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

這兩年,烏蘭浩特市教育局力求通過“一本書,一個人,一件事”來凝聚和激發廣大教育人的創業熱情與積極性,滿懷著崇高的教育情懷投身到推進全市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工作中去。
一本書:《教育其實很美》
前兩年,我曾向校長們分別推薦了傳世經典王陽明的《傳習錄》和《孟子》兩本書。今年我推薦的是北京中關村三小校長、特級教師劉可欽著的《教育其實很美》。之所以推薦它,是因為這是一本既有理論高度,更有實踐操作層面上啟示的書。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引人入勝;每一個案例,都發人深省;每一個觀點,都能激起共鳴;每一種態度,都能感受到教育人的情懷;每一段話語,都能領略到她的思想魅力與文化積淀。
首先,這是一本教我們怎樣當校長的通識教材和智慧寶典。
校長作為學校發展的第一責任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課程指導力,最大的本事就是對教師的引領。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劉校長給出了答案,那就是走進課堂,做好示范!
劉校長說:“如果把學校看作一艘船,那么校長就像一個開河挖槽的疏浚工。水在流動,船在前行。每位教師都是船長,都是自己那條船的掌舵人。”
她又說:“校長‘做了什么不重要,‘為了什么而做才關鍵。所以校長的工作是‘幫助成長,而不是‘督促完成,是‘引導發展,而不是‘強迫進步,是‘創造機會并‘提供支持。”
什么是教學管理?什么是校長的職責?她說:“我的職責就是發現并放大有效的做法,將其提煉為教師們的共識,升華為學校的文化,以達到引領、規范和激勵的作用。”
本書像這類深刻的思想和經典的語言,不勝枚舉。細細品味,每一個細節都凝練了“每個人都重要”“每個人都能帶來變化”“每個人都能發揮作用”的學校發展核心價值觀,這就是治校、治教的智慧,故稱之為智慧寶典毫不夸張。 “每個人都重要”其實就是我們強調的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核心內容是發展一切為了人,發展一切依靠人。
其次,這是一本怎樣當老師的通識教材和智慧寶典
這本書對如何上好一節課,如何指導一節課,如何“修復”課堂語言讓學生更積極,如何解決師生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的矛盾,如何留作業,怎么進行科學懲戒(懲罰是減少作業量,而不是增加作業量)等諸多問題,都做了深刻的闡述。每一章節都有它的思想。
在此,也對我們校長讀書活動再提出兩點建議:
一是提倡一本好書要反復讀。不要為了讀書而讀書,為了每月的“同讀一本書”活動而讀書,我們讀書不追求數量,每個小組可以選出前幾年讀過最好的5本書進行排序,五個讀書小組共推薦25本書,當然其中還有重復的,我們說讀100本書不如一本好書讀100遍,從9月份開始,我們將開始重讀推薦書目。二是創新匯報交流形式。每組每月安排一名校長做10分鐘左右的讀書演講。
一個人:任正非
著名新聞人連岳曾說過:“企業家做到一定高度之后,他自然而然就是教育家。因為它不僅能夠培養企業家,更能夠教化人心。”那么,今天我之所以選中任正非作為我們學習的典范,是因為任正非不僅是一位非常優秀的企業家,更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家。
我認為,任正非身上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優秀精神品質有:
一是戰略眼光。早在2000年初,華為高層表決打消了“戴著一頂美國牛仔帽打遍全世界”的想法。提前進行戰略布局。任正非的“備胎”計劃,讓華為在當打壓到來的時候,沒有倒下。當美國在芯片領域遏制華為的時候,華為拿出了自己的芯片“海思”,當美國企業在操作系統上遏制華為的時候,華為又拿出了自己的操作系統“鴻蒙”。因任正非這長遠的戰略眼光與布局,使華為能與對手在山巔上擁抱,而不是被競爭對手一腳踹到山底。
二是開闊的胸懷。任正非說:“讓對手獲利,要學會給盟友分蛋糕,用開闊的心胸看世界,不舍得拿出地盤的人,不是戰略家。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走向開放,擁有的就是整個世界。”
三是批判的精神。任正非說:“如果沒有批判精神,我們就不可能活到今天。”華為建立“心聲社區”,鼓勵質疑,通過篩選將那些真正切中弊端要害的“罵聲”采集起來,對那些提出有益批評的人進行觀察、培養、重用。他說:“在企業中聽到不同的聲音,比只聽到好的聲音反倒更能指引我形成好的思想。”
而我們有些時候,往往把不是優勢的地方當成自己的優勢,孤芳自賞,洋洋自得,甚至是抱殘守缺。這與任正非相比簡直天差地別。
四是開放的思維。實際上開放的思想無論是對國家的發展,還是對個人的成長都是非常重要的。華為能夠成功就是能夠去學習、借鑒、汲取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任正非說:“從人類文明的結晶中,才能找到解決世界問題的鑰匙”,彰顯了任正非開放的品質和對自主創新的認知。
五是精神的執著與堅韌。這是任何一個成功人士必須具備的精神品質,只不過任正非的表現更加突出罷了。 “文革”期間,大學停課,父親被關進牛棚,在極端困頓的情況下,他自修了電子計算機、數字技術、自動控制等專業技術課程,還把樊映川的高等數學習題集從頭到尾做了兩遍。同時他還自學了三門外語,當時達到可以閱讀大學教材的程度。這種執著與堅韌奠定了他今天輝煌的基礎。
一件事:在平實處用功,在常識處發力
對于教育來講,先進理念與思想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 “校長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應該是思想的領導”。
近些年,教育系統持續穩定健康發展,但我們辦學水平、教育質量與辦人民滿意教育的要求還有差距。一些教育熱點、難點、焦點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治理,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任重而道遠。欲在諸多方面取得突破,我們不僅要擁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更要有將先進的思想和理念落地的能力。為此,我們必須“在平實處用功,在常識處發力”。
現在我們受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違反常識的現象時有發生,教育上的一些反常識的極端做法,已經嚴重影響了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為什么要“在平實處用功,在常識處發力”呢?
