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霜霜 鐘春燕
摘 要 黃曲條跳甲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蟲,且近幾年為害程度成逐年上升趨勢。從20世紀50年代起,主要采用化學技術防治黃曲條跳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帶來了諸多問題。基于此,對我國近幾年來黃曲條跳甲化學防治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針對這些問題所采取的解決方法進行了綜述,為今后黃曲條跳甲的化學防治提供較為全面的參考。
關鍵詞 黃曲條跳甲;化學防治;研究現狀
中圖分類號:S436.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8.011
1 黃曲條跳甲的為害
黃曲條跳甲[Phyllotrata stiolata (Fabricius)]屬鞘翅目葉甲科,俗稱菜蚤子、跳蚤蟲、地蹦子,主要為害菜心、白蘿卜、甘藍等十字花科蔬菜,也為害果類、瓜類和豆類蔬菜。成蟲啃食葉片,幼蟲為害根部,還可引起軟腐病的傳播。一般可直接導致減產30%左右,超出經濟閾值[1]。近年來,隨著我國蔬菜種植規模不斷擴大,許多地區常年連作十字花科蔬菜品種,為黃曲條跳甲的發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導致為害呈逐年加重的趨勢。目前,福建、廣東、臺灣等地黃曲條跳甲取代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上升為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蟲[2],對為害嚴重的白菜、菜心等為害率可高達100%,損失率為35%~60%[3]。
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化學防治一直是控制黃曲條跳甲的主要手段。因不科學的使用化學藥劑,化學防治帶來的“3R”問題依然比較嚴峻。黃曲條跳甲現已對有機磷類、擬除蟲菊酯類、沙蠶毒素類等主要防治藥劑在全國各地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藥性,在福州地區甚至出現了齊螨素、吡蟲啉、蘇云金桿菌、抑太保對黃曲條跳無效的現象。雖國內外已有研究學者對黃曲條跳甲的抗藥性機理進行了初步的研究,但其種群抗性變化的原因還需進一步探討。為了提高化學防治的效果,克服“3R”問題,必須正視生產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2 黃曲條跳甲化學防治中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科學認識
一些農戶對科學使用藥劑防治黃曲條跳甲缺乏正確的認識。1)長期使用一種或簡單兩三個品種藥劑,當防治效果降低時,直接加大藥劑使用劑量和濃度,或使用一種新藥直至產生抗藥性,2)噴施藥劑的時間把握不準。黃曲條跳甲防治的應把握在成蟲產卵前,10:00前或17:00后(夏季9:00前或18:00后)成蟲活躍時間段噴藥。
3)噴藥時的走位不正確。為避免跳躍黃曲條跳甲跳躍到相連地塊為害或躲避,應在地塊周圍先噴一圈,形成阻隔帶。
2.2 防治方法不兼顧
黃曲條跳甲成蟲和幼蟲均可造成嚴重的為害,且存在世代重疊現象。但在實際生產中只采取葉面噴藥的現象比較普遍,一旦藥效消失后,幼蟲化蛹-羽化為成蟲出土繼續為害。
2.3 防治方法單一
因化學防治操作簡單、見效快,導致種植戶高度依賴化學防治,忽視其他防治方式的現象在農村較為普遍。
為了避免繼續陷入上述問題帶來的生產成本增加、蔬菜品質下降、環境污染、抗藥性等惡性生態循環。近幾年來,我國在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
3 化學防治研究現狀
3.1 藥劑篩選速度加快
由于抗藥性的不斷出現,科研學者加強了對黃曲條跳甲抗藥性發展規律以及新農藥抗性風險評估,加快了篩選的速度。藥劑篩選總體趨勢側重于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品種,如乙基多殺菌素、甲維鹽[4]、魚滕酮、苦參堿、印楝素乳油及Bt工程菌粉[5]等。
近20年來,國內外加大對植物性農藥和生物型農藥的研究,也是當前害蟲化學防治的研究重點與熱點。目前,我國在植物性農藥方面的研究成績突出,以苦參堿、魚滕酮、煙堿、苦皮藤素、川楝素、印楝素、黎蘆堿、茴蒿素、苦豆子堿、莨菪堿和茶皂等為主要殺蟲成分的多種植物性農藥品種已經正式投產。利用致病菌、昆蟲病原線蟲防治黃曲條跳甲是目前國際上備受關注的新型生物殺蟲劑。因病原線蟲制劑與昆蟲病原微生物農藥的防治效果與使用環境有密切的關系,到目前為止,在生產上未見有利用這兩種類型的生物農藥防治黃曲條跳甲的報道。
