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偉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普及應用的發展,我們可喜地看到醫療信息逐漸由紙質檔案管理,逐步向計算機信息化發展的全過程,僅僅是電子病歷一項,大大降低的醫院檔案管理的物資和人員管理成本,不僅是為醫療機構帶來了便捷的服務,也為患者帶了便利,其他應用功能更是數不勝數。
隨著互聯網和信息化建設的迅猛發展,醫療機構迎來了新的時代——大數據時代,醫院在計算機信息管理方面正在從一般的信息化建設逐步邁向智慧醫療建設。什么是智慧醫療呢?我們可以輕松的從百度上搜尋到這樣一條,“智慧醫療英文簡稱WIT120,是最近興起的專有醫療名詞,通過打造健康檔案區域醫療信息平臺,利用最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逐步達到信息化。”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智慧醫療=信息化+互聯網+物聯網。
一、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現狀
1.基層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現狀
各個城市的基層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的程度受城市發展程度的影響略有不同,以北京、上海、浙江為先頭發展團隊,帶動了我國其他各個城市進入了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時期。
以天津基層醫療機構為例,從2004年以來我國提倡全民健康檔案管理開始,同時實現門診醫療信息系統HIS的建立,初步形成門診診療與電子病歷系統,實現基本的掛號、診療、藥品、檢驗、醫保聯網為一體的醫院診療信息化管理。2007年擴展為全部社區居民建檔,并逐步將紙質記錄向電子記錄轉化,具備HIS、LIS、社區衛生系統三大主要信息系統。2008年將三大主要信息系統進行互聯互通,做到數據實時信息交換。并同時建立信息管理平臺,從局端管理平臺可以簡單的統計出各基層醫療機構基本醫療和社區衛生數據。2014年全市建立三級醫療管理平臺,基層醫療機構——區級管理平臺——市級管理平臺。近幾年根據各基層醫療機構的發展情況,部分醫院統一配備了院內掛號收費為主業務的自助一體機。
截止目前的基層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的進程僅僅止步于信息的收集,簡單的統計分析,信息數據互通層面,距離互聯網+的概念尚有差距,更談不上智慧醫療。
2.基層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與三甲醫院信息化建設的差距
隨著近年來互聯網+的逐步應用,多數三甲醫院及大型民營醫院都開始引進了相對先進的信息系統管理平臺,以網上預約為代表的,自助掛號、自動排隊、自助繳費等一系列便民服務系統,從人員配備上,大大降低了非醫專業人員的配比,節約人員支出和管理費用。在管理方面,財務物資管理、醫療數據統計分析管理、醫院質量管理等方面的醫院信息系統管理軟件為醫院管理帶來了便捷的服務。在疾病管理方面,通過就診疾病分類、用藥情況分析,能有效的控制或減緩疾病的發展,減輕患者的痛苦和醫療費用。
基層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目前與三甲醫院信息化建設存在很大差距,從基礎硬件投入,遠沒有大醫院的資金充分,且受到采購申請的限制。院內信息管理軟件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財務管理、采購管理、庫房管理、社區衛生管理、死亡證管理、婦幼管理等多個軟件平臺,形成軟件接口不同,每個系統都形成“信息孤島”效應,同時存在同一份信息多次錄入不同管理平臺,造成工作重復,信息冗余。業務管理方面,僅能從各個軟件中提取匯總統計數據,無法為管理層提供具有數據發掘和分析技術的經營決策數據。
3.城市之間的差距
以和仁科技為代表,為浙江省邵逸夫醫院開發以微信平臺為主導開發建設的醫院管理信息系統,從經營管理角度,根據醫院及各科室的需求建立網上預約、在線診療、流程審批、會議管理、工資管理、財務管理等多個管理平臺,充分融合各個多系統平臺應用,并在后臺對數據進行進一步數據挖掘和分析,提供有效的管理數據,評估管理水平,為預測和設置管理方向提供有效方法。從移動辦公角度,使用員工達到2500+,流程應用150+,完成流程53000+,平均流程時間為4.5天;醫患互動方面,日均服務病人700+,共服務病人420000+,電子處方40000+,醫生平均增收5000-30000元/月,充分調動醫生的積極性,提供醫療服務的主動性。
