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聲樂藝術從古發展至今,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訓練方法。但無論這些方法如何變化,都脫不開呼吸、發聲、共鳴三點,這是聲樂藝術的共性。不同的訓練方法在側重點上有所不同,就當今世界上所流行的美聲唱法而言,側重點在于金屬的質感。有著“黃金小號”之稱的莫納科將聲音的金屬感做到了極致,本文通過對莫納科發聲的特點進行研究,探析這種聲音訓練的可行性。
【關鍵詞】聲音訓練;黃金小號;莫納科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一、問題的提出
聲樂演唱過程中,對音色和音量有著嚴苛的要求。日常訓練中,如何美妙音色,拓展音域,擴寬音量,是聲樂演唱和訓練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如何在保持個性的音色同時去拓展音域、擴寬音量?怎么樣的音域、音量是一個標準?無從定義。在日常訓練中,只能根據個人的條件強化,而非毫無目的地要求大音量與高音域。每個個體的聲音有美的一面,也有需要改進的一面。或許研究馬里奧·德爾·莫納科的演唱,能在日常的訓練中得到一些幫助。
什么是“黃金小號”的音色?它的訓練方式是否能適用于所有的歌者(尤其是男高音)?它是否能有效美化音色、強化音量?要回答此類問題,就必須對“黃金小號”的音色特征及有所了解。
“黃金小號”是人們對意大利著名歌唱家馬里奧·德爾·莫納科的贊譽。莫納科擁有著讓無數男高音所羨慕的音色和音量,金屬性的音色特征在他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而其音量更是讓人望問莫及。1950年莫納科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科隆劇院首次演唱了威爾第的《奧賽羅》。有樂評說“在這個世界上,如果莫納科勝任不了奧賽羅,那么就沒有人能唱這個角色了。”確實,莫納科所獨有的強大的胸腔共鳴,咆哮般的聲音,令同臺的女高音感到恐怖,仿佛莫納科真的變成了要扼殺妻子的奧賽羅;莫納科一生演出《奧賽羅》達427場,這個記錄前所未有,至今無人能打破。
盡管極少有人能做到像莫納科一般穿透力,但能借由研究莫納科的發聲方式和特點讓自身的演唱得到一些改變。
二、訓練“黃金小號”音色的方法
任何的聲音訓練方法都離不開氣息、發聲、共鳴三點,要了解一個唱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了解它的呼吸方式、發聲位置、共鳴點。
美聲唱法(Bel canto),美聲唱法的特點是渾厚而結實的聲音,并帶有濃厚的胸腔共鳴。但實際上,很多男高音在胸腔共鳴上較之男中音是較缺失的,這取決于男高音在演唱中更需要面對音高的挑戰。多數的歌劇中,男高音常作為年輕氣盛的小伙子角色存在,正是由于藝術來源于生活,男高音需要更多的頭腔共鳴來表現自己的角色。
小號是一件高音樂器,音色強烈、銳利、極富輝煌感,不僅可以演奏振奮人心的旋律,而且能演奏抒情的音樂。“黃金小號”的音色也同樣具有這些特點——輝煌而強烈。
以下將從幾個方面上探析如何訓練“黃金小號”式的音色。
(一)呼吸訓練
任何的唱法離不開呼吸的支持,并且每個人的運氣方式有所區別,由此而衍生了不同流派的呼吸方法。理想的意大利美聲所倡導的呼吸方式是中低軀干呼吸法,聯合使用肋骨和下腹部肌肉,使胸腔擴展從而提供充分的肺部擴張;胸腔的擴張和下腹部肌肉的釋放幫助后背的擴展,能充分感受到“兩肋吸開”的感覺。
(二)發聲與共鳴訓練
發聲有發聲、振動、共鳴三大要素,除此之外人聲還包括發音矯正。正確的歌唱是平衡以上四個要素的產物,同時發聲的三個機能:發聲機能和共鳴機能有著增強音響的效果呼吸機能。
