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飛凌
【摘 要】本文針對當前高師裝飾畫教學存在的創作元素單一、創作手法簡單缺乏創新等問題,分析民族元素對現代裝飾畫課程教學的影響,提出契合現代審美需求、加強對民族裝飾元素認知與重組、強調對民族裝飾元素美感的挖掘與整合等裝飾畫課程教學觀點,論證裝飾畫教學應體現出對民族裝飾造型元素、色彩元素的應用,從而把傳統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識等文化內涵通過美術創作的形式影響人們的精神生活。
【關鍵詞】高師? 裝飾畫教學? 民族裝飾元素? 應用? 苗繡? 壯錦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6C-0168-02
民族美學文化在當今藝術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帶有民族歷史情結的民族裝飾元素更是頻繁出現在當今裝飾藝術各類載體上。可見,致力傳承先祖遺留的民族文化,感受民族美學的魅力,探究民族美學文化淵源是藝術界的共同愿望。作為高師美術專任教師,引導學生對民族美學的學習,了解我國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并將其融入美術創作如裝飾畫課程教學,不僅是與時俱進的教學內容,更是一種弘揚民族文化的育人理念。
一、民族元素與現代裝飾的聯系
民族元素可謂是民族文化內涵的結晶,是對民族文化高度概括的象征形式,蘊含了深刻的民族精神。如人們所熟知和喜愛的唐裝、中國紅、龍造型,當代流行的漢服、仿古做舊的裝飾品及少數民族的文化圖騰等,無不顯示出民族元素蘊含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精神。在現代藝術設計領域,各種形式的民族圖案、對比強烈的色彩、精巧傳統的結構正以各種創意的藝術載體展現。以現代時裝設計為例,中國傳統旗袍文化是設計師的靈感出發點,巧妙地將現代審美與旗袍文化相結合,設計出旗袍立領無袖、低腰露背的時尚禮服;在旗袍滾邊設計中用各種傳統的盤扣樣式,設計出年輕人喜愛的高開衩包臀短裝旗袍等富有現代感的服裝作品,從而通過時尚與傳統的創新結合帶給人們別致的審美體驗。藝術創作本無界限,從服飾界設計至繪畫創作,創意探索與傳統融合是藝術創作的最高境界,而將此理念引入裝飾畫教學中更是契合當代藝術教育的發展趨勢。
二、民族裝飾元素在高師裝飾畫教學中的影響
裝飾畫(Decorative Painting)顧名思義就是能夠起修飾美化作用的畫作,與諸多繪畫形式不同,裝飾畫屬于單獨的藝術門類,具有其獨特的語言和特征。在古代,人們用泥土在巖壁和洞穴中繪制壁畫,在陶器、石頭和工藝品上都留下了具有時代特色的裝飾畫?,F代裝飾畫的“形不似而神似”或者“似像非像”的藝術風格體現出其不拘泥于刻畫物體真實形態而傾向于主觀性、創造性、有情趣的夸張概括描繪手法,正是當代人內心情緒與性格的真實反映。然而,不同國家、民族、地域,所創作出的裝飾畫是各具特色的,對于中國而言,經歷了各領域的文化融合,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備受重視,越來越多裝飾畫創作不斷融入更多的民族元素,使其煥發出時代的新光芒。因此在高師裝飾畫教學實施過程中,民族文化特色及民間美術元素運用已是創作指導的關鍵點。
通過分析部分高師裝飾畫教學案例及學生習作發現,學生的裝飾畫創作內容相對單一,裝飾畫教學普遍采用的是傳統教學模式即以教師指定的課題進行獨立設計,教師跟進指導給予反饋,學生多以改編原有裝飾畫作品資料為主,缺乏自己的設計思想,而對裝飾新元素的探究更是無跡可尋。中國民族裝飾元素有著幾千年的發展和積累,如果把各種民族民間的造型元素、色彩元素運用到裝飾畫設計創作中,會給我們的作品帶來鮮活的生命力?;趯ι鲜鰡栴}的分析與教學實踐,在裝飾圖案設計教學中,引導學生將民族的圖騰文化以裝飾畫的形式展現出來,并且用現代的審美重新將其定義,不僅可拓寬學生的創作思路,更是對民族美學元素的傳承。在當代社會的審美標準中,簡單、簡潔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標準,越是簡單的圖案,越容易為人所銘記,越是簡潔的構圖,越能夠直截了當地表達情感。因此,經過不斷地簡化和磨煉,民族元素中的大多數圖騰都被簡化成最簡潔明了的樣式,如廣西壯錦中的傳統紋樣回紋、水紋、云紋、蟒龍紋、萬壽紋等可以出現在裝飾畫課程的圖案設計教學實踐中并對其進行簡化重組。以壯錦圖案為例,傳統壯錦圖案的造型生動、結構嚴謹的特點被沿用至現代裝飾畫設計中,但是以其幾何裝飾圖案為主設計的連續紋樣、以花卉為主題設計的適合紋樣、以吉祥瑞獸為主題設計的單獨紋樣則被進行高度概括甚至加入部分時尚色彩或后現代藝術的符號,從而呈現出一種獨具特色的現代繪畫風格特征。此創作理念體現出當代裝飾繪畫不受外界社會變遷干擾、追求純粹信仰的藝術思潮。
三、民族裝飾元素在現代高師裝飾畫教學中的應用
在當代高師裝飾畫課程教學中,仍然存在以傳統的黑白裝飾、構型上色為主,創作手法缺乏新意的問題。因此,我們可以在教學中融入有中國畫筆墨意味的重彩裝飾法,可以借鑒我國古代建筑上的漆藝之一的彩繪表現手法,進行瀝粉裝飾畫的研習和創作,傳承經典,并且在經典的基礎上用簡潔的方式加以重構創新,讓民族裝飾元素中別具一格的線條、造型、色彩,通過裝飾畫教學來讓學生體驗,通過實踐的打磨提高自己的創作能力和表現技藝。在創作中獲得情感和精神上的享受。
