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萍
教育不僅僅指學校教育,還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逐漸意識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一、國內外家園共育現(xiàn)狀綜述
在美國的家庭教育中,家長普遍比較注重孩子創(chuàng)造力、動手能力及自主獨立性人格的培養(yǎng);在日本,家長比較重視孩子的挫折教育,因此孩子從小就要建立獨立的生存意識。縱觀中國的家庭教育,親子教育嚴重缺失,多以隔代教育為主,形成過多的干預和溺愛現(xiàn)象。這些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地位的不對等,家長理所當然地認為,幼兒教育就是幼兒園的教育,家長只要負責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就可以了;父母忙于工作無暇參與幼兒園活動,隔代長輩又不能完全理解幼兒園的意圖,造成教育方面的脫節(jié)。
作為孩子成長奠基階段的幼兒園教育,我園經常會通過開展一些親子游戲、手工制作等,邀請家長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然而部分家長將其視為一種負擔,總是在老師的催促下才能完成,且完成質量并不高;在幼兒園平時組織的家長會、戶外開放活動、觀摩課、親子運動會等需要父母直接參與的活動中,有的父母直接讓祖輩家長參與,甚至是不參與;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家長幫助搜集活動信息,為幼兒做好活動前的經驗鋪墊時,有的家長不能認真、積極地配合孩子完成;幼兒之間出現(xiàn)糾紛時,家長不能正面引導孩子去解決問題……可見,家長的教育理念還需要轉變,育兒水平也需要提高,教育手段需要多樣化。
二、家園共育工作的價值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qū)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每—位家長都要清醒地認識到:幼兒教育不僅僅是幼兒園教育,家庭必須要和幼兒園共同攜手,以最佳的教育方式來支持幼兒自主學習,為幼兒智力和人格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促使幼兒更好、更快地適應當前社會環(huán)境。
雖然每個幼兒的受教育環(huán)境不同,但幼兒家長的期待卻總是相似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夠有所成就,將來為社會做貢獻。對此,僅憑幼兒園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家長充分參與到教育行列中,對幼兒實施同步教育。
家長首先要從意識上摒棄“教育孩子是幼兒園的事”這種錯誤的思想理念,與老師攜起手來,相互配合,共同促進幼兒自主性學習能力發(fā)展。同時,家長也要意識到,孩子的成長和家長配合幼兒園教育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家長付出越多,孩子就會發(fā)展得越好。反之,家長的配合程度也能刺激教師的工作狀態(tài),家長越配合,教師的工作就會越深入細致,孩子就越會向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三、創(chuàng)新家長工作,提高共育水平
(一)創(chuàng)新家長工作目標
首先,利用信息化新媒體技術等多種途徑讓家園共育更加專業(yè)化和常態(tài)化;其次,通過家園共育讓家長獲得科學的、正確的教育方法和途徑;最后,通過家庭教育沙龍等活動促進幼兒自主發(fā)展。
(二)典型案例
家長教育方式的轉變,能夠為孩子未來的成長提供健康的土壤。但我們在近些年的實際工作中發(fā)現(xiàn),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幼兒園招生范圍的擴大,產生的有關家庭教育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案例一:只生不養(yǎng)
宇軒的爸爸是一名貨車司機,經常不在家,媽媽從坐月子就喜歡玩手機,經常把孩子一個人扔在沙發(fā)上。小時候的宇軒只要不哭媽媽就不會管他;等到慢慢長大了,經常是媽媽玩手機他看電視;直到上幼兒園,宇軒的語言表達能力只是會說單個漢字,且發(fā)音不清楚,同時不喜歡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行為好動,隨便在地上拾起東西就往嘴里塞。老師跟宇軒的外婆溝通過,外婆說:“我們以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就好了。”經過老師的善意提醒,家長帶宇軒到醫(yī)院檢查后發(fā)現(xiàn):四歲宇軒的智商只有兩歲。
案例二:養(yǎng)而不教
龍玉出生在一個高知家庭,爺爺是處級干部,奶奶和父母均是公務員。一般來說,這樣的家庭應該具有一定的育兒理念和方法,但實際情況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管不問,龍玉的所有事情都由奶奶管理,奶奶對孩子非常寵愛,所有事情都包辦代替。龍玉上幼兒園后,午點時間,小朋友們都拿著餐點津津有味地吃起來,面對盤子里的蛋糕龍玉卻不知道如何下手:午餐時間,龍玉不知道自己拿勺子,只知道抓著老師的手,讓老師去拿勺子,然后喂他吃飯;飯有點兒燙,龍玉甚至不知道往哪兒吹:幼兒園教學活動中,龍玉不會和小朋友交往,進不到小朋友的圈子里,語言表達能力也非常弱。
