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明
摘要:高職課堂教學管理大多仍沿用普通高校課堂教學管理模式,與職業教育實踐能力培養方向及以就業為導向的要求不相適應。因此,筆者認為高職課堂教學管理應創新管理方式,形成具有高職特色的課堂教學管理模式,本文就是針對課堂教學管理對策進行探究。
關鍵詞:高職;課堂教學;管理策略
d01:10.1608 3/j.cnki.16 71-15 80.2019.09.010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9)09-0042-04
近年來,隨著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各高職院校加大了改革發展工作力度,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教育教學水平逐步提高,學生培養質量明顯增強,高職教育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我國社會各行各業提供了一大批專業性、實踐性、應用性較強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在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升生產效率效益、推動科技技術革新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職院校已經成為促進國民經濟體系發展建設的重要環節。但是,高等職業教育中仍存在諸多問題,成為制約高職良性發展和提高辦學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中,較為突出的是高職課堂教學管理仍然沿用普通高校課堂教學管理方式,與職業教育的實踐能力培養方向以及就業的導向要求不相適應,表現在高職課堂教學管理普遍紀律松弛、教育教學效率較低、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參與度不強等方面,已經引起各高職院校的普遍重視,并采取積極措施加以改進和提高。因此,加強高職課堂教學管理,提高教學效率,形成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課堂教學管理模式,已經成為高等職業院校的當務之急。
一、高職課堂教學管理的重要性
(一)高職課堂教學管理的內涵
高職課堂教學管理是指高職任課教師通過有效組織課堂教與學的各個環節的計劃、決策、組織、監督和調節,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充分協調課堂內各種人際關系,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吸引和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和教師之間關系融洽,形成良性互動,最大效率地利用課堂時間進行學習,從而實現預定教學目標的過程。這一過程,是教與學的互動過程,既是對教師教的過程的管理,也是對學生學的過程的管理,確保教師按照教學計劃完成教學內容,使學生取得學習實效,從而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二)高職課堂教學管理的意義
高職課堂教學管理一般可以分為三大要素,即課堂環境的管理、課堂紀律的管理和課堂氣氛的營造。因此,課堂教學管理是一門涉及人文知識.科學知識和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等各方面知識、能力的學問。如果教師沒有豐富扎實的課堂管理知識,面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難免處理失當,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同時,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現代科學知識的更新速度不斷加快,尤其是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都對課堂教學管理帶來影響。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和專業修養,提高教學改革創新能力,才能有效地駕馭課堂、管理課堂。教師能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管理,不僅有助于維持良好的課堂教學秩序,約束控制有礙于教學的行為,而且有利于激勵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從事積極的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率,保障教學效果。因此,搞好課堂教學管理不僅是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基本保證,而且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三)我國高職院校的教育特點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是為國家培養具有較強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技能型、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這是高等職業教育根本的發展定位,其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是根據職業崗位的實際需要來確定的。因此,高職院校在培養過程中始終堅持“強化職業技能訓練、理論知識夠用”的基本方針,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為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和技能結構,這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特點和價值取向。加強和改進高職課堂教學管理,必須緊扣高職的職業化培養的目標定位,根據不同崗位的培養特點和類型模式,采取不同的課堂管理模式,提高課堂管理的針對性、有效性。
二、高職院校課堂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形式單一,課堂氣氛沉悶
目前,我國多數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授課模式基本相同,采用較多的方法是“滿堂灌”,教師更多的是扮演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專注于知識講授,忽視自己是一個管理者的角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較少,教師對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注意力和行為變化不予關心。因此,課堂教學管理方式呆板,教學氣氛壓抑,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有的教師不注重改善課堂教學環境和人際關系,缺乏調節和控制課堂的能力,造成課堂管理松散,課堂氣氛不活躍,缺少生機和活力。如此,學生極易產生厭學情緒,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講課的積極性和熱情,進而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
