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春梅



教師是幼兒的導師,是幼兒探索道路上的重要伙伴。教師如何扮好導師角色,提升指導能力,真正看見幼兒的學習,給予真幫助、真鼓勵、真加油?
大班下學期,科學探索區投放了“平衡臺”操作游戲,游戲材料很簡單,包括一些高低不等的圓柱形積木和一個平衡臺。剛開始,來這里玩的孩子還挺多,但是,大多數孩子簡單重復操作了2-3次后就被“打退”了。一撥又一撥的孩子,沒有一個在該游戲上有更多的停留。直到有一天,這個局面被小Z打破了。
第一次游戲:三連敗
在區域學習活動第一天,小Z就選擇了科學探索游戲“平衡臺”,這是他第一次操作。他拿著綠色和橙色的積木,選擇放在了平衡板的同一側,平衡板傾斜了下去,積木滾落下來。小Z“呀”地叫了一聲。
接著,他開始第二次擺放。他小心地將橙色的積木放在了圓形平衡板上比較靠近懸掛線(中心點)的地方,沒有立刻放手,而是略微松開,觀察了一會兒,確認沒事后,他方徹底放手。他又拿起綠色的積木,小心地放在了橙色的積木對側,平衡板又傾斜了,積木翻掉在地。他回頭看了看我,露出了一絲失望的表情。我鼓勵他:“再來試一試吧!”
小Z重新開始嘗試,他從托盤里找出兩個綠色的積木,雙手各拿一個,同時放在中心點的附近,積木站穩后,他拿起兩個黃色的積木放在了綠色的積木的十字對角線位置,積木沒倒。他又拿起一個橙色的積木試圖放在平衡板靠外的地方,結果平衡板發生傾斜,所有的積木都落了下去。小Z“哎呀”地叫了一聲,再次轉過頭看了看我……
思考分析:小Z第一次玩平衡游戲,嘗試三次后,才漸漸找到了保持平衡的感覺。在第三次操作時,他選擇雙手各拿一個相同重量的積木,并同時放在了靠中心的對角線的位置上,顯然他對通過位置、重量保持平衡感的經驗已經初步建立,通過兩邊放相同的積木保持平衡的狀態……
至此,小Z積累起兩點平衡經驗:
第一,靠近平衡板中心位置放置積木較易保持平衡;
第二,通過在對角線上放一組相同的積木(重量相同)可以建立平衡。
第二次游戲:14塊積木的勝利
第二天區域化活動,小Z依然選擇玩平衡游戲,有了第一天的操作經驗,他很快就在平衡板中心點擺放了三組比較低矮的積木,且保持了平衡。有對稱擺放的,還有重疊式的對稱,比如一邊是一個黃色的積木,另一邊則放了疊加在一起的白色的積木,兩個白色的積木高度正好和黃色的一樣。在兩個黃色的積木的上方,都放了一個綠色的積木。但是,要再往上放更多積木時,平衡板就會發生傾斜,積木滾落一地。他的最高紀錄保持在14個。
思考分析:小Z很好地復制、運用了前一次的成功經驗,直接選擇不同的三組積木,并一對一對地放了上去,這說明他對平衡的本質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接下來的嘗試中,他還對已有經驗進行了拓展,運用了“等量代換”的關系,找到了新的平衡法則。
至此,小Z積累的平衡經驗是:第一,保持平衡的法則是對稱平衡,包括位置和重量的對稱;第二,可以在兩側重量不變的情況下改變積木組合方式仍然可以保持平衡。
第三次游戲:挑戰15塊積木
第三天是周五,我邀請小Z過來,并對他說:“昨天你最多一次放了14個積木,那你愿不愿意挑戰一下15個?”小Z同意了,只見他熟練地放上了兩組不同高矮的積木。就在他單手拿著一個藍色的高積木準備放上去時,他突然停下了,先觀察了一下,然后把積木放在了平衡板靠外的地方,在猶豫中松開了手,平衡板立即失去平衡,所有積木都翻到了地上。
師:小Z.我看到你前面這么多積木都能穩穩地站上去,怎么會在放這個積木時就一下子倒了呢?
小Z:因為這個積木比較大(高),一放上去那邊就重了,就會倒。
師:那么,下一次遇到這個問題,該怎么放才不容易倒?你再想想你前面成功的做法。
小Z:我前面用的是比較小(矮)的積木.是靠中間放的。
師:那你一次放幾個?是怎么放上去的?
小Z:我選了兩個一樣的,兩個同時放的。
師:等你再一次嘗試的時候,你想想該怎么做好嗎?
