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周廣春
【摘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是進行創新創業活動所必備的一種綜合能力,是一種推動創新創業活動以達到滿足創新創業需要的內部動力,即本文要研究創新創業內驅力。本文認為,大學生創新創業內驅力包含包括創業想象力、知識學習力、技能提升力、經驗累積力、機會洞察力、資源整合力和環境適應力等能力,影響因素涉及到政策環境、家庭環境、高校環境、指導教師和大學生五個維度。大學生作為創新創業的主體,提升他們創新創業內驅力,對全面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 ?創新創 ?內驅力研究
一、內驅力相關研究
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發現,人類存在兩種驅動力:第一種為本能性驅動力(如饑餓覓食,饑渴尋水等),第二種為精神性驅動力(如追求獎勵,躲避懲罰等)。對比兩種驅動力,第二種驅動力可以看成是個體建立在完成第一種驅動力狀態后更高層次的需求,屬于個體內部一種喚醒或緊張的狀態,是個體與環境進行交流的結果,能夠給予個體積極暗示。它與外部誘因形成對應,通過外部誘因不斷提升個體內驅力強調。費爾巴哈(1839)提出的理性的力量、感情的力量、意志的力量等概念,強調理性、愛和意志是建立人的本質元素,是人的本質力量,是決定和推動人的行為的精神動力。心理學家Carl G.Jung(1960)強調集體無意識是建立在集體觀念的基礎上的,并以“生命驅力”為前提。
目前國內外對于內驅力的研究多集中在學習內驅力方面,其理論基礎來源于對學習動機的理論研究,主要涉及人的自我實現理論、人的成就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強化理論等方面。20世紀90年代以來,行為主義理論盛行,西方教育者的研究從受教育者的外部環境轉向受教育者主觀能動性的幵發,分別從人的本能、需要、驅力等構成要素展幵,從而引申出“內驅力”概念。近年來,我國學者也積極開展對學習內驅力的研究,主要探究學習內驅力的特點、影響因素和策略激發,并開始根據不同角度對內驅力的進行定義,但針對內驅力的定量研究較少,幾乎未涉及各個內驅力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
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是進行創新創業活動所必備的一種綜合能力,是一種推動創新創業活動以達到滿足創新創業需要的內部動力即本文要研究創新創業內驅力。本文認為,大學生創新創業內驅力包含包括創業想象力、知識學習力、技能提升力、經驗累積力、機會洞察力、資源整合力和環境適應力等能力,影響因素涉及到政策環境、家庭環境、高校環境、指導教師和大學生五個維度。大學生作為創新創業的主體,提升他們創新創業內驅力,對全面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意義。
二、創新創業內驅力發展的現狀
(一)創業想象力缺失,理念滯后
傳統的創業觀念占領著高地,想象力十分受限,未能結合網絡時代得到全面均衡發展,缺乏從供給層面推陳出新的想象。創業想象力是否廣闊關乎創新創業活動的最終質量和高度。優秀的創業者或創業項目往往就是從一個簡單實際的想象開始的,經過創業者、投資者等多方的后期雕刻、推進,從而具備了完善的商業模式,成就為一個成功的項目。創業想象力的教育目前處于高校教育整體中邊緣化位置,各種資源受限,精英化觀念仍舊存在,甚至許多高校教師也認為關于創業想象力的教育是針對極少數創辦企業的人的教育,個人認知狹隘,導致收益群體狹隘。
(二)供給質量不高,教育脫節
高校已經普遍設立了創新創業方面的公共必修課程,但由供給對象分析,高校關于創新創業的教育更偏重于完成基本的覆蓋教育;由授課內容分析,同質化教育占主導地位,與學科專業脫節,致使學生在進行創業實踐活動時與個人所學專業結合程度不高,學科創新優勢發揮不能充分體現;由教師隊伍分析,創新創業教育目前沒有專業教師隊伍, 各類教師兼任居多,理論型居多,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由教育方式分析,傳統填鴨教育仍是主流,與移動互聯結合的交互式教育方式嚴重不足。
(三)激勵機制欠缺,氛圍不濃
如何調動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提高大學生創業熱情和參與度,是創新創業內驅力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但目前自發性、積極性的創新創業氛圍仍不濃厚,大學生興趣不集中。同時,各項激勵機制均不完善,教師易于受課題申報、科研研究、職稱評定等各種條件限制,無法全身心投入此項教育工作,且大部分教師少有機會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本身缺乏實操經驗,掌控力不足。
(四)創新性不足,支持不足
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在于創新,縱觀高?,F狀,個性化教育供給缺失,僵硬化、同質化、統一化教育突出,如何提升創新力,革新支持體系便成為創新創業內驅力教育提升的重點和難點。創新創業內驅力教育各要素間資源分散,未能實現有效整合,無法適應新常態的教育環境、師資隊伍創新能力不足等均是導致創新創業教育氛圍不好、效果受限的主要原因。
三、增強創新創業內驅力路徑探析
根據以上的分析,大學生創新創業內驅力發展過程中,在創業想象力、供給質量、激勵機制、創新性等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為了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內驅力,應從以下幾個維度入手:
(1)大學生群體。大學生是創新創業的實踐主體,正確認識創新創業,明確其根本意義。創新并不僅僅是指創造出新的事物、方式、路徑,更多的是指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進和提升。創業也并非簡單的解決自身就業問題,也不是僅僅創辦一個企業而已,而是工商、稅務、金融等綜合知識熟練運用,協調配合的復雜過程。這就要求大學生首先具備一定綜合知識并仍在不斷學習強化,然后開展有效的溝通協調合作,積極思考,探索創造,學而創,創而學,這是創業的根本途徑。
(2)高校環境。高校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平臺,是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點,高校應完善創業教育學分制度,細化創新學分累計與置換、彈性學制管理等制度,激勵學生個性化發展,為學生爭取更多活動自主權,解決后顧之憂;高校在開展普遍創新教育課程同時,有選擇的進行目標化教育,例如針對電子商務、工商管理等學科的學生進行專項創業實訓課程;高校還應該建立專業性的創新創業指導團隊,該團隊成員均優選學校在某一學科(工商、稅務、金融等)有卓越學識、豐富經驗的教師,由該團隊負責向有創業興趣的學生提供項目咨詢,幫扶項目選擇,向創業學生提供法律、稅務以及工商等方面的咨詢與支持以及資金的運作、融資方式等方面的協調。
(3)指導教師。教師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工程師,是創新創業程式的設計者,應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避免“填鴨式”授課方式,主動尋求授課內容與移動互聯相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與實踐運用能力,打造“互聯網+”金課。除此之外,創業教師或指導教師更應該意識到實踐實訓對于創業教育和內驅力提升的重要意義,意識到創業者必須到企業中去,與優秀的創業者、企業家以及互聯網平臺進行深入合作,才能獲取第一手資料。還可以聘請優秀企業家、創業者到校擔任兼職,或開展講座報告,引導學生參與科研創造,形成良好互動機制。
(4)家庭環境。家庭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搖籃,是創新創業意識的啟蒙點,從小培養學生的計劃能力、抗干擾能力、預測能力等諸多能力對之后他們的實踐提升具有深刻意義,其中家庭資本作為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主要資本形式,對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活動有著深遠影響。經濟非獨立的大學生創業意愿易于受到家本位的影響,由家庭資本所節制。家庭資本中的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知識資本等因素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度可以推進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深化,提升大學生創業轉化率。
(5)政策環境。近年來,雖然國家出臺了諸多關于高校創業政策文件,如大學生創業持證稅收優惠政策、大學生創業享受創業補貼等政策,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出了很多保障性政策,但在實際執行中,在制度、政策上的支持力度還是不到位。政府應該在政策進一步支持:對于創業資金、稅收減免、創業咨詢與服務等政策有針對性的制定和實施;對于工商、人事制度、社保制度等方面的政策進行專業化、細致化梳理;特別是對于大學生在創業融資渠道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可以自行或者聯合企業成立大學生創業基金,對符合條件且有未來前景的大學生創業項目進行資金扶持。
四、結語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提供了更多形式,也為大學生進行創業活動提供了更多選擇,但大學生要想最終創業成功,必須具備堅定的信念、澎湃的熱情和良好的內驅力。因此大學生必須正確認識創新創業的實質和意義,通過不斷的實踐實訓增強創新創業能力和水平,最終成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
參考文獻:
[1]周廣春.“雙創”教育背景下大學生創業園創業服務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
[2]劉潔,劉芳.大學生創業力培養的長效機制研究[J].科技情報與開發經濟,2009.
[3]車麗萍.學生創業力心理教育機制探索[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
[4]姜朝暉.以供給側 改革 引 領 高 等 教育 發展[J].重 慶高教研,2016.
[5]孟維瑩.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人才培養問題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財經大學,2017.
[6]楊柳群.基于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高校本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高等教育研學,2016.
基金項目:山東財經大學學生工作科研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