(二)曠課現象突出,課堂秩序混亂
當前,高職在校學生大多為90后出生,家庭條件比較優越,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父母溺愛過多,再加上基礎教育階段的應試教育影響,大都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一些學生刻苦精神和拼搏精神較弱,在課堂上較易出現問題,比如在課堂上聊天、發短信、打游戲、打瞌睡、看閑書等現象,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活動。另外,有些大學生學習目的功利化,沒有把學習與個人成長成才聯系起來,混文憑的思想在一些大學生中較為嚴重,造成一些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興趣不濃,心浮氣躁、厭學情緒較為普遍。這些問題集中反映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出來的就是嚴重的曠課現象,有些學生雖然來上課,但在課堂上學習紀律較差,聽課質量不高,學習效果不佳,人在課堂上心在課堂外,實際上是一種隱性的逃課行為。
(三)教師忽視課堂,學生行為散漫
由于大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特殊階段,心智還不夠成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仍在養成階段,課堂教學問題行為出現在所難免。比如,這一時期的學生活躍、好動,對自己的課堂學習行為控制力不強,從而會發生一些課堂問題,這就需要教師時時刻刻管理好學生、管控好課堂,保證教師和學生處于良好的互動狀態。但是,一些教師責任心不強,將課堂教學與課堂管理對立起來、割裂開來,只管教學、不管課堂,這種想法和做法,對于高職教師來講是極其錯誤的,導致課堂上學生問題行為得不到及時解決。有些學生雖然人在課堂上,但是注意力不在教學內容上,目光呆滯、面無表情的學習狀態所產生的潛在影響更加不容忽視。尤其,高職課堂學生的這種學習狀態還存在較大的擴散性隱患,教師會認為自己的教學得不到學生的積極同應和認可,教師和知識的價值得不到真正體現,久而久之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責任心就會逐漸減弱,甚至喪失;對于學生而言,會產生負面示范效應,既影響其他學生的學習狀態,也會引起其他學生的效仿,在高職課堂上睡覺、玩手機現象就是如此,往往由個別學生慢慢擴散到群體學生,要管理好高職課堂,這方面的情況尤其要引起教師的格外注意。
(四)輔助管理缺失,教學督導滯后
加強高職課堂教學管理,教師積極主動地管理好課堂至關重要。同時,各高職院校還積極通過學校和院系的教學督導,持續不斷地對課堂教學進行檢查評估,輔助強化課堂教學管理,促進教師管理課堂的責任心和積極性,強化課堂教學紀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也成為各高職院校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但是,目前高職院校課堂教學督導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督導檢查走形式,督導組對督導任務重視程度下降,有的督導組成員對應承擔的督導職責認識不清,滿足于一走一過,不進課堂聽課,不檢查教學秩序,不對檢查結果進行反饋,不對督導意見改進情況進行復核,督導實效沒有體現在改進教學、規范教學秩序上,明顯顯現出疲態和應付,對督導組工作也缺乏監督和制約,對督導工作本身缺乏相應的考核評價,從而影響了督導實效。
三、高職課堂教學管理對策
(一)課程設置與就業目標緊密聯系
高等職業學校區別于普通高校的特征是鮮明的職業崗位針對性,以就業為導向。所以,高職辦學要以適應社會需求為目標,科學設置專業和開展教學活動,這是高職院校能否持續生存發展的關鍵。以就業為導向提高就業率是高職教育的核心目標,所以在課程體系構建、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上,必須充分體現以就業為導向。目前,高職的課程設置主要來白于本科課程的縮減版,過分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忽視了知識與具體工作的聯系,其出發點是按照學科邏輯組織設計課程,根據知識的系統性選擇課程知識、進行課程設置,不僅忽視了具體工作任務的重要性,也忽視了知識與具體工作之間的聯系,課程的專業實踐性特征還不夠強。另一方面,專業設置重復率較高,一些高職院校為增加招生,不顧實際多增開專業,專業重復設置,不利于高職學生就業。實習實訓課由于場地、設施設備的原因得不到保證,現有的實訓設施得不到充分運用、空閑率較高,校企合作實訓因企業積極性不高和大多局限在提供勞工的層次上潛力得不到全面發揮,實踐課師資力量不足,“雙師型”教師隊伍數量有限,不能培養出真正意義上的生產一線、高技能人才。課程的設置要充分反映社會對畢業生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反映當今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反映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要求。課程體系的構建可以通過對生產、管理、服務一線應用型人才的社會需求調查,由學校專業負責人和校外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共同完成。課程體系應包括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素質教育體系。理論課程要為培養綜合或專項職業能力服務;實踐課程應在課程體系中占較大比重,要有能滿足職業_廠-作需要的知識、能力、態度的完整設計,必要時應對有關課程進行整合和開發;素質教育必須貫穿到整個人才培養方案的全過程。
(二)高度重視對教材的選用質量
在教材的選用過程中,許多高校僅憑任課教師個人喜好選定教材版本,因此有的教師為圖備課方便,長期使用一個教材版本,不更換新教材,不采用最優教材,導致反映最新科技知識的教材得不到及時選用。還有的學校不重視學生反饋的意見,忽視學生才是對教材進行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造成任課教師選定的教材只適應教師,但不適應學生的現象,學生對教材不感興趣,導致上課表現消極。高職學校要高度重視教材質量,在積極選用國家統編標準教材的基礎上,要根據行業工作需求,及時將行業企業出現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課程教學中,積極組織教師自編教材,尤其是編寫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切實提高教材教學內容的實用性、針對性。
(三)提倡互動式教學活動
