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新時代領導干部不擔當作為表現形式的總結梳理和成因分析,找出問題的根源,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建議,對如何管理培養領導干部、考核評價領導干部和提拔使用領導干部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領導干部;不擔當作為;表現;成因;對策
[作者簡介]胡代彬(1974-),男,漢族,重慶人,重慶市江津區婦幼保健院,政工師,本科,主要從事政治思想工作及其研究。
[中圖分類號] D26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19)10-0058-02
忠誠干凈擔當是新時代對領導干部的基本要求,其中擔當作為既是領導干部履職過程中的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責任,既是一種柔性約束,也是一種剛性要求。然而,在全面從嚴治黨的大背景下,一些領導干部對既要干事還要守規矩的新要求很不適應,在管住了手腳的同時,也懈怠了思想,不擔當、不作為的現象屢屢出現,導致有的領導干部在其位不謀其政。
一是“保守型”。工作中存在慣性思想和路徑依賴,不愿創新,循規蹈矩,墨守成規,始終按老方法辦事,不求無功,但求無過,不求升遷晉級,只求“平安著陸”,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把創新工作和干事創業當成風險,把困難想得比辦法多得多,把風險想得比機遇大得多,把“平安”二字看得比干事創業重得多,萬事“求太平”。
二是“老好型”。工作中不講原則、不顧真理、不得罪人,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庸人哲學,習慣于當“老好人”,擅長于當“和事佬”,工作生活中搞團團伙伙,講一團和氣,對問題不敢說不敢講,對別人不敢提出批評意見,工作上降低標準。
三是“圓滑型”。工作中遇事“耍滑頭”,愛打“小九九”,對需要協同完成的工作盡量“梭邊邊”,對臨時性、突擊性工作盡量“不沾邊”,對重點、難點等核心工作盡量“靠邊邊”;對有利可圖的就“站攏來”,對費心勞力的則“跑遠點”;遇到問題和矛盾找各種理由當“擋箭牌”,采取推諉扯皮和敷衍塞責,解決之道則是“繞道走”“踢皮球”或“打太極”。
四是“慵懶型”。面對上級安排部署或主要領導指示,習慣于以文件傳達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甘當“二轉手”和“傳話筒”,把壓力傳導給別人,自己置身事外并樂在其中。工作不深入調研,遇事“拍腦殼”,干事“見子打子”,缺乏計劃性、合理性、針對性。
五是“焦慮型”。工作中瞻前顧后,前怕虎后怕狼,既想干事創業,又怕失敗風險;既想創新思路,又怕領導追責;既想主動作為,又怕別人閑話。最終導致這不敢干、那不敢做,思想上的“對攻戰”始終僵持不下,工作上的“攻堅戰”已經一敗涂地。
(一)不會擔當作為,錯算“政治賬”。敢于擔當作為不是空談,更不是憑空想象,它需要領導干部必須具有真才實學、真知灼見,它需要領導干部必須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管理能力和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如果墨守成規、才疏學淺,如果畏首畏尾、優柔寡斷,如果惟命是從、見子打子,不可能肩負起黨的事業重任,不可能在黨的事業上有所作為、有所建樹。敢于擔當作為既是對領導干部的工作要求,也是政治要求,慵政懶政等一切在黨的事業“混日子”“磨洋工”的行為,一切在領導干部隊伍“撈資本”“耍滑頭”的行為,必將引起群眾不滿而被清理出領導干部隊伍,必將在政治上“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
(二)不想擔當作為,錯算“經濟賬”。當下,個別黨員領導干部身上存在思想上求穩、觀念上求守、心理上求躲等慵懶現象,以及不求有政績,但求無過失的懶政心理,歸其主觀原因是黨性淡薄、群眾意識不強,不想擔當作為,愛打“小算盤”,愛耍“小聰明”。在一些領導干部看來,和自己的面子、位子、車子、票子、房子相比,黨的利益、群眾利益都是浮云。如果為了黨的事業和群眾利益而丟面子、打板子、挪位子,那是得不償失、不劃算也不能接受的。這種看重利益、看輕事業的人,必將“算來算去算自己”。