在訓練“黃金小號”的音色時,絕不能操之過急,筆者認為有以下兩個步驟能增強聲音的質感。
1.說話的發聲
說話與歌唱同屬于聲音的藝術,并且在器官的運用功能上時類似的。當演唱簡單的民歌、流行歌曲、宣敘調時便是與說話類似。意大利聲樂訓練中有一句格言:“怎么說話就怎么唱歌”。在這個觀點的假設上,一個人激昂地演唱時,就如同他在激昂地說話。當然這個觀點是設立在正確說話,并且是自然地說話的前提下。以下由幾點建議可以改善說話發音的練習,并使歌唱的聲樂隨著說話技巧的提高而提高。
高于正常說話的音高、音調朗讀句子;比較夸張的變換聲音狀態,如變音、強調音、重讀音等;發出一個極具面具感的聲音,頭聲、假聲、高音的發音機能都與聲音位置有關;使用輕巧的聲音加大氣流或者力度。
以上的訓練有助于聲音自然的表述,增加練習以達到能在歌唱中靈活運用,并減少歌唱中不必要的用力,從而避免壓迫和繃緊嗓音,得到更加干凈、集中的聲音。
2.共鳴的訓練
在實際歌唱中,歌者不能僅依靠嘴巴和喉嚨歌唱,否則緊張感就會出現,妨礙聲音的自由。所以歌唱著必須找到共鳴的位置,并熟練的運用。人聲有三個大的共鳴點:胸腔共鳴、口腔共鳴、頭腔共鳴中。最理想的是發出綜合的聲音,也就是三個共鳴腔體在歌唱中都各自發揮著自身的作用。有的人認為,幾大腔體并駕齊驅,一同接受訓練時才能發出這種綜合的聲音;有的人認為,從單一的腔體訓練出發,從而讓這個腔體帶動其余腔體的運動便能得到金屬質感的聲音。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在“黃金小號”音色的訓練過程中,強調的是頭腔共鳴的位置,并由頭腔的共鳴帶動其他腔體的協調得到統一的音色和發聲位置,增加聲音的金屬質感。以下有一些建議方法,可以鞏固、尋找到聲音的共鳴點。
單音練習,使用某個音,如ha、yi、mo等進行短促而快的發聲,每一次發聲帶動腹部呼吸的肌肉運動;在發單音的基礎上,用假聲進行練習;發聲位置更往前,但要避免聲音進入鼻腔;發聲時可以適當的使用笑肌,使上口蓋充分打開。
以上的訓練能在一定程度上能使聲音更自由、更集中,并有效發出金屬質感的聲音。穩定演唱基礎,能使歌者的演唱體能更充沛,從而能有效完成一場音樂會或一部歌劇的演唱任務。
綜上所述,聲樂的訓練是一個隨時間流動而提高過程,需要量的積累,才能得到質的變化。有著“黃金小號”之稱的莫納科,在訓練時便有過一段聲音刺耳的階段。這個階段是不可避免地,音量的增加與位置的集中,是對原本歌唱肌肉的挑戰,肌肉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只有到整個的狀態穩定之后,才能發出協調統一的聲音,才能使聲音始終如“黃金號角”一般持久、輝煌、嘹亮。
三、結語
以上為筆者的陋見,在自身與日常的教學實踐中運用中,聲音的質感上或多或少得到了一些成效,解決了聲音擠、壓、卡等部分問題。但在實際的訓練中,切勿循規蹈矩的運用,應當靈活地使用作為參考。世界并非需要出現過多而重樣的聲音,而人聲有著強烈的個性,聲樂的美妙之處便是人個性的聲音得到發展。在訓練中一味追求音量的大、音域的高是不可取的,只能在自身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逐漸增加,極易出現歌唱機能損壞的危險。
參考文獻
[1]克利夫頓·韋爾,羅抒冬,任方冰,柏互玖.聲樂基礎教學法:演唱的基礎和過程[J].歌唱藝術,2016(6):52.
[2]番雋瑋.莫納科:“奧賽羅”的靈魂[J].音樂愛好者,2014(8):25-27.
作者簡介:李金(1995—),男,廣西省梧州市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聲音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