融人才培養的新路徑,有力地促進了金融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并較好地發揮了引領示范作用。
(一)將金融文化育人作為專業人才培養主線
按照教育部職業學校專業標準的要求,將加強金融文化育人明確寫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確定了與培養目標相匹配,以金融文化教育為主線,以職業能力為目標,知識、能力、素質兼顧,融“工學交替”“雙證書教育”于一體的人才培養方案,實現教學做一體、崗課證融通。根據實驗班、訂單培養、定向培養、學徒制等多元化辦學模式的人才需求,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因材施教。
(二)創新構建金融文化育人載體
學校構建了“一個特色場館、兩個實訓基地、三個教育平臺、四個研究中心”四位一體的金融文化育人載體,全方位、全過程、全員實施金融文化育人,引導學生傳承歷史文化,感知誠信文化、服務文化、風險文化、創新文化、企業文化等金融文化的精髓,培養學生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工匠精神、團隊合作精神、服務精神等金融職業精神(見圖1)。
1.以東北亞金融博物館為載體,突出金融歷史文化育人
依托博物館特色活動傳承金融歷史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博物館結合“七一七”盧溝橋事變、“九·一八”事變、世界反法西斯暨抗日戰爭勝利周年紀念等時間節點,舉辦系列化專題展覽,結合金融課程普及金融知識和金融歷史文化,讓學生以史為鑒,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以偽滿金融為特色,開展國恥教育。組建學生志愿者團隊,配合教師管理博物館,定期向社會公眾開館,普及傳播金融歷史文化。
2.以校外、校內兩個實訓基地為載體,突出金融企業文化育人
將金融企業文化植入教學,使企業文化全方位滲透于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一方面大力拓展校外實訓基地,擴展職業素質教育空間。認知實習和畢業頂崗實習,實現了學生的就業能力以及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在讓學生實地感受銀行企業文化、證券企業文化、保險企業文化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以后作為金融從業人員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基本職業操守和職業品質。另一方面加強理實一體化校內實驗室建設,打造職業素質教育基地。為加強實踐教學,學校根據行業標準建成了“模擬銀行”“證券業務”“保險業務”“投資理財業務”“國際金融”“金融研究中心”等6個設施先進、功能齊全的專業實驗室。以人文素質教育和職業素質教育為主題,將展示職業特征的金融企業文化元素融入實驗室環境建設,通過創設引領對學生進行金融文化熏陶,提升金融素質。
3.以通識教育平臺、職業能力培養平臺和創新創業素質教育平臺為載體,突出金融誠信文化、服務文化、風險文化和創新文化育人
按照“P+M”(平臺+模塊)的模式構建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框架,基于學生成才的需求開設相關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組織特色社團活動,將文化知識、道德修養融人專業教學。將金融文化貫穿于通識教育平臺、職業能力培養平臺和創新創業素質教育平臺,構建金融文化育人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奉獻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見圖2)。
(1)通過通識教育平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通識教育平臺包括綜合素質課程模塊、人文素質網絡課程模塊和專業融合課程模塊。在綜合素質課程模塊開設思想道德修養、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業創業指導等思想政治課程。在專業融合課程模塊為學生開設金融職業道德、大學生人文素質等選修課程;在人文素質網絡課程模塊為學生開設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中國傳統文化、創新創業等選修課程。把“立德樹人”作為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實現思政育人與金融專業育人的完美結合。
(2)通過職業能力培養平臺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職業能力培養平臺包括職業能力課程模塊、綜合實踐課程模塊。在職業能力課程模塊開設金融技能(點鈔、翻打傳票、字符錄入)、金融服務禮儀、金融營銷、金融法規與職業操守、金融風險管理等必修課程,將創新文化、誠信文化融人教學內容。在綜合實踐課程模塊,通過社會調研、頂崗實習、技能競賽等特色活動,將服務文化、風險文化貫穿于實踐教學全過程。使學生在課內課外、線上線下深刻體會金融文化的內涵,培養學生具有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甘于奉獻、團隊合作的工匠精神。
(3)通過創新創業素質教育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業素質。將創新創業素質拓展教育滲透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平臺涵蓋五個課程模塊,將創新創業的意識培養、能力提升、環境認知、實踐模擬四個環節融人人才培養。用創新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用誠信文化培養學生具備必要的創業能力,用風險文化培養學生了解創業機會和創業風險。[5]組織師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展示交流創新創業素質教育成果。
4.以四個省級研究中心為載體,建立金融文化研究成果應用育人的轉化機制
依托四個省級科研平臺,全校師生圍繞金融文化,開展針對性、實操性強的應用對策研究和資政建言服務。著力構建和完善咨詢研究成果的生產、傳播和應用轉化機制。秉承“研究和傳播優秀金融文化,培養特色金融人才,營造良好金融環境,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宗旨,以館藏實物和金融文化為依托,形成了專攻金融、文化切入與傳承、服務本省等較為鮮明的研究特色。建立成果轉化機制,推動教師鉆研金融業務和調整教學內容,將金融文化研究成果應用于教書育人。在《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上開辟“金融文化專欄”,發表金融文化研究論文。創設“金專大講堂”,傳播和交流先進的金融文化。在校內外廣泛招標金融文化研究課題,并通過金融文化育人機制專項課題研究,將金融文化研究成果轉化為育人的思路和舉措。
(三)創新金融文化育人路徑
建立多渠道金融文化育人路徑,全方位全員實施金融文化育人。通過構建金融文化育人課程體系,將專業教育與金融文化教育緊密結合,用金融文化引領專業教學。通過金融技能競賽引領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改革,每年定期組織師生參加各種金融技能大賽,培養學生專注嚴謹、精益求精、敬業守信、敢于創新的“工匠精神”,達到了以賽促學、以賽促改和以賽促建的目的,強化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抗挫折能力、競爭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通過“金融三進”,即金融進社區(市民)、金融進鄉村(農民)、金融進企業(中小企業)社會實踐活動引領學生踐行金融文化,服務社會。通過金融知識普及、中小企業幫扶、義務支教、關愛民生、掛職鍛煉、文化傳播、社會調研等形式更好地實現金融惠民、金融惠農、金融惠商,積極發揮高校服務社會的職能。通過活動的開展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在深入社會、了解國情、接受鍛煉的過程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汪長禮,李奇亮.從人文精神與職業文化相結合的角度淡高職校園文化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1( 09)
[2]王帥.金融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探討——以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為例[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 03).
[3]李玉嬌關于檢察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 04)
[4]黃紅荔,洪雪燕電氣運行應用技術課程建設與實踐[J]現代經濟信息,2017(11)
[5]斯彩英.思政教育融入高職數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探索[J]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