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瑩
本欄刊發的活動課例充分體現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提出的“讓教育回歸真實的生活,讓幼兒回歸自然的環境”教育理念,并且“重視環境和游戲對幼兒發展的獨特作用,創設富有教育意義的環境氛圍,將游戲作為幼兒的主要活動”。這遵循了陳鶴琴“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的課程論,以兒童心理發展水平為依據,切合兒童的生活實際,激發兒童的興趣,體現了整合化、本土化、生活化、游戲化和現代化的特點,可謂“活教、活學、活用”,凸顯了兒童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做中學”的活學本色,擺正了教師的關鍵作用——“做中教”的活教位置,注重了兒童的直觀經驗,用游戲化的手段豐富和擴大了兒童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與理解,在“做中求進步”。
第一,以“做中學、做中教”作為課程實施原則。“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表明了“做”是為了強調兒童的直接經驗,確立了兒童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陳鶴琴認為兒童是獨特的、發展的、應受尊敬的人。“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就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你要兒童怎樣做,就應該教兒童怎樣學。”這符合兒童獨特的思維特征、認識方式和行動形式。正如本欄活動課例所展示的,讓兒童自己觀察與記錄,讓成人走進兒童的世界,讓教育的過程從兒童出發再回歸兒童。設計與實施幼兒園課程都必須關注幼兒,以幼兒為本,注重其主體性。
第二,以大自然、大社會的“活教育”資源作為課程內容。“活教育”強調“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表明了兒童在與自然和社會的接觸中,以及在親身觀察和活動中獲得經驗和知識的重要性。我們要把兒童培育成“現代中國人”,必須以兒童現有的生活經驗為依據,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擴大并豐富兒童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追隨幼兒的興趣、需要和愛好,將幼兒身邊各種各樣的資源轉化為支持幼兒深度學習、獲取多元發展經驗、提升學習品質的“活”媒介,將“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落到實處。
第三,以游戲化教學法作為課程的實施途徑。游戲蘊含著豐富的幼兒園課程價值。《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陳鶴琴主張運用游戲的方式實施課程,因為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在游戲中,兒童學得快,參與程度高,效果持久。游戲的開始即學習的開始。我們應當鼓勵與支持兒童的游戲精神,寓教于游戲,讓兒童的游戲精神成為幼兒園課程實施的靈魂。我們要真正意識到游戲在學前兒童發展中的重要價值,讓游戲過程成為幼兒不斷發現并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促進幼兒學習品質的提升。
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標語:“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幼兒教師不是將知識灌輸給孩子,而是創設條件發揮孩子的主體性,使其在知識的原生態中“做”,在“大自然、大社會”這部活教材中學習,應當樹立宏大的學前教育觀,更新兒童觀、課程觀和教學觀,激發幼兒的潛能,啟迪幼兒的智慧,使幼兒園課程由狹變廣、由靜轉動,做到“活教、活學、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