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蘭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羞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隨著家長對幼兒教育的關注,家園共育的思想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家長所認可,并付諸實踐。我園歷來非常重視家園共育工作,并通過多種形式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育兒觀,-建立多元化家園溝通橋梁,開展各類親子活動,有效地促進了家園共育。
一、搭建學習平臺,實現科學引領
我園教師根據本班幼兒的整體情況,組織召開班級家長會,改變了之前傳統的“教師說、家長聽”的會議模式,改為座談會或茶話會形式,營造輕松愉悅的活動氛圍,讓家長在互動中有所收獲。部分家長在育兒方面有很多困惑,亟需專業人員進行指導或引領。針對這一情況,我園通過家長調查問卷等形式,收集家長在育兒方面的困惑,為家長答疑解惑,并定期邀請專家入園開展專題講座,有針對性地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此外,我園教師還會定期組織幼兒家長召開育兒經驗分享會。每一期分享會開展之前,教師都會根據本班幼兒出現的一些問題選擇一個主題,并挑選在該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家長,與全班幼兒家長進行經驗分享。當然,家長也可自愿報名,大家在分享交流中相互學習,共同解決困惑。
為了提高家長的育兒水平,拓展其育兒知識,傳遞正確的育兒經驗,教師挑選并推薦了一些專業又實用的育兒書籍,如《捕捉兒童敏感期》《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等,引導家長進行閱讀。每周固定1-2天,教師組織家長在家長群里分享自己的讀書感悟,并聯系自家孩子的行為進行分析,從而豐富家長的育兒經驗。在我園組織開展的讀書分享會上,家長們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大部分家長表示:育兒是一件大事情,需要不斷學習。
此外,每周二和周五晚上八點,教師和家長都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幼教三六五”在線觀看專家直播主題講座,接觸最新的教育資訊和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學習科學的育兒方法。名家名師的專業直播,讓教師和家長近距離、系統化地學習到了更多的專業知識,解決了家長在育兒方面的困惑,以及教師在家園工作方面的困難。每次直播結束后,教師和家長都會積極地在微信群內分享自己的感悟,大家相互交流,在碰撞中提升,這種專業、高效、常態化的學習分享模式讓參與者都收獲滿滿。
二、創建交流平臺,提升有效溝通
教師要運用多種方式,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讓家長及時了解幼兒在園情況,以及幼兒園的近期活動,并能積極配合教師開展各項工作。
(一)建立家園交流平臺
為了方便家長了解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實現家園多維互動,我園建立了校訊通、班級微信群、幼兒園微信公眾號、幼兒園網站、班級家園共育欄等交流平臺。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積極與家長進行多維度溝通,引導家長每周進行微課學習,家園攜手并進。此外,我們還建立了嚴格的家訪制度,保教處會不定期檢查教師的家訪記錄:新生入園前,小班教師需要深入幼兒家庭進行家訪,提前了解幼兒及其家庭情況;每次離園前,教師需要有針對隆地對家長進行約談;請假三天以上的幼兒,教師需要對其進行家訪;等等。
(二)建立家長學習群
我園針對全園幼兒家長建立了一個學習群,定期在群內分享優秀的教育文章,同時引進優秀的學前教育專家及課程,每周開展1-2次微課程講座。家長學習群的建立有效地提升了家長的科學育兒水平,強化了家庭教育的質量,促進了幼兒園、家庭、社會教育合力的形成。
(三)關注微信公眾號
教師引導家長關注“學前在線”“幼教三六五”等微信公眾號,利用平臺優勢與家長交流反饋幼兒的在園生活,平臺豐富的幼教資源也滿足了不同家長的需求。家長在平臺上不僅可以看到自家孩子,也能關注到其他家庭的教育成果,還可以參與留言和評論。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平臺及時了解家長關注的話題,形成無縫連接,更好地開展家園共育工作。
(四)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結合幼兒園教育哲學“一個孩子無限可能”,在一日生活中,教師利用幼兒行為觀察的形式,積極關注每一個幼兒,通過幼兒外在的行為表現,推測其心理變化。同時,教師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性,對孩子進行個性化教育,讓孩子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前進,在此基礎上進行常規性教育。幼兒的心理動態都體現在其行為上,為了更全面地了解幼兒,教師需要在日常活動中認真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用文字記錄幼兒的變化,及時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教師通過觀察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用專業的教育知識分析其行為背后的根本原因,并制訂科學的教養方法,給家長提出合理的意見和建議,達到家園共育的目的。
