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梅
摘要:通過討論BIM技術對國內建筑業帶來的影響,分析“互聯網+BIM”對傳統高職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的沖擊,提出構建以“全壽命周期工程造價”為目標,以“工程項目教學”為主線,利用BIM技術為支撐,通過“互聯網+”為手段,從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實訓基地等多方面改革,實現高職工程造價專業課程體系的創新應用。
關鍵詞:建筑信息模型;高職工程造價;課程體系
一、引言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直譯建筑信息模型)是利用建筑項目三維模型為基礎,將工程建設項目相關信息和數據有序、多元、多方集成,實現了工程項目的數字化表達,能夠在工程項目的全壽命各個階段以及參建各方實現了信息傳遞和共享。[1]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的《2016-2020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中指出,對建筑企業信息化、行業監管信息化、行業監管與服務信息化、專項信息技術應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BIM技術是核心。行業、企業對掌握BIM技能工程技術人員需求強烈,倒逼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如何將BIM融入高職工程造價專業課程體系中,培養適應建筑現代化和建筑信息化發展的新一代工程造價應用人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二、BIM對高職院校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的沖擊
(一)工程計量工作將慢慢消失,造價人員也將大幅減少
BIM技術的應用顛覆了工程造價工作模式,將目前工程造價工作中最低級、最繁瑣、最耗時的工程計量工作由人工或者傳統造價軟件升級為BIM模型自動完成,即模型建成工程量即有。并且隨著設計、施工中模型變化,工程量自動調整,這樣就使得傳統計量工作逐步從工程造價工作中分離出去。[2]同時工程量會得到參建各方的一致認可,也免去了工程量校對、核對、爭論、扯皮等工作。而工程計量工作正是高職工程造價專業學生就業直接崗位,那么工程造價專業課程體系不能基于BIM技術改革將會被市場淘汰。
(二)全過程造價管理逐步推廣,高職學生課程體系不滿足
建設工程全壽命周期造價管理貫穿了項目決策、工程設計、招標投標、施工安裝、竣工結算、運行維護等六大階段,每個階段的造價控制與管理都為最終的工程項目效益服務,利用BIM技術是實現全壽命周期造價控制精細化管理的關鍵步驟。[3]這不僅需要學生具有BIM技術中基礎建模能力,同時還需要學生具備工程經濟、施工技術、建筑法規、合同管理、項目管理、物業管理等多維度的專業知識,很明顯現行的高職工程造價專業課程體系不能滿足需求。
(三)協同合作、多專業參與成為常態,學生技術和能力差距大
BIM技術在建設行業實施中,多方協同合作、多專業參與是其最核心的應用理念。傳統的項目管理是點對點的線性溝通,效率低、易混亂、成本高。BIM技術實現了云平臺共享多維溝通,各專業、各單位時時溝通,即時分享,工程項目管理的效率和質量明顯提高。而傳統工程造價學生跨專業學習能力、多方溝通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都不能滿足BIM技術全面應用的要求。
三、基于BIM的工程造價專業課程體系的原則
“互聯網+BIM”支撐下,探索高職工程造價專業課程體系創新,要基于BIM技術在國內短期和長期應用發展階段不同的差異,要基于造價人員工程量基本計算能力和全壽命工程造價管理能力的遞進,要基于工程造價本專業的課程改革和跨專業課程設置的融合,要基于學生掌握牢固專業知識和溝通、解決問題、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高職工程造價專業課程體系構建要滿足以下幾個原則。
(一)工程計量工作是基礎
高職工程造價專業學生主要崗位職責就是工程量計算。未來,參建各方從BIM模型里讀取工程量簡便快捷準確一致,工程計量將成為歷史。但并不意味著工程計量工作可以缺失,而是在參建單位進行建模過程中,通過對模型屬性的定義和編輯而自動生成,即時完成。現在我國很多款造價計量軟件,雖然都是三維建模,但造價行業尚未進入BIM時代,計量軟件僅僅是造價人員自身建立的,與參建各方沒有互動,得不到大家的認可,并且和不同軟件不兼容、不通用。因此,造價人員工程計量變為建模工作,而各種軟件操作則是高職造價專業學生的基礎技能,那么軟件操作課程也成為高職工程造價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
(二)全壽命造價控制是核心
隨著BIM技術應用不斷深化,BIM技術的應用真正實現了造價工作與全壽命周期各個階段的融合。決策階段可以利用項目BIM信息模型比對歷史大數據,使決策更可靠;設計階段可以利用BIM快速計算工程量分析造價構成,使得限額設計變為可能;招標投標階段利用BIM模型形成各方認可的統一工程量清單,促進雙方不平衡報價對抗;施工階段BIM技術將各種成本信息集成到平臺上,實現精細化對比;運維階段通過物業管理記錄,實現了事后數據反饋。可以預見,工程項目的全壽命周期造價控制必將是工程造價工作者的主要工作,那么全壽命造價控制相關課程即為高職工程造價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
(三)跨專業綜合應用是趨勢
BIM技術的變革,傳統的單機單專業的工作方式變化為云平臺全專業的共建共享,推動了建筑、結構、裝修、電氣、給排水、暖通、設備等各專業的碰撞問題的協調統一。由于項目實施進度長、參建單位數量大、專業崗位分工多,就會使得多方共同負責模型建立及編輯,有的還需要參建人員根據各方需求,二次開發軟件,實現信息利用最大化。由此可見,未來造價工作者不僅要具有現在專業知識,還必須有良好的BIM理念以及熟練的BIM應用。土建類專業知識、信息技術知識、市場運營知識等需要全面掌握和綜合應用,那么跨專業、跨學科的課程設置就成為高職造價專業的專業選修課。
四、“互聯網+BIM”背景下的工程造價專業課程體系創新
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需要高職工程造價專業以BIM技術發展為引領,以全壽命工程造價控制為主線,以跨專業多能力培養為核心,培養滿足“互聯網+”時代建設行業人才。[4]其中確定高職工程造價專業對應BIM應用標準,改革知識和實操課程設置,構建高技能人才評價體系是高職工程造價專業適應建筑現代化、信息化發展最重要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