(三)不愿擔當作為,錯算“風險賬”。從現行政治制度和政策層面來看,并不是所有的政策制度都有利于敢于擔當作為領導干部的脫穎而出。如個別領導干部過分看重結果,對單位副職或下屬領導干部以成敗論英雄,安排工作追求完美,不允許失敗或范錯。在職務晉升、選人用人、評先評優和績效考核上與工作效果掛鉤,缺乏科學合理的容錯機制作保障,甚至實行一票否決制。這就使得“破碗理論”的蔓延,導致越干事,擔責的可能越大、風險越高,造成努力干的不如悠著干的,風險高的不如風險低的,責任大的不如責任小的,致使有的領導干部在工作時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不愿意多干事,更不愿意干責任大、任務重、壓力大、風險高的事。
(一)嚴肅問效追責,讓領導干部在庸政怠政上吃“苦頭”。嚴格執紀,強化問責,落實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的監督責任。強化制度的約束機制,通過制度約束,讓黨員干部按制度開展工作,通過對黨員領導干部的嚴格日常監督管理,避免黨員領導干部懶政怠政。發揮紀檢監察和組織部門監督作用,完善針對不擔當、不作為現象的監督檢查,強化對干部所作所為的監督考核。同時,運用好《中國共產黨廉政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這個“尚方寶劍”,把從嚴治黨的實踐成果轉化為紀律要求,給昏官、懶官、庸官戴上“緊箍咒”,對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的領導干部上緊發條,讓不擔當不作為的領導干部有“怕懼”、有“苦頭”吃。
(二)強化實績運用,讓領導干部在用人晉升上有“奔頭”。選什么人、用什么人,什么人上、什么人下,是撬動領導干部工作積極性的重要杠桿,也是培養領導干部和職務晉升重要的風向標和指揮棒。在選人用人上,在職稱晉升上,要強化正確的導向,健全干部考核評價體系,把領導干部的實績作為衡量標準,要突出真實績、真考核、真運用,不“唯票論英雄”,讓那些日常工作不負責任、工作前耍“小聰明”、工作后搞“小動作”和關鍵時刻“掉鏈子”的人受到警醒,讓勤政務實、敢于擔當、實績突出的領導干部有更好的工作平臺、更大的上升機會和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完善激勵機制,讓領導干部在評優考核上嘗“甜頭”。每個人都渴望更有獲得感和幸福感,如何體現敢于擔當作為領導干部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向往,這就需要打破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大鍋飯”格局,摒棄“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錯誤指導思想,讓勇于擔當作為的領導干部有平臺、有發展、有收益,特別是在評先評優和績效考核上,要按照“優中選優”和“優績優效”的原則,向擔當作為的領導干部傾斜,讓勤政務實的領導干部在政治上得“首肯”,又在經濟得“實惠”,充分體現擔當作為的勞動價值和社會價值。
(四)建立容錯機制,讓領導干部在風險過失上有“想頭”。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要想干事創業,要創新發展,不可能不出錯。關鍵是出現偏差和失誤后,要從實際出發考量,看是公是私,要充分考慮客觀環境因素,對客觀原因造成的差錯,要給予理解、支持和包容,決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一棍子打死。如果用現有規定評判過去的事,如果以現有尺子衡量以往標準,就容易產生偏頗,也容易打消領導干部的積極性。因此,在發展進程中,要結合各地區、各部門和行業特點,建立健全和逐步完善容錯機制,允許試錯、寬容失敗,弘揚敢想、敢干、敢做的正能量,打消擔當作為的思想顧慮。當然,容錯機制必須置于嚴格的監控機制之下,不能把容錯機制當作“護身符”或“擋箭牌”,在容錯上要把握好尺度,不能隨意給領導干部“松綁”,也不能擅自給領導干部“加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必然呼喚各級領導要有新擔當新作為,以嶄新精神面貌,創新實干業績,為改革深入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