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閩景
科技瞬息萬變,信息化浪潮風起云涌,教育正站在歷史的轉折點上。教育信息化有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其時教育信息化主要是用計算機學習編程,是個人與計算機之間的互動,我們稱其為CT時代(ComputerTechnology);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010年,其主要特征是互聯網的應用,是個人通過計算機與中央服務器之間的互動,被稱為IT時代(Information Technology);從2010年開始至今,進入了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的特征是去中心化的云技術和數據流量,被稱為DT(Data Technology)時代。
校長作為一所學校的帶頭人,在快速變化的時代,充分理解和運用信息技術促進學校管理和課程教學變革,顯得十分重要。我認為,作為新時代的校長,關注和提升以下三個方面的信息素養特別重要。
最早的學校是公元前2100年古巴比倫蘇美爾人的“泥板學舍”,有了文字就有了教育,從此技術發展與教育—直密切相關。比如印刷術孕育了工業文明,促進了現代學校的產生,班級授課制實際上是適合工業社會高效的人力資源培育方式。近幾十年來,信息技術加快了知識的傳播,也為知識的應用帶來了巨大可能性,使人類步入信息時代。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生活上的巨變,比如人們的購物、交流、娛樂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隨著5G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人們的生產方式也會發生根本性變化。
那么信息時代教育到底會有什么改變?我認為,首先是教育目的會發生改變,從原來適應工業大生產的統一模式教育走向以創新為導向的個性化教育,與之相匹配的是課程的多樣化、教學的個別化和學習的混合化。其次是教育內容會發生改變,大量新科技知識和新現象會在原有學科基礎上構架出新的體系,并且會產生新的學科,實際上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學科就是新興的學科。再次是學習的形式會發生顛覆性變化,原來以聽讀為主的學習會逐步演變為圖文結合、視頻與虛擬現實結合的知識呈現和傳遞過程。當然,評價的方式也會發生重大改變,原來以紙筆測試為主、以終結性評價為主,會逐步演變為過程性、機器測試和個性化的評價,特別是區塊鏈技術的深度應用,會使學習評價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
不同校長會有不同的學科背景,有很多校長對信息技術內在的算法和軟硬件心存惶恐是可以理解的,實際上校長也并不需要過多了解信息技術本身,而只要能把握信息技術給教育可能帶來的趨勢和變化,并積極通過教育流程的再造,鼓勵教師和學生積極嘗試信息技術在教學和管理中的應用就已經足夠了。有許多信息化應用非常出色的學校,校長對技術本身并不了解,但很好把握住了技術與教育的關系,通過技術來促進教育教學的變革,實現了課堂的改變,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益。
信息技術變化十分迅速,有很多校長總認為再等一等,想等信息技術穩定下來再去應用推廣;也有校長盼望有一個通用的辦法,引進某個技術后可以一攬子解決學校里存在的所有問題。這兩種想法都是十分可笑的,因為信息技術的發展只會越變越快,不再可能有一個不變的技術讓你充分地去理解和適應,必須學會在變化中去應用,在變化中去實現教育的目標。同時也需要明白,信息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部分問題,但肯定沒有能夠完美解決所有問題的技術方案。這好比要過一條湍急的河流,你一定要學會在激流中劃船,如果等待片刻,就會遠遠落在后面。
教育信息化的本質是行動,而不是規劃。有人提出了校長的信息化領導力,并具體劃分為信息技術能力、信息化規劃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與信息化評估能力四個方面,但我認為,對校長來說最重要的是信息化應用的行動力。當然這個行動力不是盲目的,我認為要把握五個方面的要求。
一要善于運用專家力量,包括教育專家和信息技術專家,共同形成學校的信息化發展方向和特色規劃。
二要依靠高科技企業,運用市場手段來推進建設。從一所學校角度來看,不可能有大量的經費來做很大的教育平臺,但是確實可以依靠企業來共同開發稍微有規模的軟件或平臺,企業出錢和技術,學校出教育教學經驗和信息化內容。不過大家都明白,企業如果只與一所學校合作是無法實現盈利的,它與一所學校合作的目的往往是希望形成一個可以復制的產品,然后在更大范圍里去推廣使用。大量實踐表明,最后企業與學校合作的結果,往往是一起開發的學校到最后突然發現自己學校的思想或者學習資源變成了更多學校共同分享的內容,自己的數據變成了公司的數據,如果想退出,無奈學校的很多教育管理和教學工作已經深度嵌入這個平臺中,要一切重來,十分被動。因此,學校在與企業合作的時候,—定要確保擁有“數字主權”,無論是網絡課程還是數字化平臺,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合同期滿或者企業發生危機的時候,能夠隨時更換提供服務的企業,千萬不能喪失了自主權。
