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紅軍
摘要:迄今為止,我國財政為“三農”這一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付出了很多努力和心血,而且也在不斷地發展財政支農政策體系,這是與當代的農業農村發展相結合的。
關鍵詞:財政支農;三農問題;支農機制
就目前來說我國經濟發展和農業農村發展不斷步入新的發展階段,從而導致“三農”問題有了新的特點和問題。本課題主要研究了目前財政支農政策遇到的一些問題,從而也提出了在改善財政支農政策方面的有效建議。
一、目前我國財政支農政策的現狀
(一)相關的支出政策
對于現今的財政支農政策來說,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支出政策,其涉及方面主要是投資、補助、補貼等,在中央財政方面是有著十五大類型的資金來支持三農這個政策。從這一方面來看,中央財政為此次政策付出了諸多心血,因為就目前來看,這一口徑是中央財政支持“三農”支出最有效、最大的口徑,其涉及了中央財政支農的各方面。從上世紀年代末到本世紀初中央財政不斷地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但是就相對數來說,它卻有明顯的下降趨勢,自2004年以來這種情況才逐漸得以改善。
(二)相關的稅收政策
第二類是相關的稅收政策,主要類型包括退稅、減免、輕稅等。我國財政一直都注重相關的稅收政策,始終保持實行輕稅和稅收優惠政策,自從有了全國人大頒布的條例以來,農業稅都在不斷地發展增產不增稅的政策,農業稅的實際稅率也在農村稅費改革試點進行后不斷變化,也使得農民的整體負擔有所下降,大大減輕了他們的壓力,僅僅在2005年就有八億多農民獲益。自從2006年1月1日開始,農業稅在執行了兩千多年后終于全部被廢除了,在這種情況下,農村每個人平均減負了120元。在農產品加工增值稅和出口退稅這兩方面上,也是不斷地改進,使其充分地為農民利益著想。除此之外,國家為了減輕農民的額外負擔與壓力,逐漸地解決了各地的各種亂收費現象,做到了全面為農民考慮與體諒。
二、我國財政支農政策出現的問題
(一)穩定增長機制難以形成
時代在不斷進步與發展,這也導致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和農業農村發展逐漸步入了新時期、新里程,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最近這幾年,我國財政在不斷加強對“三農”的投入力度,但是也引發了一系列問題,比如年度間不平衡,財政支農占比較少等。為了逐漸增加財政支農的投入,中央也進行了一系列舉措,例如要拓展全新的,支農資金道路,要大力促進國有土地出讓金用于農業土地的開發;還要利用好各種資源和手段來積極促進其他社會的資金投入到農業農村之中等,但盡管如此,它只是口頭上的承諾而已,并沒有得到實際的操作,導致城鄉財政資源配置不對稱問題難以解決,實際效果并不理想。
(二)資金使用較為分散,并存有交叉重復的現狀
對于這一問題,它主要存在于在農業方面的資金,其中有農業科技支出、支農生產支出等這些都是存在著以上提到的問題。這些問題之所以存在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農業具有多功能性以及具有多目標性的農業發展政策。由于農業多功能性會對農業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所以不僅要考慮食物供給的實現、環境效益、對資源的合理利用等現狀,還要考慮農民收益、農村穩定等問題,在這些現況下,農業發展政策在一段時間內制定多個目標是必要的事情,而且還要具體到各個相關的職能部門,由于當初的工作目標也具有發散性,這必然會致使國家財政支農資金會依據每個政策目標來進行分配;二是體制轉軌具有不完全性。對于我國現有的財政支農政策來說,它都是承接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有關的支農資金的科目類別、管理制度都是由部門組成的。因為財政支農資金由多個部門聯合管理,這就導致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想法,它們對具體的要求和理解也不盡相同,政策之間難以有機地協調,各個部門以及內部機構之間都有在管理著財政支農資金,而其資金卻在分配上無法實現有效合理的協調機制,大都是獨立進行,分散地使用資金,投入交叉重復情況都是常有的事情,時刻都存在著問題。
(三)沒有形成有效、規范的支農機制
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發展,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制度建設也在不斷地發展與進步,在管理過程中也在逐漸地引進各種有益的方法,比如公式法、因素法等,但是還是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因為資金由各個部門管理,且各個部門之間不能及時溝通交流,而導致各部門都有不一樣的要求與規定,再加上運行環節繁多,過程較長,且管理成本高,這就導致了合理有效的監督管理制度的形成十分困難,從而致使資金緊張。還存在著擠占挪用的現象,各個部門、領域之間都有著違法亂紀的行為,另外,由于農業的國有事業單位機構和人員情況極差,國家財政把支持“三農”的資金的一大部分都用在了這方面的支出,從而導致了在農業、農民和農村的資金大大減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財政資金的使用安全、有效、合理產生了影響。
