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文 薛海燕
摘 要:近年來,高校思想安全問題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通過調查研究發現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識形態安全建設既有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存在著巨大的挑戰。
關鍵詞:互聯網;意識形態安全建設;影響
學術界對“意識形態安全”的定義并不統一,一般是指:“國家的主觀意識形態地位沒有受到威脅,可以保持相對穩定的健康發展狀態[1]。”本文認為,意識形態安全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保障,其實質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保障。
一、互聯網對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帶來的影響
(一)互聯網對大學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和建設產生了強烈的影響
高校學生是最大的互聯網受眾群體之一,互聯網也成了高校學生了解和接受國家方針政策信息的主要途徑,然而互聯網信息傳播獨有的自由、平等、民主、互動和便利的特點,從根本上打破和改變了由高校黨委負責并逐級部署實施的意識形態安全建設工作模式,思想政治課、校報、校園廣播等意識形態傳播和教育平臺已經被互聯網逐步替代,高校思想宣傳教育的主動權,主導力和主導作用受到了很大的沖擊。高校的傳統模式的思想教育管理體制已經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需要,更不符合當代大學生思想發展的需求。
互聯網所具有的開放性,使得每個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制造者和發布者,所有大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表達需求。大學生普遍能積極創建、發布和傳播信息,同時也被動地成為信息的接受者和消費者。網絡信息內容混雜,呈現出各種各樣的意識形態和文化體系。
(二)互聯網的普及淡化了大學生思想安全建設的意識,增加了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的難度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普及和移動終端的廣泛應用,大學生追求網絡思想的熱情遠遠高于他們接受學校思想教育的熱情。有些學生認為,自己只要搞好學習,世界觀的改造和意識形態教育都和自己關系不大,甚至有人認為學校開設思政課程顯得多余,只有16.3%的學生認為高校開展意識形態教育非常重要。
二、互聯網時代,如何做好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
(一)堅持批判性繼承原則,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
當今的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也離不開世界,在社會和文化多元化的條件下,高校意識形態教育也要批判地繼承。一方面,對多元化的社會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要加以分析,對其中正確的、積極的、有價值的部分加以借鑒和吸收,要批判和拒絕那些扭曲和錯誤的部分,確保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大學生的文化民主和網絡民主,引入和增加網絡參與政治和網絡文化建設的民主內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應該拓寬大學生接受和參與思想安全建設的內容、方法。比如高校思政部可以設定網絡參與政治討論的一些主題,及時發布相關權威信息,組織并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思考。這種開放式的網絡論壇平臺可以鼓勵學生表達他們的觀點以及對公共話題的態度,從而增強他們對時事和政治的正確認識。這樣可以規范網絡民主實踐,提高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安全建設的有效性和民主性。
(二)積極組建符合大學生認知特點的網絡宣傳教育體系
加強高校思想教育和安全建設的指導意識,增強宣傳意識,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師隊伍建設中,要注重培養教師的政治敏銳性和社會責任感,讓他們走進大學生,真正了解大學生群體的個人需求、思想和熱點,遵循他們的心理認知規則,并利用網站、微信、微博、論壇等方式創新話語系統。高校宣傳部門和管理人員應結合輿論和社會熱點事件,以大學生喜歡看、聽、易識別的方式進行宣傳和指導,占據新互聯網媒體的制高點,傳播中國的聲音,清晰明確地理性表達了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特征的民族意志。例如:在校園網上,開展道德模式評估、心理咨詢教育、法律和監管學習交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長期宣傳等活動,逐漸構建符合大學生認知特點的網絡宣傳教育體系。
(三)完善制度,加強網絡安全管理,保障高校意識形態安全
在網絡思想教育和監督的過程中,高校管理者必須樹立全面的政治意識、法律意識、科學意識、創新意識和預防意識。全面把握國內外思想潮流,建立和完善相關的體制機制,例如:依靠大數據平臺建立在線輿情分析判斷機制,校園網安全評估機制等措施,加強網絡預警監測系統建設,牢牢把握網絡信息化建設的主動權[1]。高校黨委宣傳部門應設立網絡輿情監測機構,負責微信、微博、高校論壇等新媒體的輿論監督。在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中,完善信息溝通體系和理論學習體系,強化流程審批制度以及監督和應對機制等安全建設體系,確保高校意識形態安全。
參考文獻
[1] 田世宏.當前高校意識形態教育與安全建設實效性欠佳的歸因分析[J].傳承,2013(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