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慧



教育,從辨識兒童的需要開始。教師每天面對各種各樣的孩子,是否想過如何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解釋?如何從孩子的言行中辨別出他們的真實需要?兒童的需要具有層次性和多樣性,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其需要都是不同的,這些需要不僅受個體內部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也與環境息息相關。教師只有走進兒童、理解兒童,才能更好地為幼兒發展提供適宜的支持,這也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專業能力之一。
“小天使藝術節”是我園特色主題活動之一,我們借助“創意花坊”社團中開展的一節“創意紐扣花”制作活動展開此次研討,幫助教師從觀察中進一步發現幼兒的需要,探索如何給予幼兒支持策略,不斷促進自身專業成長。
教研目的:
1.觀察了解幼兒在“創意花坊”活動中的學習行為及表現;
2.分析幼兒在學習中的需要層次;
3.通過對幼兒學習需要層次的研討,最終達成對支持策略的共識。
教研準備:
1.由滕嫻教師組織現場區域教學活動“創意紐扣花”;
2.參與教研的教師進行現場觀察,完成幼兒學習情況記錄表(表格附后)。
教研過程:
一、拋磚引玉:活動前期的思考
主持人:剛才,我們現場觀摩了大班“創意花坊”區域活動.我們先來聽一聽執教滕老師對這個活動的前期思考吧。
滕老師:“紐扣花”制作活動來源于“創意花坊”主題。在制作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遇到了不同的問題.我給予了他們多種間接指導方式。針對經驗豐富、能力較強的幼兒,我給予他們一定的理解和認同.用“你很會動腦筋”這樣的積極語言鼓勵他們,提醒他們仔細觀察步驟圖中的細節;針對美術技能較弱的幼兒,我充分考慮了他們的現有水平,直接出示實例;針對自己反復嘗試也不急于向他人詢問的幼兒,我只要在一旁注視就行了。
主持人:《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通過觀察、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首先,我們來界定一下什么是兒童需要。
教師1:兒童需要指兒童現階段想要什么、完成什么、做到什么。
教師2:有些事情是自己能夠獨立完成的,有些是需要別人給予幫助的,所需要的幫助就是兒童需要。
教師3:需要應該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意識,讓幼兒明確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
教師4:需要是兒童所有言行的基本動力,也是促進其行為活動的內在動力源泉。
二、鏡頭回看:了解幼兒的學習需要
(一)注意環節
主持人:兒童的發展是在其天性的基礎上進行的,他們更傾向于遵循內在的發展邏輯性和規律性。在這個活動中,你們是否發現了兒童需要?他們都有哪些需要?讓我們來回看一段活動中A幼兒的行為表現視頻(播放活動中隨機采集的案例視頻)。
視頻案例描述:第一次制作時,A幼兒從簍子里拿了一根鉛絲,然后又拿出三顆藍色的大小不一的紐扣,將其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她將鉛絲同時穿進并列的三顆紐扣里,然后將鉛絲彎曲回來,準備穿過紐扣的另一個孔,但嘗試了兩次都失敗了。她用食指挑動紐扣,產生一些間隙后,將鉛絲穿過紐知孔,用手將鉛絲兩端擰在一起,在大約三分之一處用左手按住一根鉛絲,右手將另一根鉛絲來回繞動。做完后,她輕輕地將作品插好瓶,露出微笑。第二次制作時,她發現滕老師在指導旁邊的同伴,便停下來看了一會兒,然后拿出一根鉛絲對折,穿進最小的紐扣中,最后左右手分開打圈擰緊鉛絲。
(二)識別環節
主持人:以上就是案例中A幼兒的學習行為.請老師們依據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幼兒學習行為和需要的分析。
教師1:從幼兒的表現中可以看出:她在操作過程中,每次嘗試關注的點不一樣。她從關注紐扣的數量、顏色,逐步過渡到鉛絲的長短和鉛絲穿紐扣的方法。從大概的感知、表征到對細節的關注,幼兒能根據觀察結果對比調節操作方法.嘗試借助老師的提示、自己對比觀察作品、觀察步驟圖等方法解決操作中遇到的困難,在活動中逐漸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教師2:幼兒對學習的需要主要有四點:一是幼兒能通過觀察實物推測制作方法,需要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二是在遇到問題時,通過自我調整解決問題,不輕易求助;三是能通過觀察、傾聽老師指導等方式找到最為簡便的制作方法;四是在探索過程中有所發現,感到滿足和興奮。
(三)回應環節
主持人:從兒童的視角出發,我們找到了他們的需要。接下來,我們來分析教師應該做些什么,以支持、促進和拓展幼兒的下一步學習。
教師1:接下來,我們可以讓幼兒擺放材料,引導幼兒觀察、對比不同的制作方法,進行經驗總結。然后遷移經驗,用同樣的方法制作手鏈、項鏈等。
教師2: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教師可結合幼兒存在的問題,采用語言提示、范例、出示步驟圖等多種形式,分階段適時地介入幼兒活動,給予其間接、隱性的指導。教師要層層遞進,鼓勵幼兒對比、觀察和操作,調動幼兒活動的積極性。
教師3:從幼兒操作表現及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可以看出,不同層次的孩子學習能力不同,對此,教師給予的支持和引導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需要語言鼓勵,有的需要間接示范.有的需要同伴榜樣參照,還有的可能只要一個鼓勵的眼神就能繼續堅持探索。
主持人:在每一個學習階段中,孩子的需要都有可能隨時發生變化。所以,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根據不同現象給予有的放矢的支持,以提高指導的有效性,促進幼兒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提高。
三、拓展遷移:在一日生活中關注孩子的學習需要
主持人:借助這個小片段,我們更加具體直觀地發現了幼兒在“創意紐扣花”活動中的學習與發展需要。那么,在一日生活中還有哪些不同差異和學習需要的幼兒?你又是如何做的呢?
