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健 彭石燕
【摘 要】本文針對高職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面臨的教學客觀條件跟不上“互聯網+”的發展步伐、教學內容和形式僵化、教學師資團隊力量不足等問題,提出促進信息化教學與傳統課程教學相融合、加強校企合作、優化教學內容與形式、加強教學師資團隊的建設等優化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 計算機網絡課程? 優化措施? 高職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6C-0154-02
在信息科技時代,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已經成為社會生產與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升級與迅速發展,“互聯網+”以一種強勢的方式加入到各行各業的發展之中,其不僅對于高精尖的科技與金融行業,對教育創新改革也有著重要的優勢價值。高職教育是我國專業技術性人才的重要培養階段,如何在高職院校的教育信息化改革之中發揮“互聯網+”的優勢成為重點。本文擬針對高職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基于“互聯網+”背景提出合理性優化措施。
一、“互聯網+”背景下的高職教育信息化改革
高職教育是為計算機行業的發展提供專業型人才而進行教學培訓,更加傾向于對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信息化時代的來臨,為高職教育信息化改革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在高職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過程中,打破傳統教學的僵化形式壁壘,幫助學生真正掌握信息化時代的理論知識與樹立創新意識,提升學生在計算機網絡實踐操作中的專業性水平,為學生日后的職業提供更加豐富的理論與實踐基礎。隨著“互聯網+”在計算機行業的深入應用,大部分的新技術與新產品已經深入我國的高職教育信息化改革之中。提升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水平,必須做到與時俱進,只有最新的理論與實踐知識才能對學生的知識體系起到優化作用。
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主要包括三部分:課內理論知識教學、課內實踐操作教學以及課外實踐應用。在“互聯網+”背景下,對這三個部分教學的優化都需要進行不同程度的信息化改革,增強學生對于時代發展的掌控能力與社會參與的應用能力。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職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優化的必要性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社會發展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高職教育也由此得到較快發展。“互聯網+”為高職院校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在新時代的發展過程中,高職教育與其他高等教育之間的差距在不斷地縮小。高職院校應針對自身優勢特點,進行技能性的專業水平提升,在教育多元化之中創出時代特色,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計算機領域技術人才。
“互聯網+”指的是“互聯網+傳統行業”的雙層發展。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已經與各行各業進行融合發展,計算機網絡的應用范圍在不斷地擴大。在社會各界進行資源整合的過程之中,我國的高職計算機網絡專業也應進行與時代相匹配的融合發展,才能在瞬息萬變的互聯網時代抓住機遇。高職院校的課程開展一直被詬病缺少專業性,面對社會的質疑,高職院校的課程開展更須加強其時代發展的融合性。高職計算機網絡課程不僅要幫助學生追趕時代潮流,更應以推動行業發展為最終建設目標,實現高職院校整體進步。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職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面臨的問題
(一)教學客觀條件跟不上“互聯網+”的發展步伐
在高校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的開展過程中,面臨著教學的客觀條件不符合“互聯網+”發展步伐的情況,無法在課程教學之中融合新的時代發展理念。一方面,在課程開展過程中學校忽視專業設備的升級,計算機網絡課程中最為基礎的教學器材都無法達到計算機行業市場普遍的更新標準,主要是電腦的軟硬件應用無法為學生提供更加具有現實特征的教學環境。另一方面,學校與教師對于高職學生的教育處于敷衍的狀態,并未將學生的現代化知識培養和積累看作教學的重點,而是根據老舊的教學目標進行課程設計,脫離現實生活的實際應用。
(二)教學內容和形式僵化
在計算機網絡知識的講解與課程內容展開中,理論知識的講解過于老套,實踐操作的講授缺少專業性的理論內容支撐,導致在教學的開展過程中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水平無法得到協調發展。課程的教學開展形式過于落后,忽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在課程的開展中無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計算機網絡課程內容與形式的教學設計過于僵化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在教育的開展過程中忽視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與知識技能掌握的能力。在課程的教授過程中,缺少對學生實踐操作的鼓勵,學生也缺少渠道進行社會實踐,無法將理論知識進行升華,走上職業道路后不能很好地將知識應用于實踐。
(三)教學師資團隊力量不足
在高職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中,師資團隊的力量不足成為課程教學優化的阻礙因素。理論知識講授教師,往往缺少技能操作的實踐能力,對于互聯網時代的掌控過于死板僵硬,無法根據當下的計算機行業市場發展情況進行教學,無法幫助學生將計算機網絡的傳統理論與創新理論形成融合。實踐操作教師往往缺少社會實踐的應用能力,在課程的講解過程中,無法為學生傳授最新的互聯網計算機技術,導致高職計算機網絡課程教育不斷落后于時代的發展,缺少行業融合性。