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是學與教的共生共鳴共進的過程,師生之間相互促進,共同改變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角,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知識內容的傳遞主要是靠教師的傳授,更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和良性互動,發揮好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當前,高職課堂教學學生的參與度普遍較小,特別是上大課,因為學生太多,教師往往忽視學生的參與,更沒有精力去照顧單獨的學生對象,所以師生之間的互動幾乎沒有。要打破教師唱“獨角戲”的情況,鼓勵對話和互動是促進學生參與課堂的有效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做好學生的調動和啟發工作,幫助學生、激勵學生學習,構建起教與學良好互動、共同參與的雙邊教學態勢。比如,開展角色互換教學法,改變原來所有授課內容都由教師講授,“教師講——學生聽、記”的師生分工,將課堂交給學生,教師指導課堂,教師和學生共同補充、點評的授課方法。分組對抗的教學方法,是針對某一知識點,組成兩個以上的小組選派代表進行講解,由教師制定評分標準,在其余學生中抽取部分學生作為評委,對各小組選派代表的發言表現進行打分,展開小組對抗賽的一種互動方式。這兩種教學法在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閱讀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合作能力等綜合能力方面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是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適合自己與學生科學互動的教學法,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表達的機會,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四)建立良好的課堂師生關系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受其教。學生只有相信教師,與教師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相信教師,接受教師的教導,教師的教育教學才能真正取得效果。因此,教師應把建立良好的課堂師生關系作為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課堂上,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善于與學生進行多種互動,以飽滿的情緒迎接每一堂課,并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來調整自己的思維。只有這樣,學生才樂于發問,樂于向教師請教,而教師也會在與學生的思想和知識的碰撞中不斷得到提高,更主要的是通過與學生的充分交流,可以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避免形成“涇渭分明”“水火不容”的兩個極端。
(五)成績考核方式多樣化
目前,高職院校的成績考核還主要以閉卷考試的方式進行為主,開卷考核較少,筆試形式多,口試、答辯形式少,理論考核多,技能操作的實踐能力考核少。有些高職院校還沒有徹底改變這種考核方式。這種考核方式內容主要局限于教材、課堂筆記、教師劃定的學習范圍和指定的重點內容,導致學生上課記筆記、課后抄筆記、考核背筆記、考完全忘記的不利局面。因此,高職教學成績考核在綜合素質考核、創新能力考核和實踐操作能力考核方面明顯不足,不適應培養實踐性、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與高職教育教學發展方向亦不相符。按照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高職院校要把考核內容定位在對學生學過知識的理解和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考查上,增加知識能力體系的考察以及實踐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核。高職院校要改變傳統的考核評價方式,就要改變這種應試型考核理念。所開設的課程可以根據課程本身的特點、性質以及培養目標,靈活運用開卷、閉卷、開閉卷結合、答辯、實踐技能操作、撰寫專題報告、提交設計作品、撰寫學術論文、崗位任務完成等多種考核方式,既可以是一種考核方式,也可以是多種考核方式相結合,也可以實行分段式、多樣化考核。考核形式要推行到各階段、多種類別的考核制度改革,強化學生課外學習。增加論文、作業、課堂表現及參考閱讀等成績考核中的比重,提高專業基本能力和綜合素質。要特別注意做好學生學習過程、到課率、平時作業、平時表現的相關記錄,作為學生最終評定成績的明確依據,并與最終成績表一同形成成績檔案。
高職院校必須進行試驗(實訓)課程考核的改革。試驗(實訓)課程考核要以實際表現考核為主。試驗(實訓)課程要以操作考核方式作為主要方式,綜合成績由三部分構成:
1.期末考試成績;
2.每個實驗(實訓)項目操作成績(含實驗報告、操作水平、合作意識、團隊精神、責任心、技術攻關等):
3.能體現其水平的作品或操作成果。綜合成績構成比例由教研室擬定。市級及以上競賽獲獎可以替代校內相應實驗(實訓)課程,并記為該課程成績。
學院(教學管理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要及時組織教師和學生認真學習教學考核評價改革方案的精神,讓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充實教學內容,加強課堂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有充分的教學準備,及時改進學習方法,端正學習態度,遵守學習紀律,增強學習實效。
總之,高職課堂教學管理極其重要,是保證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關鍵,也是高職院校增強辦學治校能力的關鍵,學校要從教師、學生以及教學管理部門三個維度努力,強化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構建分工明確、各負其責、協同配合的管理機制。教師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學生要強化學習自覺、遵守課堂紀律,學院要加強監督管理完善制度規定,聚焦高職發展方向和人才培養目標,全面推進高職課堂教學改革,形成良性循環,積極培養高質量高水平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巴華蕊高職院校課堂教學管理現狀調查與分析[J]高教學刊,2017( 08).
[2]于愛霞關于加強高職課堂教學管理策略的探討[J]河北軟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 01)
[3]初梅.關于加強高職課堂教學管理策略的探討[J]科技與創新,2016( 15).
[4]朱毓高,朱德全.論高職院校課堂環境管理變革:五種模式創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 11)
[5]吳躍明高職院校課堂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科技世界,2014( 17)
[6]邢林高校課堂教學管理探索[J]科技教育,2013(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