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增長,社會大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樂劇成為了人們日常娛樂生活中喜愛的藝術表演形式。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音樂劇表演藝術發展時間較短,還未形成科學完善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劇體系。針對于此,為了最大程度滿足社會音樂劇受眾群體的各項體驗觀看需求,我國要大力培養出更多音樂劇相關專業人才,健全音樂劇發展體系,加強對音樂劇市場的科學運作管理,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中國音樂劇藝術建設穩定持續的發展。本文將進一步對中國特色音樂劇體系建設展開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中國特色;音樂劇體系;實踐建設
【中圖分類號】G623.3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音樂劇最早出現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如今在西方發達國家音樂劇仍然受到眾多藝術愛好者的追捧和青睞。隨著我國改革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發展,音樂劇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正式進入了中國,發展到至少還未形成成熟完善的具有中國特色音樂劇體系。西方音樂劇要想在本土環境中適應我國演出市場,滿足不同層次民眾的審美需求,就必須根據本土市場民眾的審美觀念,將更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元素與西方音樂劇表現方式融合在一起,創作出能夠被本土市場觀眾所接受認可的作品,創新構建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劇體系。
一、中國音樂劇發展的優劣勢分析
(一)中國音樂劇發展優勢
中國音樂劇藝術事業建設發展的關鍵優勢之一在于我國具備雄厚的先天文化藝術資本。眾所周知,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尤其是在藝術瑰寶上數不勝數。在本土藝術發展環境中,中國有著像西方音樂劇一樣的藝術表現形式,就比如人們所熟知的川劇、京劇以及越劇等傳統劇種,這些劇種是集唱跳演于一身的。因此,音樂劇在中國本土環境中的發展能夠被大眾所接受。除此之外,對于音樂劇作品的創新創作,我國具有豐富而獨特的創作題材內容,無論是傳統神話范疇,還是歷史文學范疇,中國音樂劇創作具有西方國家無法模仿拷貝的題材[1]。中國特色音樂劇體系的建設發展要注重凸顯出我國題材創作獨特性、藝術性以及傳承性的特征,融入更多我國傳統音樂元素,豐富音樂劇的表現形式。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之間有著自己鮮明特色的舞蹈形式,通過將多元化的舞蹈表現形式融入到中國音樂劇節目編排中,能夠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感官體驗,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內涵,為音樂劇藝術發展注入更多的新鮮活力,推動音樂劇在我國市場的穩定持續發展。
(二)中國音樂劇發展劣勢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民眾對音樂劇藝術文化了解甚少,導致音樂劇在中國市場建設發展止步不前的原因主要包括了以下幾方面內容。國民意識和文化水平偏低。國民教育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民眾文化水平和藝術修養意識明顯偏低,人們對于外來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要低于西方發達國家民眾,音樂劇要想在本土市場獲得成功,就必須努力迎合我國民眾的審美特點,充分考慮到民眾對待音樂劇藝術的不同看法;專業人才匱乏。我國音樂劇藝術事業發展時間較短,相關專業人才極為匱乏,難以滿足西方音樂劇在我國市場大力發展的需求[2]。無論是音樂劇導演編劇人才,還是音樂劇舞臺制作隊伍與表演人才都較為匱乏,音樂劇市場運作和音樂劇創作理念與西方成熟劇種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要想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就必須融入中國特色文化元素,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劇發展道路。