四、“互聯網+”背景下高職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的優化措施
(一)促進信息化教學與傳統課程教學相融合
在傳統的高職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中,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傳授,無法形成創新意識與實踐意識。依托“互聯網+”平臺,可以實現信息化教學與傳統課程教學相融合,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創新思路。在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中,學生的研究性能力培養應成為課程教學的重點,教師與學校需要為學生知識學習提供充足的硬件條件,增強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實踐操作能力,鼓勵學生進行互聯網背景下的計算機應用實踐創新。同時,對教學開展方式進行多元化創新優化,加強對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多種形式的應用,在課程教學中對教育資源進行及時的實踐更新,保障學校的教學內容與外部市場的協調性,提升高職院校的專業化水平,保障課程開展的實踐效果。
(二)整合教育資源,加強校企合作
高職院校的計算機網絡課程是為在“互聯網+”背景下不斷創新發展的計算機行業進行人才輸送的后備舞臺?;ヂ摼W相關產業發展迅速,不論學校的知識如何創新,學生不參與到社會實踐之中,都無法對學習的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式的發展,也難以跟上“互聯網+”的發展步伐。因此,在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中,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揮資源整合的能力,重視對學生的實踐培養。具體路徑是在教育資源的整合過程中,加強校企合作。如與計算機應用企業開展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加有利的實習渠道,使學生得以在實踐應用之中針對學校教育的不完善之處進行補充學習,并通過實踐反饋到高職院校,促進教學課程的改革與升級。通過與企業的合作為學生實踐提供工作崗位,可以為企業的人才吸納提供可靠的渠道;而將部分教學活動安排在企業的實踐工作中,則可以實現人才的共享:高職院校的教師資源可以為企業提供理論研究的人員,企業的實踐導師則可以為高職院校教師帶來豐富的實踐經驗。
(三)優化教學內容與形式,增強教學的系統性
優化高職院校的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需要對傳統的教學內容與形式進行調整,主要是針對理論知識、實踐操作與校外實習進行融合創新。就目前來說,我國的高職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中對于互聯網理論課程的教學處于較為忽視的狀態,因此,在提升實踐操作的基礎上要完善學生的互聯網理論知識體系,幫助學生融合理論與實踐,形成良好的知識體系。在今后的教學開展中應融合計算機應用基礎、計算機編程語言、計算機實踐操作等多門課程,對學生知識結構進行創新優化,增強教學的專業性與系統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針對傳統教學中教學形式過于單一的問題,充分開展校企結合的互聯網多元化教學,為學生提供社會參與的渠道。
(四)加強教學師資團隊的建設
教師教學水平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的影響具有直接性,教學師資團隊也是提升傳統課程與互聯網時代融合的基礎因素。在高職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優化中,應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建設,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師資團隊的整體優化完善,首先要加強對現有教師的傳統授課觀念轉換,提升教師對于核心素養教育的認識。定期進行教師專業理論與實踐知識的培訓教學與課程考核,要求每一位教師必須同時豐富其理論知識與實踐水平。其次,為提升教學師資團隊的水平,需要對專業技術型人才進行定向培養與招聘。學校應加強對人才的專業培訓與引進,增設教師培訓課程,強化教師人才標準。教師跟上時代的發展標準,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
計算機行業的快速發展,要求計算機專業人才同時具有創新性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由此,在高職計算機網絡課程的優化中應重視新技術理論創新與新技術實踐創新。只有將課程教學優化重點落在實踐應用上,在實踐中尋求理論體系發展,才能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促進學生形成更加完整的計算機網絡技術知識體系,為互聯網時代輸送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紅霞.“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J].管理觀察,2019(6)
[2]徐巖.“互聯網+”下的高職教學模式探討——以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為例[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8(8)
[3]律佳.“互聯網+”背景下高職計算機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訓策略[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8(1)
[4]陳健.“互聯網+”下的高職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8(1)
[5]楊秀生,李挺.“互聯網+”背景下的WEB前端開發課程教學模式思考[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4)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