以阿里醫療團隊為浙江省人民醫院開發的以員工工作為核心“浙人醫釘醫”的醫院管理信息系統,提供了醫療信息系統建設的模塊化、自主建設理念,為醫院信息系統的特性化服務模塊和統一接口技術、標準化開放平臺,流程上線數量200+,月均流程量8000+,院內應用30+,節省時間“數萬”小時。
相比較而言,我們清楚的看到,基層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與三甲醫院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差距,城市之間同級醫療機構信息系統之間的差距。整體基層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與全國領先的醫院信息化建設之間存在天壤之別。隨著大數據背景下,5G時代的來臨,對醫院信息化建設的進一步延伸將會持續進行,基層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裹足不前,必將加大信息化建設進度的鴻溝。
二、大數據背景下基層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的難點
1.對信息化建設的認知
信息化建設已經開展了一段時間,累計了很多數據,但沒能真正靈活應用起來,主要醫療大數據技術服務的主體對其認知不足。其主體主要包括:醫院管理人員、醫護人員、患者等信息的提供和使用人員。醫院管理人員和醫護人員愿意主動運用大數據技術是大數據應用的前提,較多的基層醫療機構對大數據背景下的信息化建設,沒有形成延伸建設的概念,僅停留在完成電子病歷、電子處方、匯總診療信息等簡單的信息收集階段。其次需要患者的積極參與,提供醫療記錄數據。醫護和患者都沒有意識到信息采集分析的重要性。
2.信息化人員團隊建設
醫院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不僅要加大硬件、軟件、資金投入,做好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尤為基礎。基于大數據背景下信息化建設,是一項持續的、復雜的、專業性強的工作。與以往我們認知的網絡管理員不同,單兵作戰——硬件維護與網絡調試為主要工作內容。大數據時代需要一只高素質的信息化管理團隊,需要專業的數據挖掘、數據處理、數據分析等多種信息處理技能,熟悉相關法律法規,掌握管理、開發和設計信息化建設全過程的技術,從而保證醫院信息化建設高效執行、有效運維。充分提高醫院的管理能力,提升工作效率,提升醫院的綜合管理水平。
3.信息化建設的內容和手段
醫院信息化建設的程度決定了醫院現代化管理水平的高低,大數據信息化建設是現下信息化建設的趨勢。提高數據管理和系統架構能力,建設信息化管理團隊,運用大規模的數據統計、數據共享、非結構化數據挖掘、數據分析,高度整合有效數據,充分分析與評估,提供有效數據模型做出具有前瞻性的決策。
4.信息安全風險隱患
隨著信息化建設的持續進行,數據量不斷增加,數據備份與容災機制技術等技術層面有待提高,升級相關殺毒軟件,建立專用網絡管理平臺,設置數據安全訪問權限、數字認證等管理方法。制度管理方面必須隨著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制度應與時俱進,采取定期更新,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統一實施標準化模式。同時提高醫護技等數據應用人員的自身素質和信息安全保護意識。
三、大數據背景下基層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的必然性
大醫院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已患病的患者,專科醫院病種相對單一,綜合性醫院疑難病、重癥患者占據了大量的醫療資源,提供醫療數據相對比較有偏向性。基層醫療機構在近年的發展中,逐步對轄區居民從出生到死亡,從健康人體檢到慢性病防治均設置了檔案管理信息,相對數據大、數據信息提供廣泛,各相關軟件管理平臺孤立,更加需要統一接口和大數據技術的介入,串聯“信息孤島”,對非結構化數據進行挖掘。
基層醫療機構提供居民信息大數據的齊全性,決定基層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應在未來信息化建設的主導地位。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健康理念逐步從看病就醫,到疾病預防的轉換。相對大醫院的受眾人群具有更大更全的信息采集量。服務的轄區居民通過幾年的社區衛生服務,對基層醫療機構有更高的配合度,隨著穿戴型醫療設備的廣泛應用,基層醫療機構所能采集的疾病樣本將更全更詳細,為未來醫學研究和發展提供更廣泛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