教師1:每當班級美工區投入新材料時.我們班的B幼兒活動興趣和積極性就變得特別濃。可是,當完成不了的時候,他就大叫“老師,我不會做,幫幫我”。通過多次觀察,我發現B幼兒不是不會做,而是自信心不足,擔心自己做不好,得不到別人的肯定。所以,教師會坐在他旁邊,用眼神、動作和語言來鼓勵他,如“你已經很棒了!可以再試試看,老師相信你”這樣的話語。這樣的支持能讓孩子忘記負擔,再次行動起來。面對不夠自信的孩子,教師要鼓勵幼兒克服自我,勇于挑戰。想要培養幼兒的興趣和自信心,需要教師給予積極的鼓勵、肯定和陪伴。
教師2:我們班開展過一次扎染布的活動。通過觀察,我發現扎染對動手能力強且有編手鏈經驗的女孩子來說比較容易,可對男孩小C而言就很有難度——無法將皮筋繞到軟軟的布條上。于是,我在區域活動中提供了冰棒棍,因為冰棒棍是硬的,大大降低了游戲難度,小C很快就能將皮筋繞在冰棒棍上。當他高興地拿著作品給我看時,我豎起了大拇指.但同時也給他提出了挑戰——能不能試一試用皮筋把兩根冰棍棒繞緊呢?不一會兒,小C又成功了。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我請小C嘗試用皮筋扎布。因為具備了前期在冰棒棍上繞皮筋的經驗,他很快便完成了。我們根據材料的層次循序漸進地給予幼兒支持.讓孩子“跳一跳就能夠得著”。
教師3:大班幼兒在跳繩游戲中會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這是由于幼兒自身的生理發育和方法技巧等不確定因素。有的幼兒幾天就能學會連續跳繩,有的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還有的處在單個跳和連續跳之間……這說明幼兒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是不一樣的。《指南》中提出,幼兒的發展是持續、漸進的過程,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進程中的個別差異。所以,教師要為處在不同學習程度的幼兒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針對已經能夠連續跳繩的幼兒,教師不但要鼓勵其堅持練習,還要提出新的挑戰,如合作跳繩或創編多種跳繩玩法。針對已經學會甩繩卻還不能連續跳繩的幼兒.教師可采用“套跳”的方式,由老師搖繩,孩子站在老師身前跟著跳。針對沒有興趣且不愿練習的幼兒,教師要分析孩子的行為表現,如果是不自信的原因造成的.老師就陪伴他們一起玩:如果是繩子本身太輕太長所造成的,就讓孩子自主選擇合適的繩子。
主持人:日常教學活動中其實蘊含了很多教育智慧,教師要觀察幼兒,分析幼兒,才能做到尊重個體差異,運用適宜的方法支持他們的游戲與學習。
四、基于理論:架構幼兒學習中的需要層次
主持人:從老師們的探討中,我大致羅列出五種幼兒學習需要:
1.愿望與興趣的需要
2.生活經驗和技能的需要
3.操作的需要
4.個性化表達的需要
5.自我愉悅與滿足的需要
主持人:請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見圖1)中,嘗試排列以上五種學習需要核心要點的順序,并說出理由。
教師1:按從低到高的排序應該是:興趣與愛好——自我滿足——生活經驗——操作練習——個性化表現。因為對于幼兒來說,心情愉悅是最容易滿足的:然后是生活經驗的需求.說明幼兒開始了社會性發展:第四層是操作練習的需求.幼兒通過自身努力得到滿足:第五層是個性化表現,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個性化的表現對他們來說是最高的滿足。
教師2:我認為不是五個層次而是四個層次。第一層是愿望、興趣與生活經驗的需要。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課程必須符合幼兒的生活經驗,貼近幼兒生活,一味追求幼兒的興趣是不可取的。假設幼兒對飛機、大炮、飛船感興趣,這些興趣是無法落實在課程中讓其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的。所以,教師在捕捉幼兒興趣的同時更要關注幼兒的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價值,讓教育更有意義。第二層次是操作練習,第三層次是個性化表達,第四層次是自我愉悅。
主持人:每位教師對幼兒的學習需要層次都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并能用充分的理由去說明。我們基本達成共識(見圖2、圖3)。
五、焦點論壇:推進不同學習需要層次下的幼兒發展
主持人:最后,我們再討論一個問題.教師如何以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為支撐,幫助幼兒生成核心經驗?對于不同學習需要屢次的幼兒.教師可以分別給予哪些幫助呢?
教師討論過后,將觀點進行記錄并梳理(見圖4)。
主持人:由此可見,教師在活動前要能預知孩子的行為。通過觀察,了解不同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和達成核心經驗的問題,對不同學習需要層次的幼兒,給予不同的推進策略。
六、歸納提煉:幼兒學習需要層次下的教師支持策略
主持人:通過現場觀摩幼兒的學習活動.經過現場研討.我們大致理清了幼兒不同層次的學習需要和教師對不同層次的推進策略(見圖5)。教師要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我們要關注、理解、尊重、陪伴、支持每一個幼兒,了解他們的學習需要.給予相應的推進策略.促進其身心全面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