三要充分依靠骨干教師。任何一所學校在新技術應用上一定會出現“二八現象”,只有20%的人會積極主動去嘗試,而80%的人會比較被動,這個時候就需要通過骨干教師引領,堅持不懈地推進,否則容易半途而廢。我們看到,許多一開始做得很好但最后沒有把信息化推進堅持下來的學校,其主要原因是沒有得到教師的持續支持,而不是因為經費原因或者技術原因。
四要聚焦學校教育教學的核心問題,不要總想著建設大平臺或者追求最新的技術,而要從應用層面出發,圍繞問題解決的思路合理應用技術,讓教師體會到真正的進步和突破。密涅瓦大學作為一所著名的創新型大學,學校除了第一年在本部教學以外,其他3年的學習會在全球6個重要的城市開展,其主要支撐就是信息化對學生的遠程教育,應用的技術含量并不是很高,學校真正的價值在于突破性的課程設置和全球化的學習設計,這一點值得校長們學習。
五要變上級部門政策的被動執行者為基層應用創新的主動推進人。很多時候上級部門的想法往往不一定適合一所學校的實際情況,再加上行政領導經常會發生崗位變化,導致原來的建設思路和投入產生很大的不確定性,甚至造成半拉子工程,從而讓全體教師迷失方向,失去推進信息化的信心。因此,只有學校從自身發展的需求出發,主動出擊,久久為功,才會在信息化應用方面形成良好局面。
從20多年信息化推進的經驗來看,教育信息化最有效的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低年級、低年齡段,但是這種情況—定要控制學生應用技術的時間;第二種情況是成績較差的學生群體,往往在基本訓練和基本要求方面容易用信息化來快速普遍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第三種情況是在學生探究性活動和創新性活動中應用技術,實現基于項目的學習,提高研究的品質和可分享度。
任何學校做教育改革創新,都是在有限時間、有限經費里做有限的事情,這就需要聚焦到有價值的事情上去,聚焦到能夠做成的事情上去。哪些事情值得做,哪些事情需要舍棄,這種情況就是校長最需要思考的信息技術應用的價值判斷。
確實有些校長喜歡形象工程,追求高精尖,結果在信息化應用方面投入巨大,效益很低。把握正確的信息化應用價值判斷,有以下五方面建議。
一要以提高師生信息素養為導向。信息化本身的價值需要應用場景來實現,無論多么先進的技術,都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創造性地應用,從而實現技術的價值。因此,提升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素養,既是學習的目的又是信息化應用的結果。
二要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促進教育教學多樣化為導向。信息化很容易形成大一統的局面,大家布置一樣的作業,反復操練一樣的題目,這種情況就會加劇應試導向,使教育教學改革走向反面。之所以要倡導教育教學的多樣化,其主要價值取向就是培養學生不一樣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為學生未來創新提供基礎性的保障。腦科學表明,學習的本質就是塑造大腦,創新的本質源于不一樣的大腦,因此創新教育的本質就是塑造不一樣的大腦。信息化以其豐富的呈現方式,無限廣泛的學習內容,無法估量的創造空間,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無數個有待挖掘的通道,這是培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最好平臺。
三要聚集課堂教學。課堂教學的本質是對話,在于促進學生知識、思維與情感的發展。信息化為課堂教學過程提供了很多新的教與學方法。比如傳感器和數字處理系統,可以為學生在實驗室里自己采集數據、探究和發現科學規律提供重要支持。再比如新型的互聯網鋼琴,可以為學生提供實時的遠程輔導,并采集學生練琴的數據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管理當然也很必要,但教育信息化的本質應該是在課堂教學,在于促進學生的學習。
四要推進技術無痕化,實施技術極簡化。從教育信息化的走向來看,技術越來越隱藏,使用越來越方便,沒有等待時間,甚至沒有屏幕,從而使教育教學過程更加流暢。學習的行為數據可以充分在后臺采集并得到及時推送、分析。像智能黑板、無痕電子書寫板等,正在逐步替代原來的黑板、紙質筆記本,甚至替代大家已經熟悉的平板電腦。對于學習者來說,技術在學習過程中越方便、越無痕,就會越經常使用。當然,技術極簡是相對于應用者的感受而言的,背后的技術含量會更高,對學生學習過程所需要的洞察也更深刻。