(一)造型元素的收集與調整。在中國快速發展的當代,除了接納融合外來文化,中國人的審美逐漸回歸,趨向于民族化、本土化,帶有民族刺繡、圖騰、花紋的裝飾畫越來越多地為人們所喜愛。在我們的裝飾畫課程中,有時會直接截取民族裝飾元素中的精華部分,借鑒它們的形式,對圖案和造型進行加工處理,融入一些現代的設計理念和造型技藝,從而再創出新的具有民族寓意的裝飾藝術形式。首先,要確立不同裝飾畫風格的基本型,在此基礎上做簡或繁的造型處理,統一而有變化,形成一個畫面中的主要形態,并使之生動豐富,形成高品位的民族裝飾藝術風格。如壯族的花山巖畫給學生靈感,創作一幅瀝粉裝飾畫,作業抽取其原生態的人物造型、動物和器物造型的元素特點,夸張成散點的構圖布局,設計出人們勞作、祭祀的活動場景作裝飾主調。古銅色、土黃色、赭紅色相間其中,雖然原生態的造型已分解、重組,但特有的人物動態元素和小狗、銅鼓等造型作為基本狀態始終貫穿其中,古樸厚重的民族內涵呼之欲出。在裝飾畫作品創作中,所使用的每一個民族圖案裝飾元素都需要進行提煉,夸張典型,抽象特征,對原有的造型狀態進行分解、重組,使整合后的造型元素在保持其基因特征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種特定新穎的裝飾符號,把這個符號放在現代裝飾畫作品設計中,產生更強的藝術表現張力。
(二)色彩元素的分析與提煉。在裝飾畫教學上,教師與學生應注重色彩的搭配與創新。例如苗族的苗繡所采用的以紅、藍色為主的苗繡圖案在當代的審美之下顯得格外突出。在裝飾畫教學中,教師在對苗繡服飾圖案進行講解時,不僅要將不同年齡的服飾進行對比,還要將色彩的明暗進行對比,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苗繡圖案在色彩搭配上的精妙神韻。在丙烯裝飾畫創作中,苗繡中各色拼布的高純度的色彩對比給了學生創作靈感,大膽地用三原色的色塊組合穿插在主色調中從而表達對事物的情感和認知,顏色種類并不太多,但是對比度較大,讓精致的畫面中呈現出活力四射的藝術氛圍,在營造視覺沖突的同時帶給人一種動態美。再如將描繪對象夸張化,用充滿想象力的顏色搭配,突出情感,比如樹葉是紅色的、天空是綠色的、花是藍色的,等等。每種色彩都有不同的色彩表情,以主觀的想法與情感自由地搭配色彩也左右著人的情緒,但表現民族內涵的色彩始終須與特定裝飾風格的主色調協調統一。
(三)創作元素與表現手法的整合。提煉民族元素還可以嘗試民族裝飾表現技法的借鑒從而整合創作元素與表現手法,最終提升作品的形式美感。例如我們在裝飾瀝粉畫的表現技法上就借鑒了中國古代建筑裝飾中漆藝之一的彩繪表現手法,突破傳統模式,從古建筑上單純對圖案紋樣進行瀝粉描金到如今把創作構思的造型雖用傳統瀝粉工藝塑造形象,卻對其所瀝的邊線輪廓甚至點與面進行創新使之更具浮雕質感。現代瀝粉裝飾畫的制作理念是以凸出的點、線、面為作畫媒介,配置稀稠適宜的瀝粉材料,根據構圖要求從特殊工具口中瀝在油畫布或油畫板上,瀝出的線條或古樸高聳,或細如發絲,或行云流水,需根據設計思想和畫面風格進行獨特的肌理表現,待瀝好的線條干透后進行富有民族韻味的色彩設計,并于定稿后用協調的單色勾涂卻不拘泥于傳統的金銀色描邊,可鑲貼一些綜合材料如玻璃、木材、金屬等使傳統的瀝粉描金裝飾工藝呈現更具個性與現代感的民族裝飾畫。
從美學意義上講,任何一種形式與色彩都有一定的意味與情感。線條的優美曲直,塊面的敦厚概括,色彩的協調凝練,它們最終在相互的關系中和諧一體,表現著畫面的美感。然而藝術高于生活,原汁原味的本土造型、色彩和技藝要跟上時代步伐才能被現代人的審美接受。把民族裝飾元素與現代審美結合創作出既有文化內涵又有時代風貌的裝飾畫作品,使人們能在拓展的現代視覺美感中享受民族元素的純真魅力。
民族裝飾元素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上具有重要意義。隨著中華民族國力日漸強大,國民對外來文化接受與吸收的同時也注重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發展,因此在裝飾畫教學中融入民族裝飾元素,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還能開闊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視野。讓更多的高師學生關注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在人才培養中強調文化創新與發展將成為體現時代特色的新型教育理念,讓民族裝飾元素走向世界,讓藝術回歸本土更是實現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陳敬良,戴建華.現代裝飾畫藝術[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2]李明偉.裝飾繪畫[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3
[3]邢鵬舉.裝飾繪畫[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韓養夏.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裝飾畫教學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2(10)
[5]袁磊.貴州民間美術與現代裝飾畫的融合[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4
[6]王丹.湘西苗族裝飾圖案傳承與創新——以菁鳳廠藍印花布圖案設計為例[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6
[7]徐百佳.民族圖案元素是現代設計之魂——貴州苗族圖案元素在家紡設計中創新[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1(4)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