二、中國特色音樂劇體系的實踐建設措施
(一)中國特色音樂劇創作素材運用的民族化
在音樂劇舞臺表演中,故事發展情節是任何一部音樂劇的核心靈魂,要想確保舞臺音樂劇能夠有效感染吸引到每一個現場觀眾,就必須確保音樂劇故事內容的新穎性和完整性,在專業演員完美演繹和舞臺效果烘托下完成對精彩故事情節的藝術表達。中國音樂劇最為重要的服務對象就是本土觀眾,為了迎合本土觀眾的審美需求,獲得廣大民眾對音樂劇表演藝術的認可和接受,在保留西方音樂劇表演方式內容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對舞臺音樂劇故事情節內容的創新設計,凸顯出中國特色音樂劇的“中國味”,這樣能夠確保吸引到更多海內外的音樂劇藝術愛好者,推動中國音樂劇體系的建設發展進步。作為一個音樂劇編劇人員,在優化設計音樂劇故事情節內容時,編劇人員深入市場進行調研分析,充分掌握了解到市場觀眾的文化心理特點,合理融入中華民族本土文化元素,賦予音樂劇藝術一顆“中國心”[3],贏得市場觀眾用戶的文化認同。就比如音樂劇編劇者可以通過將《花木蘭》《梁祝》等中國經典題材應用在音樂劇劇本創作中,這樣不僅能夠實現我國寶貴文化遺產得到傳承,還能夠實現音樂劇藝術的本土化發展。
(二)中國特色音樂劇表演形式的民族化
要想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劇藝術發展道路,就必須打破一味模仿西方音樂劇舞臺表演形式的現狀,而是要創新創造出屬于中國民族特色的本土音樂劇表演形式。比如以音樂劇舞蹈和音樂這兩方面來說,我國音樂劇編劇和導演工作者可以通過融入本土舞蹈、音樂形式進行音樂劇舞臺節目的創新設計。中國是一個擁有著56個少數民族的國家,不同民族之間有著自身鮮明特色的音樂藝術文化和舞蹈藝術文化。因此,在中國特色音樂劇體系建設發展中,相關工作人員要根據中國人民的審美習慣和藝術欣賞趣味,有針對性地對音樂劇舞臺節目編排進行創新設計,確保舞臺、音樂內容能夠貼近民眾實際生活,有效消除市場觀眾對音樂劇的隔膜,贏得更多觀眾的喜愛和追捧。每個本土音樂劇創作者都有義務和責任將更多傳統優秀音樂藝術文化和舞蹈藝術文化搬到音樂劇舞臺上[4],這樣能夠讓全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國傳統優秀藝術文化的魅力,促使中國音樂劇走向國際化發展道路。
(三)中國特色音樂劇的都市化建設發展
中國特色音樂劇體系建設在注重本土化發展的同時,還必須科學有效融入都市化風格,通過合理運用國家流行音樂劇表現形式演繹出當代中國人民的現實都市生活。中國音樂劇的創新發展要與時俱進,跟上全球化發展腳步,這是每個音樂劇藝術工作者都需要面對的問題。為了促進中國特色音樂劇的都市化建設發展,工作人員要積極轉變自身的工作思維觀念,加強對不同音樂劇舞臺表演模式的綜合應用,在借鑒西方流行音樂劇舞臺表演經驗的同時,要融入中國都市化時尚風格本土音樂舞蹈語言內容,實現我國音樂劇的生活化創作表演,更加適應當代中國人的審美情趣。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國音樂劇建設發展要走特色化的道路,每個本土音樂劇工作人員都要樹立起先進的工作理念,加強對音樂劇的二度創作,融入更多本土化文化創作元素,讓西方音樂劇這個藝術舶來品融入到中國文化體系中,只有這樣才能夠促使我國音樂劇體系變得更加完善,贏得市場更多觀眾的認可和喜愛。
參考文獻
[1]劉晨.淺析中國音樂劇的發展探究與思考[J].聲樂表演,2015(8):32-34.
[2]于平.音樂劇的審美理念與造美機制——赴日、美考察音樂劇藝術的見聞與思考[J].人民音樂,2016(9):85-86.
[3]劉華.傳統與現代的契合——我國音樂劇的創新與發展戲劇[J].中戲劇學院學報,2015(3):142-145.
[4]信洪海.建立“中國特色”音樂劇體系芻議[J].上海戲劇·藝談,2016(9):62-63.
作者簡介:黃敏(1976—),女,漢族,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南昌航空大學音樂學院,碩士,教授,研究方向:音樂學。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民族化發展趨勢下戲曲風格音樂劇的創作與發展研究”(項目編號:YS1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