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強
摘 要:國有企業是中國經濟的主體,是市場經濟繁榮發展的支柱力量,也是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推動者。伴隨著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國有企業呈現出高速發展的態勢,但是當前我國經濟已經步入新常態,在經濟增速放慢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推動國企改革,是新時代下面臨的更嚴峻的任務。
關鍵詞:供給側;國企改革;新常態
一、供給側改革的主要含義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核心是供求關系,供給側改革體現了對經濟中長期發展動力的重視 ?!靶枨髠?”和 “供給側”分別是看待經濟問題的兩個角度,是經濟活動不可或缺的兩大主導因素?!靶枨髠取卑ㄍ顿Y、消費和出口三大需求,即我們通常說的“三駕馬車”,其本質是經濟發展的成果及其支出分配。需求不足會造成通縮,需求過度則會造成通脹。 “供給側”考慮的是生產要素的供給與配置,一般包括土地、資本、勞動和技術四大要素,其本質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相比需求刺激的 “立竿見影”,供給側政策的傳導機制是間接性的,效益顯現需要一定的周期。綜上可以看出,需求政策主要是應對經濟周期的短期宏觀戰略,而供給側改革影響經濟的中長期方向,是促進發展的根本動力。供給側改革是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經濟增速換擋回落是新常態的最主要特征。
二、推進國企改革的主要路徑
(一)化解過剩產能,發揮國企在技術創新方面的作用
國有企業是中國國有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國有企業成為中國技術創新的主力軍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方面,國有企業在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掌握了世界領先的先進技術,對新時期如何運用技術進行產業升級和商業模式創新具有借鑒意義。另一方面,國有企業掌握國際企業間的運行規則,能夠順利進軍國際市場進行企業并購,實現強強聯合。同時國有企業有能力向相對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嵌入,充分利用當地的勞動力資源,實現國有企業的規模經濟。再一方面,國有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可以帶動國內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改革浪潮 ,實現不同企業間互利互惠、共享發展成果。
供給側改革要求,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發展進程中,不能僅以盈利績效作為衡量國有企業發展成就的唯一標準,同時應該把全要素生產率作為權衡國有企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全要素生產率主要是指在投入水平一定的條件下,通過技術創新和生產要素間重新組合 等手段,提高產出效率。在生產過程中,除了最基本生產要素的投入,對產出效率貢獻最大的主要是創新性、技術先進性以及在生產過程中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改革創新的一個重要 任務就是化解產能過剩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一方面,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速度,用新興產業替代舊的動能,用技術改造和創新提升傳統產業水平,合理解決新舊資源的配置問題;另一方面,對已經嚴重不適應經濟發展要求,甚至阻礙經濟結構調整的國有企業,通過關停和兼并重組的方式解決,防止給供給端帶來負面沖擊,減輕供給的壓力。
(二)從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和運營公司的層面,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過去的國企改革由于國有企業歷史使命的不明確和目標定位的模糊,使國有企業產出效率低下,國有企業既面臨提高盈利水平的任務,又需要提高對公眾的服務能力,二者的矛盾性使國有企業改革在各方面未能全面落實。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措施是根據國有企業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的不同,并結合不同國有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功能和作用,將國有企業分為公益類和商業類,同時根據資本運作方式,成立相應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和運營公司,進而將國有企業納入投資運營管理范疇。在分類管理的層面探究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和運營公司的建立,有助于國有企業在政府干預和市場競爭中找到平衡,使其中部分企業處于完全競爭市場中,另一部分企業處在政府的監管范圍內。
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和運營公司本質上都屬于公司制企業,持有國有企業的股份,同時替代 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行使職權。雖然兩者在諸多方面存在相同點,但兩者的側重點卻有所不同:在目標方面,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側重于企業競爭力的增長,通過對國有資本的投資與融資,確保國有資本保值增值,進而調整國有企業的產業布局。國有資本運營公司重點強調國有資本本身的內在循環,通過對國有資本的運營,解決生產過程中行業結構與企業 架構之間的沖突;在作用方式上,國有資本投資公司主要通過收購、兼并與重組的方式對國有資本進行整合,而國有資本運營公司,主要持有國有企業的股份,一般不參與企業的具體經營,主要通過合資公司、產權轉讓置換、公司制改建等方式進行股權運營;在功 能方面,國有資本投資公司主要通過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方式促進科技產業和核心產業的發展,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工作的重點是確保國有資本的合理流動,避免出現重復建設、惡意競爭的行為,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
(三)完善治理結構,嘗試職工持股政策,健全現代企業制度
在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實行職工持股是其中重要的一項措施,職工持股是混合所 有制改革中的勇敢嘗試,在職工持股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的情況下,確保通過穩妥的實施方式進行,首先在商業類的高新技術產業中漸次推進,作為對員工的一種股權激勵,采取業績股票、期權股票等方式使職工參與到持股中。中央關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職工持股的規定是堅持“持上不持下”的原則,主要是指分公的職工可以持有總公司的股權,反過來則行不通,這一規定主要是為了防止權力過度市場化的傾向。在推行職工持股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由于目前員工持股處于剛試行的階段,需要從法律的角度明確職工持股的地位,同時給予相應稅收方面的政策優惠。其次,對職工持股的范圍和持股方式進行 的界定,職工持股的范圍主要由企業的骨干人員和科技創新人員組成,通過持股的方式增加他們對企業的忠誠度,體現激勵效應的作用;在持股方式上,要做到效率優先的原則,避免全員持股和平均持股。最后,要加強職工持股制度的建設,保障職工持股在合理合法 、規范秩序的環境中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