五要體現信息技術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如果信息技術僅僅圍繞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展開,那么這樣的技術應用一開始就是不完整的。信息化在教育中應用的根本任務一定是立德樹人,促進人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體來說,就是要在促進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還要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身心健康,提升學生的精神品質和創新素養。如果校長有正確的全面發展觀,那么在具體應用信息技術的時候,就會考慮到孩子的年齡特點,考慮到孩子的視力保護問題,也會考慮到信息界面的美觀給孩子帶來潛移默化的作用。
DT時代的教育信息化與前兩個階段的信息化有明顯的不同。一是為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提供了更多樣的選擇。學習資源和工具一下子變得十分豐富,各種各樣與學習有關的APP猛烈爆發,很多教師顯得有些手足無措。實際上,這些資源和工具只是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建議校長和教師不妨大膽嘗試一下,不要過多焦慮落伍,也不要完全排斥。就好像微信公眾號流傳的文章一樣,有興趣有空就讀一下,覺得好就在朋友圈里推薦一下,很自然,很平常。
二是更加指向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驅動力。教學的奧妙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在這段時間里涌現出很多與學習有關的技術,比如3D打印技術,比如VR(虛擬現實)和AR(增強現實)技術,比如智能機器人等技術,原來枯燥無味的說教式學習一下子變得非常生動??瓷先ブ皇潜憩F形式上的進化,深層價值卻是使得學習更有意義。在高感官刺激、高互動體驗和高自主性創造的學習新環境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將有較大提升。因此,學校要主動關注、引進和試驗相關的教育技術。
三是學習的動態數據產生和分析將成為核心。過去的教學和學習是非常私人化的過程,不同年級的學生、不同班級的學生、不同區域的學生之間,學習往往是毫不相干的,教學效果完全依賴教師的經驗。而如今,情況已截然不同。學生每天上課的情況、每次做作業的情況、每次測驗的情況都有數據記錄,因為技術已經可以進入到非常精細的層面,已經可以分析到學生做每一道題花費的時間和正確率;有的技術已經可以分析到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有的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自適應的訓練輔導,甚至有的技術已經可以從學生的選課和興趣愛好中為學生的生涯規劃提供有力的指導性建議。在這個問題上,每一所學校基本上都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你可以去積累閱讀的數據,也可以去積累運動的數據,等等。不管你積累什么數據,可以肯定地說,這些數據將決定學校的品質和發展方向。工具可以購買,大樓可以建造,但是學生學習的數據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隨著人工智能、5G技術的成熟,可以預判現在很多職業將會消失,甚至整個行業都會不復存在,但是有很多專家預判教師這個職業很難被淘汰,從而使很多教師出現了盲目的樂觀。在快速發展的技術背景下,什么職業不容易被淘汰?我認為一定是能夠給他人和自己都帶來愉悅、提升和發展的職業。教育工作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精神和建立社會關系,教育的本質是社會性的,因此教師這個職業確實很難被淘汰,但是并不意味著教師個體不會被淘汰。就我的判斷而言,教師個體被淘汰的可能性是極高的,如果某教師只知道傳遞知識,不能與學生建立良好師生關系,不能在精神層面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支持,那么這個教師必然會被淘汰。學校負擔一個教師的成本是很高的,如果有些教師在教學質量方面達不到平均水平,也極有可能被淘汰,因為網絡教師的教學質量更穩定也更便宜。目前很多地區推出的雙師型課堂,一個是線上教師,一個是線下輔導的教師,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但是那個線下輔導的教師,實際上失去了教學的基本能力,已經處于半淘汰狀態了。對校長來說,率領全體教師迎著信息化浪潮,準確理解把握信息化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站在更好更全面育人的方位,為全體師生創造未來的幸福,是校長最重要的信息化素養。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
責任編輯 任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