3.2 藥劑混配防治
針對單一用藥的弊端,藥劑混配逐漸成為黃曲條跳甲化學防治的主要研究方向。兩種藥劑混配的增效作用,可產生“1+1>2”的效果,還延緩抗藥性的產生。藥劑混配的發揮空間較大,比如噠螨靈與丙溴磷[6]兩種不同類型的藥劑混配;或產生抗性的辛硫磷與新藥劑殺甲單[7]混配;或化學藥劑氟蟲腈與生物藥劑魚滕酮[8]混配。現在混配的農藥品種在市面上已較為普遍。
3.3 地上地下兼治
目前,防治黃曲條跳甲大多采用地上地下聯合的防治技術。地下防治主要用聯苯菊酯·噻蟲胺顆粒劑[9]等藥劑或植物基肥對土壤進行處理,或蘇云金桿菌[10]等內吸性藥劑對種子進行包衣,將幼蟲及蛹扼殺在土壤中,在整體上降低蟲口基數以控制黃曲條跳甲種群。例如劉志城等用3種植物基肥(印楝、魚藤和茶枯)處理土壤,并聯合噴施5%魚藤酮·氰氟蟲腙乳油,藥后1~10 d防治效果達到57.41%~89.03%[11]。因防治效果明顯,這種雙管齊下的防治技術逐漸在農戶中流行起來。
3.4 組合防治
近幾年,由于人們對綠色安全食品追求與渴望,以及物理防治工具的大力研發與使用,出現了化學防治+物理防治組合控制黃曲條跳甲的防治手段,例如黃板+性誘芯+魚藤酮組合[12],降低了農戶對化學防治的依賴,并已在生產應用取得了很好防治效果。
3.5 宣傳力度加強大
隨著網絡在農村的普及,對農戶加大了科學防治黃曲條跳甲的宣傳力度。現在科研工作者、農業技術公司等通過相關的APP、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可與農戶直接溝通交流,發布蟲情動態、抗藥性以及新藥劑品種等信息,以指導噴藥時間、方式,科學選用藥劑;還引導農戶逐漸培養科學使用藥劑的意識,培訓農戶采取正確、高效防治手段防治病蟲害。
4 討論
目前,化學防治仍是防治黃曲條跳甲的主要措施,筆者認為要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可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1)多種防治手段組合,地上地下兼治。例如,產前翻曬土地、撒施茶枯植物基肥、Bt種子包衣等;產中掛黃板、信息素,噴施植物源農藥或生物農藥,間、套作紫蘇或番茄等具趨避性作用的作物等;產后及時清理殘枝爛葉等。2)加強預測預報,大力宣傳科學防治技術。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與互聯網等有利條件,根據當地發生規律以及化學防治水平,實時監測黃曲條跳甲田間種群動態與抗藥性情況,以制定相應的防治策略,大力提倡蔬菜害蟲綜合治理(IPM),并指導、培訓當地農戶科學防治。3)國家引導科研單位、相關企業加大植物性農藥、生物農藥的開發研究力度,以及增加物理防治工具的投入,縮短產學研的轉換時間。
參考文獻:
[1] 沈陽農業大學.蔬菜昆蟲學[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3.
[2] 高澤正.十字花科蔬菜上黃曲條跳甲的發生與防治[J].生態科學,2000,19(2):70-72.
[3] 黃阿興,閩南菜田黃曲條跳甲發生與防治[J].中國植保導刊,2005,25(11):12-22.
[4] 黃文楓,趙海燕,唐良德.不同殺蟲劑對黃曲條跳甲的室內毒力和田間防效[J].中國植保導刊,2018,38(2):65-69.
[5] 楊建云,向亞林,田耀加,等.幾種生物制劑對黃曲條跳甲卵及幼蟲的活性測定[J].廣東農業科學,2013(2):65-67,72.
[6] 劉曉亮,黃超福,曾東強,等.丙溴磷與噠螨靈對黃曲條跳甲毒力最佳配比的篩選[J].廣西植保,2010,23(2):31-34.
[7] 黃周生,浦小明,林壁潤,等.黃曲條跳甲成蟲防治藥劑增效配方篩選[J].廣西植保,2010,23(2):31-34.
[8] 王文祥,鐘國華,劉紅梅,等.魚滕酮與氟蟲腈混用增效對黃曲條跳甲的控制作用[J].植物保護學報,2006,33(3):307-312.
[9] 陳海燕,秦雙,林珠鳳,等.1.0%聯苯菊酯·噻蟲胺顆粒劑防治芥菜黃條跳甲田間藥效試驗[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4):106,109.
[10] 胡珍娣,劉明津,李振寧,等.7種殺蟲劑包衣對菜心種子安全性及保護作用評價[J].環境昆蟲學報,2017,39(6):1374-1381.
[11] 劉志城,江定心,徐漢虹,等.幾種植物基肥與生物農藥混用防治黃曲條跳甲藥效試驗[J].廣東農業科學,2013(12):96-98.
[12] 李罕瓊,黃耀亮,許永超,等.黃板+誘芯+魚藤酮綜合防控黃曲條跳甲的效果試驗[J].長江蔬菜植保研究,2018(4):56-57.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