案例三:育兒無法
錦鑫的父母都有高學歷,做翻譯工作,經常出國,眼界開闊,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但方法比較強硬,如在家里安裝監(jiān)控器,要求錦鑫必須做到家長交代的事情。父母為他報了四個興趣班,雙休日完全變成了強塞式學習。在幼兒園,錦鑫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因為老師講的內容他都會,對同伴玩的游戲也不屑一顧,過早的負重讓錦鑫對學習失去了應有的興趣。
以上案例在生活中很常見,無論是教育空白,還是教育缺失,抑或是教育方法過度,歸根結底都是因為教育理念的缺失,以及教育方法的不當。
(三)創(chuàng)新家長工作形式
促進幼兒身心、行為習慣全面發(fā)展,提升家園共育能力,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觀,運用恰當?shù)慕逃椒ń逃⒆樱怯變簣@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但是,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仍然缺乏具體的方法和策略,經常會咨詢老師: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不能很好地交往該怎么引導?怎樣為孩子選擇興趣班?孩子的情緒不好應怎么辦?父親不在身邊該怎么彌補?……
針對上述問題,幼兒園要創(chuàng)新家園共育的形式:首先,幼兒園應主動與家庭合作,充分利用幼兒園網(wǎng)站上豐富的家教資源,引導家長進行學習;其次,幼兒園要經常舉辦親子活動,結合主題課程和一日生活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開展,要求家長和幼兒每天堅持親子閱讀,鼓勵家長帶著孩子共講一個故事、共做—個游戲、共完成一個手工創(chuàng)作等,密切家園聯(lián)系;最后,幼兒園應結合班級親子活動的開展,要求家長必須堅持收看教育專家的直播講座,并寫出觀后感,每月定期組織家長開展經驗交流會,邀請有經驗的家長分享自己的方法策略,大家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四)新型學習方式
第一,以教師為中心,建構家園教育共同體,通過信息新媒體技術的多種途徑,讓家長學習相關教育理論,了解幼兒園教育現(xiàn)狀,明確研究目標和內容,樹立先進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升家園共育的深度和廣度。具體做法包括:通過網(wǎng)絡資源、書籍、講座、外出學習等方式學習教育理論;通過家長會、家訪、網(wǎng)絡平臺和幼兒在園表現(xiàn)等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現(xiàn)狀,確定研究目標和內容;等等。
第二,以優(yōu)秀家長為核心,建構家庭學習共同體,通過班級家庭講座交流會開展多種活動,以家長帶動家長,以家長教育家長,以家長促進家長,進一步支持幼兒自主學習和發(fā)展。具體包括:通過幼兒園網(wǎng)站、班級微信群等方式向家長發(fā)送邀請函,制訂并發(fā)放“家庭教育現(xiàn)狀調查表”,分析問卷調查情況;以教師為主體,在班級組建家庭教育核心成員,以優(yōu)秀家長為核心,成立多個“家庭教育沙龍”,構建家園教育共同體;設計具體的活動實施方案,組織家長通過新媒體技術等形式學習家庭教育相關內容。
在推進家園共育工作中,教師每周對班級親子陪伴情況進行統(tǒng)計和排名,提倡個性化工作。例如,親子閱讀工作,教師在家長群中開展“閱讀打卡”活動,班級自制閱讀卡進行圖書借閱。有的家長反映:如果哪天有事耽誤了閱讀,孩子反而會督促他們讀書,時間一長,就連家里不到兩歲的二胎寶寶也會坐下來翻看圖書。
在家園共育工作中,關注家長的陪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讓家長堅持不斷地陪伴,這就需要幼兒園工作的持續(xù)推進。幼兒園可以建立“一周一感受、一月一交流、一年一評比”制度:在家園聯(lián)系欄中建立交流園地,方便家長每周交流和學習親子陪伴的感受及心得;利用工作例會,各班每個月召開一次家長交流活動;每年進行一次“優(yōu)秀父母”表彰活動,建立具體的量化指標,對家長參與活動、書寫筆記、陪伴記錄、教育隨筆進行積分和評比,表現(xiàn)優(yōu)秀的父母還可以獲得獎杯,和孩子一起走紅毯,讓孩子為之驕傲和自豪,進一步促進父母學習,推動父母成長。
隨著創(chuàng)新家長工作的推進,我園幼兒家長的學習意識逐步建立起來,教育能力及教育方法也有了質的改變。但是,任何事情都貴在持之以恒,我們還需要不斷思考:如何更好地開展家長工作,讓家園共育工作付諸實踐并取得實效,更好地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這不僅局限于制度的制定,還在于行動的落實與堅持。如何把家庭教育工作與習主席倡導的“家風傳承”進行較好的結合,并以此為幼兒園家庭教育工作發(fā)展的新目標來落實和推進?這將是我們今后需要深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徐麗麗,“家園共育”的若干策略[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2(2).
[3]楊謹,蹲下來和孩子說話[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
[4]姚光紅,學前兒童家庭教育指導[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