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志強 任培華
摘 要:構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的實踐育人新機制,是推動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有效提升的重要途徑。以創新創業為載體統籌協調各方力量,優化配置校內外資源,形成“創學合一、德能并舉”創新創業與德育教育深度融合的第二課堂實踐品,取得較好效果。
關鍵詞:創新創業;德育;第二課堂;創學合一;德能并舉
一、“創學合一、德能并舉”創新創業教育與德育教育相融合的第二課堂建設意義及方法
(一)創新創業教育與德育教育相融合的第二課堂實踐的重要意義
1.大學生德育教育是高職教育中重要的環節,隨著形勢的變化,以往德育形式和載體已經不能夠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為德育創新開辟了新的路徑,德育教育將創業內化為大學生的價值追求和行為目標,實現從被動到主動的轉化,并督促學生利用一切可調動的資源,加強創業意識,為創業活動提供穩定的思想動力。
2.濰坊職業學院“創學合一、德能并舉”的融合模式,取得了顯著效果。創學合一即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注重創新教育,技能為基,創新為翼。精工匠心即創新創業教育與工匠精神并重,加強德育教育,內修匠心,勇于創造。
濰坊職業學院創新創業教育在關注學生創新創業知識與技能培養現狀基礎上,致力于發掘創新創業活動中的德育元素,將創新創業精神與核心素養的培育作為一項基礎工程來抓,不僅把創新創業精神與素養歸結為一種市場化的工程師和企業家精神,而是重在將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扣起來,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知識教育、能力培養有機結合起來,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機制,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腦入心,構建高職院校實踐育人新機制。
(二)實施“四個引領”為航標的“千日領航”工程、“七個一”人文素養提升工程,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德育教育深度融合
一是以德立學、學識筑基。提煉校園文化,打造書香校園,開展學風養成教育,培養學生嚴謹求實、勇于創新的學習態度;發揮學生榜樣的示范作用,促進學風建設。二是以德修身、能力塑造。實施《大學生人文素養提升“七個一”工程實施意見》,堅持“三融合一對接”,共建“校中企、企中校”,育高素質人才;開展企業家進校園、優秀學子母校行等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求學觀、就業觀、創業觀。開展“三節兩會一工程”校內文化品牌活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和大學生青年志愿服務等校外實踐活動,提高實踐育人水平。三是德技并修、技能立業。舉辦“大國工匠鑄就輝煌”、“能工巧匠進校園”等工匠精神傳承活動培育工匠精神。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使得德育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四是組織“優秀學子母校行”“企業家進校園”等主題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加強社團建設,辦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班,實施學生“一日規范,百日競賽”量化考核活動方案,把思想政治教育與日常教育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將“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打造成為學校品牌思創融合實踐活動項目,依托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等創新創業的實驗場所和活動平臺開展活動,發掘創新創業活動中的德育元素,不僅把創新創業精神與素養歸結為一種市場化的工程師和企業家精神,而是重在將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扣起來,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機制。
二、“創學合一、德能并舉”創新創業教育與德育教育實踐相融合路徑與實踐
(一)發揮文化引領,濰坊職業學院“德文化”品牌樹立,營造創新創業與德育培養相融合的氛圍
發揮文化引領作用,學院創新創業工作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育工匠精神、增強人文素養上下功夫,把立德樹人融入創新創業、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德育為先、學識筑基、能力塑造、技能立業”校訓文化為特色的“德文化”品牌初步形成,在散發著濃厚的人文氣息和崇尚技能氛圍的校園環境中,師生的凝聚力、向心力進一步增強。
創新創業實訓區以工匠文化和質量文化建設為重點,以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為導向,形成了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精益求精的文化氛圍。教學區以專業文化建設為重點,以人文修養培育為底蘊,弘揚優良教風學風,融入企業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校園環境的育人功能。
(二)企業文化進校園,推動創新精神與德育文化融合
將“明德、尚學、強能、善技”的校訓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打造獨具特色的校園工匠文化。引企入校,企業在學校設立“歌爾獎學金”“國華獎學金”等企業獎學金,共同進行創新創業活動組織,共建創新創業實訓文化教育平臺,將職業道德、職業素養、企業文化、工匠精神等內容融入人才培養過程。校內設立企業專家工作室,連續8年舉辦“企業家進校園”活動70余場,近百名省內外行業知名企業家到校作報告,2萬余名師生參與,發揮企業家的示范引領作用,弘揚工匠精神,傳播工匠文化,激勵在校學生刻苦學習、拓展綜合素質、提升就業創業本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精神得到極大提升。
(三)開展精品社團活動,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與德育綜合素養的融合
以精品社團建設為抓手,成立社團聯合會,規范社團管理,依托專業構建政治理論型、專業學習型、興趣愛好型、科技創新型、公益服務型為主體的社團體系,成立學生社團210個,開展經常性、長效性、豐富多彩的活動,提升社團活力,打造社團品牌,為學生成才發展提供平臺。開展“踐行核心價值觀,凝聚青春正能量”“立志、修身、篤學、報國”“高舉團旗跟黨走,青春建功新時代”等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加強品德修養、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集中打造以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社團文化藝術節、心理健康節、大型綜合晚會、大學生運動會、大學生文明修身工程等活動為主線的“三節兩會一工程”校園文化品牌。開展“十佳(示范)學生社團”“校園之星”評選,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
(四)實施“十百千”工程,拓寬創新創業與德育融合的實踐育人渠道
實施共青團基層組織建設“十百千”工程,開展“一學一做”主題教育實踐,服務團員青年成長成才,培育了一批有活力、有特色、有品牌的活力團支部。搭建全覆蓋的社會實踐育人平臺,組建涉及理論普及宣講、國情社情觀察、科技支農、教育關愛、文化藝術、美麗中國、助力扶貧等多個領域的各級各類實踐團隊100 余支,組織引導廣大青年學生走出校門、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學院志愿服務活動被山東省教育電視臺、《齊魯晚報》、濰坊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報道。
(五)創新創業實踐教育與德育教育相融,實施精準扶貧戰略
將“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打造成為學校品牌思創融合實踐活動。組織了芳成農業、一品農人等10個創業團隊參加“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并將活動固化為每年的制度性安排,其中3個團隊被推薦參加了全國“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創業團隊走進陜西省綏德縣、山西省武鄉縣等省外貧困地區,沂蒙地區、安丘、臨朐等省內貧困地區,與陜西省綏德縣、山西省武鄉縣等貧困地區簽訂對口服務協議3項,與臨沂市莒南縣段家溝村等達成合作意向8項,助力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成效顯著。
第三方數據調研報告顯示,2016-2017屆畢業生工作半年后自主創業率分別為4.8%,5.02%,自主創業率逐年提升,且明顯高于全國同類院校平均水平。創業帶動就業成效顯著,畢業生總體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齊魯晚報》等媒體刊登43位優秀創新創業典型,兩個大學生創新創業典型在2017年全國創業就業服務展示交流活動上展出,大學生創新創業典型案例入選2018年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報,4名學生獲評“2017年山東省大學生優秀創客”。2019年學院被評為山東省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
參考文獻
[1] 陽希.技工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德育教育融合教學的途徑[J].中國培訓,20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