三、對于改善我國財政支農政策的合理想法
(一)合理考慮“三農”問題
對于“三農”問題來說,它的影響范圍很廣、人口也多,要想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的目標就要分三個方面:首先是要加大對農產品的供給以及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促進,尤其是在棉花等這些大宗農產品方面上,更要注重它的現代化經營與管理;然后是要保障農民收入可以逐步穩定的增長;最后是要推動城鄉社會經濟能夠得以協調發展,要確保在現在財政狀況下,能夠有效地改善財政支農政策,使其能夠以“確定目標、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的理念逐步促進與發展。
(二)要堅持“三個原則”
在工業化、城市化和全球一體化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之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也在不斷地進步與創新,在逐漸地步入新的階段與軌道,隨著農產品供求關系發生變化,糧食生產也在不穩定之中進行,并且現代農業和傳統農業都在農業發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國內與國際市場的競爭激烈;雖然農民的收入在逐年上升,有很明顯的效果,但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卻在日益擴大;國家在逐漸打破城鄉分割的現狀,然而至今仍難以實現城鄉社會經濟協調發展,農村仍然處于劣勢地位;我國在不斷促進農村稅費改革、金融體制等各種改革,但是舊體制依然會出現,復歸的現象隨時都會出現,在農村里各種改革都是特別難以攻克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情況就一定要嚴格按照以下的三個原則解決。首先,要堅持統籌發展原則。對于有關的財政支農安排上,需要充分結合其他來考慮城鄉的財政資源的配置;對于“三農”的發展方向,要充分考慮好社會經濟協調發展;還要掌握好政策的發展趨勢,要做好充分地結合;然后是要堅守市場化原則。要想有效地推動農業農村的發展,就要促進政府對其的支持與保護。不管是在農民收益增加,還是農產品得以有效供給上,都要加強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充分利用起來,還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市場機制的檢驗,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農業農民農村自主發展能力的提高。在財政支持方面,要著重考慮農民素質的培養,要充分利用好各種手段來激發社會各界力量來促使其為農業投資和開發;最后是要遵守公共財政原則。財政要下放權力,不該管的不管,要由市場來進行調節與掌控,財政要逐漸退出其中,要集中精力做好重要的事,辦大事,做政府應該做的事。
(三)確定好資金分類,整合支農資金
要依據財政支農的著重點來不斷改變以前的舊的財政支農資金方法,分類不科學的行為,要依據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合理規劃支農資金,重點突出財政支農資金的公共性。在整合支農資金方面,要有一個科學合理、分工明確、管理規范的高效能的機制,要促進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率的提高,保障政府支持“三農”的效率能夠有所提高。對于整合的重點來說,那就是重點考慮現有農業發展方向的資金。
四、調節支農方法,創新支農機制
首先,要去落實好政策的要求,建立一個穩定合理的增長機制;然后要大力發展糧食生產的長期有效機制。從根本上來說,要想解決好“三農”這一問題,不僅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條件,還要促進對農民就業指導的力度的加大,要始終堅持農民自主創新創業,這樣才能更好更快地解決問題。
五、結束語
就目前來看,國家在不斷發展“三農”,但是仍然有所不足,都滿足不了地方的需要,從而導致了“三農”問題日益嚴重。本課題通過研究了當前國內“三農”的現狀,然后著重分析了怎樣才能更好地建設“三農”,主要目的就是要加快“三農”建設的進行,促進其有所提高與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亞芬,周詩星,高鐵梅.中國財政支持“三農”政策的影響效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5 (09):85-92.
[2]周詩星.我國財政支持“三農”政策的影響效應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5.
[3]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蘇明,張立承,王明昊,周東海,財政部農業司.張巖松.持續加大公共財政對“三農”的投入力度[N].農民日報,2013-09-17 (003).
[4]蔡躍洲.財政支持“三農”政策效應的CGE模擬分析[J].財經研究,2007 (05):9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