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歡歡 薛泊 孫志國 翟繼
【摘 要】 目的 探討微課在醫學影像成像原理課程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以某年級三年制醫學影像技術專業97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49人和對照組48人。將微課運用到實驗組學生教學過程中,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式。比較兩組學生考核成績,并對實驗組學生進行教學效果問卷調查。價調查。結果 實驗組學生成績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問卷調查顯示,微課應用在教學中幫助學生知識理解掌握、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有效利用碎片化時間、提高知識記憶效果,促進自主學習、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結論 微課在醫學影像成像原理課程中應用的教學效果優于傳統教學。
【關鍵詞】 微課 醫學影像成像原理 教學
“微型視頻網絡課程”簡稱為“微課”,它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的知識點( 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 或教學環節( 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 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在線視頻課程資源[1]。其核心理念是在課程中把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緊密地聯系起來,以產生一種“更加聚焦的學習體驗”[2]。微課自提出以來,引起眾多高校教育者的重視并應用于教學實踐。醫學影像成像原理課程是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 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 其主要包括X線成像、磁共振成像、超聲成像、放射性核素成像以及光學成像設備的物理基礎、成像過程、成像原理、數字圖像處理方法、圖像重建方法以及影響圖像質量的因素, 知識比較抽象[3]。如何在醫學影像成像原理課程教學中利用微課將課程抽象的知識講清楚、講明白,對課程教學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我校某年級三年制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專業學生97人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學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實驗組學生49人,男生12人,女生37人,年齡(19.8±0.76)歲;對照組學生48人,男生11人,女生37人,年齡(19.9±0.88)歲。比較兩組學生年齡、性別,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教學方法? 對實驗組學生和對照組采用不同教學方式。實驗組在教學前,教師將課程重難點章節或內容微課視頻發布于學校網絡學習平臺,學生自行觀看學習;課中,涉及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教師在課堂播放微課視頻;課后學生可以繼續利用網絡學習平臺微課視頻學習。對照組學生按照常規教學方式,教師課堂結合多媒體課件講授和演示進行教學。
1.2.2 教學效果評價方法 課程結束采用閉卷考試,對實驗組和對照組課程考核成績進行比較。同時,對實驗組學生發放教學效果評價問卷。
1.2.3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學生成績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考核成績 實驗組學生考核成績(83.89±3.81)高于對照組成績(72.18±7.53),t值10.92,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問卷調查結果 問卷調查49份,問卷回收率100%,有效問卷49份。結果見表2。
3 討論
3.1 幫助知識理解掌握,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由于傳統教學授課任務的限制,教師不可能在課上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由于個體差異,學生理解能力有所不同,對知識掌握程度不一,教學效果不太理想。實驗組教學中,教師在課前已經將章節教學內容、重難點內容等相關微課視頻上傳到網絡學習平臺,學生可以在課前進行觀看、學習。在教師課堂講解時,學生根據個人情況,有針對性地對知識內容進行學習,利于知識的更好理解。同時,由于微課其視頻化的形式,教師可以在視頻中運用更多地直觀化、形象化手段,例如影像設備射線產生的3D動畫、射線防護的現場演示等,將抽象知識直觀化,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提高學習效果。調查也顯示,有91.8%的學生認為微課的使用幫助其對知識的理解掌握,87.8%的學生認為利用微課進行的課程教學有效提高了學習效率。
3.2 有效利用時間,提高記憶效果? 微課內容主要是對單個知識點的講解,將知識點以精短的視頻形式呈現出來,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4]。微課視頻一般時間5-8分鐘左右,時間相對較短,學生可以使用較短的片段化時間進行視頻觀看學習,并且可以通過學習平臺重復播放、重復觀看,直至學會、弄懂。微課是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是圍繞具體知識點進行的教學全過程[5-6]。由于微課受時長限制,在知識內容教學活動中,盡量避免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無用表達,學生可在較短時間內獲得準確知識信息,利于知識的理解記憶,提高了學習記憶效果。學生調查情況顯示,有81.6%的學生認為利用微課學習能夠提高知識記憶效果,91.8%的學生認可通過在網絡學習平臺中進行微課學習有效利用了其碎片化時間。
3.3 促進自主學習,改變學習方式? 調查顯示,學生中有81.6%的認為微課的使用有利提高發揮學習主動性,95.9%認為其有效改變了學習習慣。傳統教學方式重視教師課堂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狀態,課堂教學效果較差[7]。實驗組學生可以利用微課進行自主學習,其不但能在課前對知識進行先期學習,而且可以在課后再觀看微課視頻進行深入學習思考,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微課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教學空間,學生的學習也不在只拘泥于課堂,可以利用微課隨時隨地學習,從而逐漸改變其原有的被動學習方式和習慣轉變為自主性學習。
3.4 存在問題? 調查顯示,有95.9%的學生認可微課對學習的實用性效果,但同時有40.8%的學生認為微課在教學中的使用增加了學習負擔。經后期進一步調查發現,這與學生長期以來的固有學習習慣有關。學生習慣于灌輸式被動學習,對教師課堂講授依賴性強,而微課的使用,在一定條件下,需要其利用時間主動進行學習,這就改變了學生固有學習習慣,需自行做出合理的習慣調整,讓其感覺到改變的壓力,因此部分學生出現了不適應。
4 結語
“微課”的核心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或案例片段),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案、課件、音頻、練習測試等教學支持資源,它們相互促進、相互補充,使微課在簡短的時間里,達到甚至超過常規傳統教學的教學效果[8]。但由于微課時長的限制,其主要是集中圍繞某一具體知識點進行講解,不能過多展開知識點[9],割裂了各知識點之間聯系,不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教學實踐中,可以將微課作為傳統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補充和資源拓展使用,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關中客.微課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17):14.
[2] 胡鐵生,詹春青.中小學優質“微課”資源開發的區域實踐與啟示[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3] 許海兵,沈孝翠,張益蘭.醫學影像成像原理課程信息化教學的實踐研究[J].北京生物醫學工程,2016,35(06):651-655.
[4] 翟繼,葛歡歡.微課在醫學類高職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30(04):426-428.
[5] 孫小斐,鄒穎.大數據背景下微課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影響[J].衛生職業教育,2016,34(02):47-48.
[6] 陳穎,路強.“微課”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3,29(11):54-57.
[7] 侯文娜.高職醫學影像檢查技術校內實訓教學方法的探索和改革[J].衛生職業教育,2019(04):66-67.
[8] 張靈芝.微課在高職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6):70-72.
[9] 朱寶安,尹麗.微課在醫學高專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5,29(05):544-546.
作者簡介:葛歡歡(1992—),女,漢族,河南鄲城縣人,助教,碩士,單位: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醫學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