(一)在平實處用功,是教育能取得成功的最大的常識
教育是一項周期長、見效慢的事業,無論是道德品質的培養,還是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抑或優異學業成績的取得,健康體魄的練就,乃至創新人才的打造,無一不是平實之處用功的結果。
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就得從點點滴滴養成、塑造。《孟子》中有一句話“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在孟子看來,浩然正氣是正義的念頭,是日積月累所產生的,不是一時的正義行為就能得到的。也就是說,要養浩然正氣,就要做正直之人,誠實地對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積月累、不斷壯大。
格拉德威爾的“一萬小時定律”告訴我們,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一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為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無論是音樂神童莫扎特,還是電腦天才比爾·蓋茨,概莫能外。
所謂“平實之功”是體現在工作中的沖勁、韌勁和鉆勁。
沖勁,表現的是敢擔當、肯負責的精神;韌勁,表現的是知使命、不服輸的作風;鉆勁,表現的是“用心專一,用功精深”的專業素養。
(二)“在常識處發力”就是要尊重常識、敬畏常識,讓教育回歸育人的本源
1.保證睡眠和體育鍛煉時間,減輕過重的課業負擔,是保證學生健康成長應遵循的基本常識。
小學生每天睡眠不少于10小時,初中生每天睡眠不少于9小時,高中生每天睡眠不少于8小時。這標準無論是從生理還是從心理都是科學的,它的重要程度我們必須要敬畏。
缺乏體育鍛煉和課業負擔過重對學生健康的危害之大,眾所周知。給學生布置大量機械重復的作業,讓學生感到壓抑,讓家長感到不滿,讓教師疲于奔命。我們必須下力氣加以克服,各學校可以成立作業研究中心,真正落實好“用作業的質量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這一要求。
2.培養興趣、學會學習是提高教學成績應遵循的基本常識。
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學習金字塔理論”研究表明被動學習與主動學習的效果天差地別。被動聽課,學習知識留存率只能達到5%,而主動學習講授給他人聽,知識留存率則能達到90%。從5%上升到90%,這其中的差距就在于能否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是在現實中,這些常識被功利性強的“應試”所淹沒。被大量的機械重復的“刷題”所替代,甚至追求“刷題刷到見到考試題就達到條件反射的程度,根本不假思索就能做出來”。如果我們的教育真的淪落到 “條件反射”這么低級的標準,那還是人的教育嗎?那豈不成了對動物的馴養了嗎?更何談創新人才的培養?我們怎么能成為對人類有貢獻的民族?
3.尊重差異、因材施教是完成育人任務應遵循的基本常識。
“因材施教”是2500年前孔子提出并實踐的,至今已成為人人皆知的基本常識。但我們對學生的評價還是跳不出用“一把尺子”衡量的窠臼,教學活動追求“大一統”,作業難度“整齊劃一”。目前,新高考改革實施“探索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已向打破一元錄取機制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4.開放,是教育面向未來實現現代化應遵循的基本常識。
我們今天所強調的開放,不僅僅是學習外地先進的教育思想與經驗,更應該體現在課程體系的開放,如推進走班制、學生社團、社會實踐、勞動教育、研學旅行、STEAM教育,挖掘開發家庭、社會的教育資源,這豐富的課程體系才更有利于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社會適應能力強,特別是具有創新精神與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同時,開放也要體現在我們要具有戰略眼光和包容的思維方式,這樣才能不會被環境的局限與思想的狹隘所影響。開放,還應該體現在對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上,它讓千百年來漸進式的轉變出現了拐點,讓學習的“私人定制”成為可能。
事實上,今天講的“教育要回歸常識”,與先前提出的“尊重規律辦教育”本質上是一致的。在常識與規律面前,我們都要心存敬畏,違背常識的行為是愚蠢的,違背事物發展規律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任正非的偉大在于尊重常識的偉大,而我們校長要做一個有勁、有光的人。一個有沖勁、有韌勁、有鉆勁,心中有光的人才能照亮別人、理解別人、喚醒別人。一個企業、一所學校都是相似的,甚至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