(五)建立家長積分評選機制
為了讓更多的家長參與幼兒園活動,我園制訂了家長積分制,即結合具體工作內容列出了評分細則,讓教師通過家長會傳達給每一位家長,并及時反饋積分情況,鼓勵家長積極主動參與幼兒園各項活動。每月底,我園都會根據家長積分選出一位“最美家長”,并在周一的升旗儀式中為該家長頒發證書。實施家長積分制以來,我園涌現了許多優秀的家長,他們積極地參與幼兒園各項活動,主動配合教師開展各項工作。
三、開展親子活動,促進家園合作
陪伴,是幼兒成長過程中最好的教育。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工作繁忙,生活壓力大,早出晚歸,陪伴孩子的時間非常少,更不知如何高質量地陪伴孩子。對此,我園積極搭建多元化的溝通平臺,提供多種機會,增進親子關系。
(一)組織各種親子活動
例如,我園組織并開展了“十里飄香百家宴濃濃深意惠幼情”親子活動。活動中,每個家庭都精心自制了美味的佳肴帶來幼兒園,供家長和孩子們品嘗,讓孩子在溫馨、和諧的氛圍中感受到集體生活的快樂,懂得基本的進餐禮儀和簡單的營養知識,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活動成為孩子們學習的“活”課程。此外,我園還開展了教師《指南》考試、教師技能比賽、幼兒每月生活技能評比等活動,積極邀請家長入園擔任評委,讓家長看到幼兒的成長變化及教師的多才多藝。作為一所禮儀特色園,我園中班年級組每年都會舉辦一場“開筆禮”活動,同時邀請家長參與“正衣冠”“鞠躬行禮”“朱砂啟智”“擊鼓鳴志”等環節,激勵孩子將上學求知當成一種神圣的使命。
(二)巧妙利用中國傳統節日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傳統節日有很多,如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等。每到節日前夕,我園都會結合《動漫界·幼教365》雜志,組織幼兒開展包粽子、包餃子、敬老愛老等活動。例如,在重陽節到來之際,我園邀請了祖輩家長一起參與重陽節活動,請他們為孩子講述過去的生活,孩子們在認真聆聽后,紛紛給爺爺奶奶送上自己精心準備的手工作品。有的孩子還走進敬老院,為爺爺奶奶表演節目,給他們帶去節日的問候。活動中,家長和幼兒共同感受傳統節日的魅力,積極傳承傳統文化。
(三)組織親子外出實踐活動
每到春秋天,我園會組織幼兒和家長一起開展春秋游活動,孩子們在戶外捉螞蚱,撲蝴蝶,體驗野趣;在草地上打滾,放風箏,感受自由;在果園和菜地摘大棗,挖紅薯,刨花生,體驗秋收。孩子們主動親近自然,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在幼兒、家長、教師的互動游戲中,師生情、親子情更加緊密了。
(四)組織親子運動會
我園每學期都會組織開展親子運動會,為幼兒和家長營造溫馨和諧的氛圍,增強家長與幼兒之間的情感交流。孩子們在家長的陪伴下積極參與游戲,在游戲中鍛煉,在鍛煉中成長,更好地促進了家園互動。
(五)定期組織家長進課堂活動
我園會定期組織家長進課堂活動,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家園共育方式,既可以調動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的積極性,又能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深受家長和幼兒的歡迎。例如,在我園的“閱讀月”中,我們積極邀請家長走進課堂,給孩子講故事,和孩子一起做游戲。為了引導家長實施科學的保育教育,我園還定期邀請專家入園開展講座,如《讀懂孩子行為模式》《習慣助成長,家園共攜手》《幼小轉化,科學銜接》《閱讀讓成長更精彩》等家長課堂,有針對性地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每次活動結束后,我們都會進行調查反饋,家長滿意率均在98%以上。家園同步,共同促進幼兒健康和諧發展。
四、家園合作發展,形成良好互動
在我園全體教師的不懈努力下,全園已形成了良好的家園互動局面。例如:每天入離園期間,都會有家長義工和值班領導一起維護交通秩序,確保幼兒園門口的安全;冬日里的一場大雪過后,家長義工鏟雪隊會及時出現,解決路面積雪問題;幼兒園園慶時,家長們自發組成合唱團,共唱《我們走在大路上》;我園每學期都會收到來自家長的感謝信和錦旗;在“惠實幼好聲音”活動中,我們還收到了家長寫的感謝幼兒園的藏頭詩;等等。
家園共育是幼兒健康成長的基礎,是幼兒園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和幼兒園是影響幼兒成長的兩大方面,教育目標的共同性決定了二者必須相互協調,緊密配合。讓家長把家園共育這項工作作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把觀察、理解、支持、陪伴孩子視為家庭最大的幸福。只有家庭和幼兒園保持一致的教育目標和要求,才能共同為孩子的未來搭建成長之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