再次嘗試,小Z挑戰成功了,在平衡板上最多放了15個積木。在接下去的一周科學區學習中,我們還看到了小Z停留在“平衡游戲”中的身影……
思考分析:在一次次的操作中小Z雖然有失敗,但并沒有消極面對失敗,而是積極尋找前一次失敗的原委,試探操作,建立新的平衡經驗,豐富自己對平衡板游戲的認知。探索中他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對平衡板游戲的感知和理解,同時,他也學會了遷移經驗,不斷提升自己的成功體驗。
教師引領策略:第一,及時進行經驗分享,引發幼兒的思考,讓同伴與小Z的思維進行碰撞,共同探索對平衡的理解;第二,開展“平衡大師”挑戰賽,通過挑戰來激發孩子的持續興趣,使孩子的平衡感知更深入,向縱深發展;第三,提供多樣化的平衡游戲,在教室區域學習中,可以通過小丑倒立、天平游戲、立體建構等,多種途徑獲得不同維度的平衡經驗。
第四次游戲:挑戰賽
小Z小小的成功激發了大家的興趣和挑戰欲,于是我們順應了孩子的需要,將此活動以挑戰的形式重新做了調整,并設計了一份挑戰記錄單,記錄單上有“挑戰者姓名”“挑戰時間”“挑戰成功的數量”(積木分類統計記錄個數)。
又到了區域化游戲時間,小C首先選擇了白色的積木,雙手各拿一個用對稱(對角線的形式)的方式放在了靠近平衡板最中心的位置,然后他連續兩次選擇白色的積木,依舊采用對稱的方式放在了吊繩的兩側。接著,他選擇了三組黃色的積木,和白色的積木呈“十”字交叉擺放。隨后,他叉放上了橙色的積木,其間,平衡板發生傾斜時,小C慌忙用手扶住,并移動積木的位置,直到其保持平衡。
24個、26個、28個,小C和孩子們興奮異常,圍觀的孩子激動地歡呼起來。但在放第29塊積木時,平衡板倒了。但是小C并沒有任何懊惱的情緒,而是愉快地點數所用的積木數量……操作結束后,我和小c進行了簡單的交流:
師:你的積木擺放很漂亮,有什么規律嗎?
小C:我先選白色(最矮的)的積木放,然后是再大一點(高一點)的黃色,然后是越來越高的積木,小(矮)的積木放里面,高的積木放外面。
師:為什么你會先選白色的積木放?
小C:因為它比較小。(他做了一個小的手勢)
師:你說的是小嗎?
小C:是矮,我先選最矮的積木。
師:為什么靠里面要放這樣的積木?
小C:我也不知道,但我感覺它放上去很穩,不會倒。
師:我看到你還用到了疊加的方法,你怎么會想到用疊加的方法的?
小C:我看見小Z也這樣搭的,但我和他的方法不一樣,我還在兩個積木的中間搭(疊加)了一個。
師:你為什么要這樣擺呢?
小C:放在兩個積木中間的話,面積會比一個大,這樣放會更穩。
思考分析:小C是個探索欲很強的孩子,對自己堅持的事情很執著,善于觀察和思考,會在借鑒經驗的基礎上生發出自己的平衡經驗。在第一次進區挑戰時,他也有放了幾個積木就翻掉的經歷,但結合上一周小Z介紹平衡經驗的基礎以及自己對積木的觀察和嘗試探索,他不斷地建立自己的成功的平衡經驗:
第一,矮的積木靠里面放比較穩、一起同時對稱擺放比較穩。他結合這些認識,在操作中選擇了把最矮的積木對稱地放在靠里的位置,然后越往外積木越高。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翻掉的風險,把失敗的可能降到最小。
第二,小C創造了自己的平衡造型:兩個積木中間往上疊加一個積木,呈最穩固的三角形。已經建立起一種比較穩定的成功模式化擺放造型,和小Z相比,小C的平衡造型更豐富、其總結出的規律也更易被同伴學習和借鑒。
第三,小c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發現及時用手扶住平衡板,然后再去調整平衡,能有效降低平衡板翻的幾率。雖然以成人的角度來看似乎有點違反規則,但這也是在嘗試中自己探索出的方法。
教師引領策略:第一,在班級環境中展示“挑戰海報”,激發起孩子的挑戰欲,掀起參與活動的高潮。
第二,可以推進其他方式的平衡挑戰游戲,滿足不同水平和興趣的孩子的需求。比如,用指定積木玩平衡游戲(根據骰子擲出的顏色取指定的積木),這樣就比由自己挑選積木難度更大了。另外,可以提供多樣化的建構材料來玩平衡游戲,如紙棒、麻將牌、杯子、易拉罐等。
這個活動材料非常簡單,但其中蘊含了可被幼兒挖掘的豐富的平衡經驗,并在寬松的區域氛圍中自主建構經驗,推進孩子的經驗向深度遞進。簡單的活動形式賦予了挑戰的色彩,很符合大班孩子的身心特點,對大班孩子有著持續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