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燕妮
“語文主題學習”是圍繞某一“主題”大量閱讀,以讀促寫,以提高學生人文素養、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為最終價值取向,且合乎語文學科學習規律的學習活動。其中的關鍵目標之一就是 “表達能力”,即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來闡述看法或發表意見。而表達能力是一個人學習能力的最高體現和綜合反映。通俗來講,表達的形式我們又分為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兩項。一年級寫話訓練就是筆者接下來想要闡述的書面表達。
作文一直是小學語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小學生作文興趣的培養及能力的建立應該從一年級就開始訓練。寫好一句話是初步培養一年級學生寫作能力的重點學習內容,是學生建立句子概念、認識不同句型、書面表達能力起步培養的有效手段。語文教材作為學生的第一學習資料,其在系統地傳授知識和技能以及培養學科能力上,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下面,筆者將以部編版一年級上冊語文為例,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激發學生的寫話興趣及指導他們初步建立寫話能力等方面的思與行。
一、用音節寫話,建立句子意識
漢字是有形有義的文化符號,而音節是它的發音單位,一年級的拼音教學是為了讓剛入學的孩子能在掌握拼讀音節之后自己認讀識字、自由閱讀,培養其獨立學習的能力。用音節進行寫話訓練,能讓學生從學習拼音開始就建立起一種意識:拼音和平時說話是有聯系的,拼音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是一個完整句子當中不可分割的一個個“部分”,組在一起能構成一句有意思的句子。
基于以上認識,于是筆者從教學復韻母ao開始,就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自由組合聲母和復韻母,先組合一個音節,再用這個音節去說一句完整的話。如復韻母“ao”,學生能組合成hao、nao、dao……音節,再用組合好的單個音節去說一句完整的話,如“我dao學校了”。當學生掌握了用單音節說完整的一句話之后,我們還可以再加點難度,用這個單音節先組一個詞語,再用詞語去說一句完整的話,如“dao處——操場上dao處都是晨練的學生” 。這種教學環節的設計對一年級學生來說是既簡單又有趣味的事。而這樣簡單又有趣的事,能開發學生的句子思維,能激活學生的表達欲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下一步的看圖說話訓練打好基礎。
而學生只練“說”,不練“寫”,腦海中激發出來再好的句子也會“雁過無痕”。所以,除了訓練“說”還要落實“寫”,在說的興趣正濃時,讓學生把剛說的內容當堂寫下來。通過口說、腦憶、手寫等多個感官的調動,來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深刻印象。根據需要,也可以把寫話訓練安排在課后的家庭作業中鞏固,由父母和孩子共同來完成,第二天交回老師進行查閱批改。在用音節寫話的作業要求中,家長要尊重孩子的表達欲望,多鼓勵孩子寫自己想寫的話,因為低年級的寫話訓練重在興趣的培養。
二、模仿例句寫句子,搭起支架練表達
“模仿例句,寫一個完整的句子?!边@是課標要求的一年級寫話指導建議當中的一條,這也是筆者平時指導學生說話、寫話最常用的方法。備課時,筆者會慢讀準備新授的文本,細心挖掘文本中有價值、適宜學生訓練的句式。課堂上,借助句式指導學生模仿說話,使他們逐步形成規范的語言表達意識。
例如,《秋天》一課,就有兩個常用句型:“那么 ? ? ? ? ? ,那么 ? ? ? ? ? ”和“一會兒 ? ? ? ? ? ,一會兒 ? ? ? ? ?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光出示這兩組句式讓學生進行說話訓練,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存在難度,不知借助什么來說。為了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筆者在課前就準備圖片素材,有大海圖、大樹圖、云朵圖……通過圖片直觀形象的場景,能很好地啟動學生思維,激發他們的想象力,激活他們的表達欲,從而達到說話訓練的良好效果。先練說,再練寫,是低年級學生寫話訓練采取的慣用流程,我一直遵遁這樣的指導流程。
三、依據語氣不同,正確表達情感意愿
依據不同語氣,學習正確使用句號、問號、嘆號來表達情感意愿,是一年級學生需要掌握的一項能力。針對課標要求,我的做法仍然是通過挖掘教材當中的語言形式去指導學生仿說仿寫,再在模仿的基礎上追求創新。實踐研究發現,這樣的訓練不僅可操作性強,學生掌握的效果也特別好。比如感嘆句的練習,在生活當中,我們常用“啊”這個語氣助詞表達驚喜感嘆,但當研讀教材、細心挖掘文本的時候,會發現語文教材當中,不光有“啊”,還有用“啦”“呀”“吧”等語氣助詞來表達感嘆的,甚至我們還會發現有些語氣助詞要搭上配套的字眼兒才能表達得順暢,如“……真……??!” “……可……啦!”(“語文園地四”《小松鼠找花生》) 。
再看問句,句子結尾除了我們熟悉的“嗎”字之外,還有“啊”“呢”,都可以當疑問助詞。而“啊”和“呢”當作疑問助詞收尾時,最常搭配“這是”“那是”這類指示代詞,如“這是什么啊?”“那是什么呢?”
當然,語文教材中有許多不同句式的問句、感嘆句,而我們要有選擇地挑出較為典型的句式指導學生學習,感受其語調和情感。有了模型一般的句式,學生說話寫話訓練就像船在正確的航道里行駛一樣,順水推舟,不再是那么難的事了。
四、看圖寫話,訓練學生自主表達的習慣
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在拼音、識字、寫話等方面打下較好的基礎之后,老師就要對學生說話、寫話能力的提升訓練做出新規劃了,從“牽著扶著”逐漸達到讓學生學會自主行走。
從進入第四單元的課文學習開始,筆者即安排一周一堂的看圖寫話訓練課,利用課本上的插圖或者從其他讀物當中找些富有童趣的單幅圖對學生進行現場說話、寫話的訓練,鼓勵學生用三種語氣去表述所觀察到的圖。如“語文園地六”第90頁左下方的一幅插圖,圖上畫著一個戴著紅色鴨舌帽、背著書包的小男孩正迎著太陽走去。圖片意思簡單明了,但又有很多想象的空間及表達的余地。筆者在課上提醒學生可用問句、陳述句、感嘆句去表述這幅圖。學生觀察了一會兒,很快舉起了一只只小手。有個學生就發問:“為什么小明要自己回家?”這個學生有這個發問也不奇怪,因為一年級的新生上學放學都是家長接送,所以從他個人的生活經驗來看,他認為圖片上的孩子自己一個人回家很不“尋常”。有個學生就關注到了圖上人物的表情,所以他用感嘆句來表述自己觀察到的:“??!小明背著書包回家可開心啦!”并且他還靈活地用上了前期我們在課堂上練習過的感嘆句式:“……可……啦!”孩子懂得學以致用,很了不起。更多的學生就是平鋪直敘:“小明背著書包回家?!边@樣的看圖寫話訓練很自由,學生能從其中感受到寫話即是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這對激發學生觀察生活、學習表達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
而由于寫話是有格式要求的,學生在規范書寫、標點符號的書寫、占格等方面都容易出錯,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寫話作業進行面批,直接表揚或點出不足。學生的能力訓練就是需要老師不厭其煩,反復再反復地進行指點和鼓勵。雖然低年級的語文教材里沒有像中高年級一樣的單元寫作,但筆者認為有必要給學生組織一周一堂的寫話訓練課,進行專項指導訓練,以此來培養他們的形象思維、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