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夕良

摘? 要? 作品“金鐘”方正陽剛,面與面之間用曲線相連,陰陽相生、虛實轉換,在面與面的轉換中,柔和了方器的冰冷僵硬,同時又融入“古鐘”的蘊意,從容不迫地以形化聲,緊湊卻不急切,整器塊面清晰干凈,線條富于變化,并非單純地模仿古鐘的造型,而是遵循中國傳統藝術寫意成形的設計原則,將“鐘”的特征凝聚提煉,使得最終造型簡練凝實,兼具古典的歷史感與當下的時代風味,古而不老,美而不俗。
關鍵詞? 紫砂;鐘;造型;設計
中國畫中有著相當頻繁的虛實變化,“虛者空也”、“實者有也”,在傳統美術中,這個特點可謂被運用到了極致。紫砂藝術因其如詩如畫的藝術風格,獨具的藝術價值而受到古今中外文人雅士的青睞,由于眾多文人的參與,很多中國傳統美術的理念不斷地融入到紫砂壺藝的創作之中,這種融合緩慢而堅定,不單單體現在形體的運用和理解上,同時也深入到理念與思想之中,雖然當代的美學設計受到了來自西方文化藝術的沖擊,主流的審美需求甚至產生了一點點偏移,但悠久歷史的中華文化并沒有因此而一蹶不振,相反隨著整個社會人文狀態的覺醒,文化復古復興的思潮逐漸萌生,本土化、當代化的藝術設計如雨后春筍一般不斷涌現,在紫砂行業則表現為以傳統為理念,以創新為導向的當代紫砂壺藝創作,眼前的作品“金鐘”(見圖1)便是由此而來的。
作品“金鐘”屬于紫砂壺中的方器,不過這并非是指壺形一定是“方”的,而是其中帶有方的紫砂器具造型,均可大略地歸屬其中。從線條的布局走向來看,作品“金鐘”上看不見傳統方器所必定會有的橫平豎直,相反其以“鐘”的造型為引子,充分運用曲線對視覺的引導,讓壺身具有充分的張力和韌性,從單純的縱橫平面來看,其塊面的銜接清晰、有力、明快,而這正是傳統方器所帶有的特點,壺口是輪廓分明的四方體,嵌蓋外隆的設計凸顯出了鐘形壺特有的層次感,其壺鈕的塑造參照了古鐘頂端的鎖扣造型,充分利用氣孔與壺鈕的協調,中央分割的紋路成畫龍點睛之筆,成為了壺面曲線與壺鈕的紐帶,這種造型與裝飾線條相互聯系的手法頗具現代感,同時描繪的卻是完整的古典形態,壺蓋微凸、方圓結合,點亮整把壺的特色,給人一種整齊卻又順暢的視覺享受,優美大方、秩序井然,一口金色古鐘的意蘊逐漸暈染開來。
作品“金鐘”整體外露的是方正陽剛之氣,但實際上整把壺上下左右都沒有堅硬的直線,相反在曲線彎折中端方自顯,如同古時的君子虛懷若谷、幽深靜雅。搭配上壺面書銘“如月之恒,如日之昇。”整體的創作理念也就連貫而明晰起來。在我們古代的文學創作當中,日、月被當做完全相反的兩面,代表八卦中的陰陽兩極,日升月恒則意味著我們的整個世界,穩固而平衡,同樣也表達了創作者對于“實”與“虛”的理解。在我們的古代哲學中,認為有就是實,無即為虛,所以引申到這件紫砂壺上,就能淺顯地表達出壺為實,而壺所表達的內涵意蘊為虛,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的理解,茶壺所塑造的“鐘”這個形態為實,同時這口“鐘”所發出的聲音為虛。
這種通過外形引起人的興趣,通過合理的設計加深印象,再由裝飾引導思維共鳴的方式,實現了整件作品的藝術宣泄,從而散發出足夠的吸引力,并用淺層的情感孕育來給予一定的欣賞答案,激發人類的好奇心,從而發掘出更多的創作者未曾明顯表達的內涵理念,共同補完作品的氣質靈感。看似貌不驚人,卻施施然端坐一旁,飽含了深意,在反復品讀之下品味出不同的人生真諦。
當代紫砂壺的創作暗含了創作者的文化素養,但紫砂藝術的創作并不單單是傳統文化的背書,更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一種引導、一種宣泄,是創作者與需求者所共同鑄就的精神風貌,在給予和接受的過程中共同成長。紫砂壺從土中來、從火中生,它經歷了歷史長河的洗禮,在時光中練就了火眼金睛,文化是紫砂的骨髓,性格是紫砂的外貌,伴隨著時代的洪流,當下的紫砂創作者需要有冷靜的思維和廣博的知識,才能夠滿足日益增長的文化審美需求,才能創造出更為人所歡迎的紫砂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