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璐
從家庭生活到幼兒園集體生活和學習,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由于年齡較小,缺乏自我調節能力,幼兒會不可避免地產生焦慮情緒,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但嚴重影響了幼兒的健康成長和人際交往。如何有效緩解幼兒的焦慮情緒,是一線幼教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和付諸實踐行動的重要工作。本文通過對新生入園焦慮產生的問題進行思考,以科學的理論知識為指導,正確認識幼兒的身心發育特征,提出具體的緩解幼兒焦慮心理的方法和策略。
一、新生入園焦慮現狀
新生入園焦慮主要指幼兒在來到新的環境以后,內心產生煩躁、緊張情緒,進而出現哭鬧等現象。如果這些情緒得不到有效緩解,便會逐漸發展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如持續不斷地哭鬧和摔打物品,或保持沉默不與他人交流,嚴重影響了幼兒的健康成長。
研究發現,幼兒的焦慮心理主要分為三種:厭倦性分離焦慮、恐懼性分離焦慮和情緒性焦慮。厭倦性分離焦慮最主要的特征是,幼兒離開了熟悉的父母,內心感到焦慮不安。由于新鮮事物的刺激,幼兒不會在入園之后立刻產生焦慮感,而是會因為對環境的不熟悉及父母的離開,內心缺乏安全感,逐步產生焦慮感。恐懼性分離焦慮主要是幼兒內心的情緒,主活環境和熟悉親人的角色改變,使得他們內心產生一種恐懼感,進而發展為焦慮感和失落感。情緒性焦慮主要指幼兒會受到其他小朋友的影響,如果周圍產生焦慮感并哭鬧的小朋友較多,那么幼兒的焦慮感也會不斷增加,并會跟著其他小朋友一直哭鬧。
幼兒焦慮心理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環境變化、人際交往變化和生活習慣的變化。幼兒離開熟悉的家庭生活,離開親人的懷抱,來到陌生的環境中,面對陌生的同學和老師,其心理不能像在家庭生活中那么釋然,因此焦慮感會不斷加深。
雖然說新生入園焦慮是一種常見現象,但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緩解,則很可能會嚴重阻礙幼兒的身心健康發育和成長。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焦慮心理嚴重阻礙了幼兒的身心健康發育,幼兒身處陌生的環境中,對周邊的一切都是不熟悉的,沒有發展同伴友誼以及師幼情感,在心理和適應能力方面會表現出不適應感。長此以往,幼兒的精神和心理都處于負面情緒中,這嚴重影響了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進而對幼兒園產生畏懼心理。第二,焦慮心理會造成幼兒不良的情感反應,小班幼兒一般在3歲左右,正處于對父母極度依賴的時期,其在幼兒園的生活狀態也會影響到家長的情緒情感。如果幼兒的焦慮心理得不到有效緩解,則會對整個家庭的情感氛圍產生負面影響。第三,焦慮心理不利于幼兒的人際交往,幼兒園也是一個小型的家庭,如果幼兒長期處于焦慮和自閉的心理狀態中,則不利于幼兒之間發展友誼。因此,教師必須要防患于未然,及時關注到每一個幼兒,積極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緩解幼兒的焦慮情緒,保障其身心健康發展。
二、新生入園焦慮的緩減策略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3-4歲幼兒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在幫助下能較快適應集體生活。同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提出相關要求:“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系,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
(一)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帶給幼兒內心的溫暖
幼兒焦慮心理產生的外界條件是周邊生活環境的變化。為了從外部條件的創設方面解決幼兒的焦慮問題,教師可以在班級創設幼兒所熟悉的生活環境。幼兒園應該在建設過程中投入一定的心血,努力營造和幼兒實際生活相符合的溫馨的生活環境,注重建設與家庭生活環境相類似的幼兒園整體環境。幼兒入園以后,幼兒園便成為他們最主要的生活場所,幼兒的教育教學和一日生活都是在幼兒園完成的,教師有必要為幼兒創設一個溫馨的生活環境,使幼兒可以從內心深處感受到家的氛圍。創設溫馨寬松的幼兒園環境,需要從外部環境和管理兩方面入手。在幼兒園布置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和年齡特點,創設符合適宜的環境,甚至可以引導幼兒參與設計班級環境,鼓勵他們融入幼兒園日常生活。
在創設幼兒園環境和構建幼兒生活場所時,教師可以從幼兒熟悉的家庭環境入手。在房間設計和整體布局中,教師可以邀請幼兒家長參與設計,根據幼兒的個人習慣來擺放常用物品,讓幼兒在幼兒園的學習和生活中感受到與家庭生活一樣的體驗。在幼兒園整體環境創設中,教師可以通過借鑒教學特點突出的幼兒園,結合幼兒的興趣愛好,設計整體的圖案和顏色,讓環境符合幼兒的年齡和身心發育特點,使幼兒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感受到內心的愉悅。創設一個溫馨的生活環境,體現了以愛為主的教育,可以讓幼兒感受到關愛,既有利于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也有效避免了幼兒焦慮情緒的產生,可謂一舉兩得。
(二)鼓勵幼兒發展人際關系,增強情感體驗
新生入園以后,教師應鼓勵幼兒積極和同伴交流,發展人際關系,這也是解決幼兒分離焦慮的主要途徑之一。受年齡限制,幼兒對新鮮的事物和場景都有著較強的好奇心,教師可以利用幼兒的身心發育特點引導他們積極發展人際關系,這有利于滿足幼兒的內心情感,從而使幼兒園生活充滿趣昧性。一日生活中,教師應該創設符合幼兒實際生活的教學活動,提供讓幼兒相互認識和交往的機會,通過交朋友的形式讓幼兒彼此更為熟悉,進而和新朋友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游戲,體驗同伴之間的友誼。如此,利用人際關系轉移幼兒的注意力.可以有效緩解幼兒對陌生情境的焦慮感。
例如,新生入園以后,教師可以開展一個以“找朋友”為主要形式的游戲活動,幫助幼兒快速發展自己的友誼。具體的游戲開展形式需要教師進行設計:首先,教師把幼兒劃分為幾組,在每一組的游戲中,教師要求幼兒分別進行自我介紹,讓他們盡快熟悉新同伴;其次,教師要求幼兒相互配合完成簡單的游戲,如相互擊掌、給他人鼓掌等,幫助幼兒彼此形成一種融洽和諧的氛圍,緩解其對人際關系的緊張感;最后,教師針對不同幼兒的性格特點為他們尋找小伙伴,讓幼兒在同伴的相互陪伴中不斷感受到幼兒園生活的快樂,避免焦慮情緒的產生。
(三)采取科學教學模式,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幼兒園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有科學的理論知識為指導,使得幼兒的每一個成長階段都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幼兒園作為專業的基礎教育場所,幼兒教師的教育理論和教學經驗決定了幼兒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幼兒園只有制訂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案,才能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幼兒園的教育內容非常豐富,包括生活習慣、學習態度和身心健康等多方面,幼兒園學習是一個接受系統教育的過程,可以為幼兒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幼兒的教育活動必須依照國家規定的幼兒教育成長方案嚴格執行,在日常生活的飲食和教育內容方面做到全面具體,幫助幼兒接受全面科學的教育。
在幼兒園教學過程中,科學的指導是幼兒健康成長的基礎。幼兒教育不僅僅指生活和學習兩個方面,心理教育也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環節,教師必須重視對幼兒的心理調節,避免他們產生不良情緒。對此,教師可以通過科學的指導來促進幼兒情緒管理。教師應注重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讓幼兒在系統的飲食中得到相應的營養元素,內心感到愉悅,這也是緩解幼兒焦慮心理的基礎。教師的教育應以愛為輔,只有心中對幼兒充滿愛,才是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四)定期開展親子活動,調節幼兒內心情緒
要想緩解幼兒的焦慮情緒,必須得到家長的密切配合,只有家長和教師共同努力,才能使幼兒順利度過入園適應期。在幼兒入園之前,家長應先帶幼兒參觀所要上的幼兒園,鼓勵幼兒積極入園,和小朋友共同學習和生活,讓幼兒從心理上接受去幼兒園學習的事實。家長還可以帶幼兒去家中有孩子上幼兒園的親戚朋友家,請哥哥姐姐為幼兒講述幼兒園的趣事,讓幼兒對幼兒園生活充滿向往。家長的引導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幼兒對陌生環境的畏懼感,進一步對幼兒園生活充滿期待。幼兒入園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熟悉園所環境,并定期開展親子教育活動,讓幼兒和家長在互動交流中完成相關小游戲,培養幼兒的各方面能力,進一步緩解幼兒的焦慮感。
在緩解幼兒焦慮情緒以及鼓勵幼兒積極應對整個教學環節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的相互配合極為重要。家長要積極對幼兒展開相關教育,幫助幼兒對幼兒園生活產生向往和熱愛,在幼兒園認真學習,發展人際關系,進而體會到幼兒園生活的樂趣。幼兒園定期組織親子活動,可以使親子關系更加融洽,有利于幼兒融入班級生活,感受到內心的愉悅。親子活動的形式有很多,教師可以創新活動形式,有針對性地對幼兒進行焦慮情緒調節教學。
總之,在陌生的人和陌生的環境下,脫離了家庭和親人的幼兒很容易產生焦慮感,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幼兒的焦慮感表現在方方面面,教師要承擔起幼兒教育的職責,細心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用愛心與耐心去關心和保護幼兒,及時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策略,緩解幼兒的焦慮情緒,促使他們順利度過入園焦慮期,保證其身心健康成長。當然,家長也要積極配合教師的工作,雙方共同努力,幫助幼兒快速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