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
【摘要】萊特福特Mary Lynn Lightfoot,(1952-)是活躍于美國的當代女性作曲家、合唱音樂教育家及著名的出版商主編。萊特福特的作品種類以歌樂為主,包含合唱、獨唱作品及音樂劇作品等多種形式的音樂。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九零年間的教職生涯,為萊特福特累積了許多合唱教學與帶團的經驗。直至目前已出版超過兩百三十多首作品,持續受邀委托創作,每年皆有新作品出版,并常在美國及加拿大各地擔任合唱團的客席指導。筆者由此分析她創作的當代作品《箭與歌》(The Arrow and the Song),來嘗試解讀萊特福特創作方面的特點及教學切入的方向。
【關鍵詞】萊特福特;合唱;旋律;多聲部
【中圖分類號】J616.2 【文獻標識碼】A
《箭與歌》(The Arrow and the Song)出版于一九九四年,此期尚未有委托創作之作品,多為萊特福特獻給他人之作。《箭與歌》一曲原為同聲二聲部合唱曲,在一九九九年將其改編為女聲三聲部配置。萊特福特將此曲獻給與她互動相當親近的好友子女艾利森、艾莉卡及艾蜜莉,做為她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回憶。作品歌詞出自朗費羅一八四五年的詩集《布魯茨的鐘樓及其他詩》中,原歌詞分為三段,萊特福特在第二段為了樂曲的擴張,增添了一句歌詞“誰能追隨歌聲的飛揚?”(Who can follow the flight of song?),雖打破了詩詞原先工整的對仗,但在音樂上因此顯得更有層次感。
《箭與歌》是一首寫給女聲三聲部與鋼琴的合唱曲,記譜調號為G大調,第三段開始(二十六小節)轉至A小調自然小音階。拍號為四四拍,全曲并無其他變化拍。樂曲的上方標示“充滿表情地”(Expressively)以及四分音符約等于七十六的拍節器速度,第三段開始速度轉為四分音符約等于七十二的拍節器速度,并標示上「更寬廣的」(Broader)之表情術語。三段的段落間與整曲結束處標有漸慢的術語。全曲共有三十九小節,樂曲依著歌詞分為三段(AAB)。以齊唱、和聲織體創作,前兩段主旋律在第一部,二、三部則為和聲烘托;第三段由第三部帶出旋律,其他兩部以簡易的卡農方式呈現出與前兩段不同的織體。鋼琴為樂曲和聲的根基,并在段落間扮演著銜接與過門的角色。力度分布在中弱至強之間,第三段為表達出詩詞內涵的精髓,萊特福特以較多細致的強弱表情變化來表現。
作品調性雖為G大調與A小調,但整體聲響上除調性外亦呈現調式的色彩,第一段與第二段分別從第五至六小節與第十三至十四小節,歌詞「待它落下,不見影蹤」(It fell to earth,I knew not where)時短暫地以混合利底亞調式譜寫,聲響上的改變呼應著歌詞所表達的不確定性。第三段樂曲轉進了A小調卻使用自然小音階,即在A音上的艾奧利亞調式,最后以明亮的皮卡迪大三和弦(Picardi)結束全曲。
就音高素材而言,此曲以旋律為主要創作重點,以合唱部分來說,橫向旋律的進行上行的跳進音型多于下行級進音型,四度的大跳音型為整曲的重要音型動機,第一部的跳進音型較多,其他兩聲部多為和聲烘托較無大跳的橫向旋律,外聲部的旋律線條持續性在多大跳音型的建構下,顯得頗具挑戰性,整曲旋律架構于工整的詩作,使樂句清晰且明確。以下為筆者教學上的建議:
一、歌詞咬字
此曲之歌詞的字詞及意境對于國內的學生來說并不困難,建議指揮在指導學生念誦歌詞的時候,可采取團內小組競賽的方式,激勵團員學習的動機,并給予適當的鼓勵與協助;建議在開始念歌詞的時候,以樂句的段落帶領團員朗誦,讓團員在朗誦歌詞的過程即可了解整曲的樂句架構。在曲中[ee]元音的字詞多,此元音本聲演唱位置就容易出現白聲,建議以魚口型帶領團員練習,帶入[u]的想法,可讓聲音顯得更加圓潤;此曲的風格較為溫和,為求旋律的流暢性與樂 曲的流動感。第一段與第二段的句尾子音建議放至下一拍的正拍上,會讓樂句更有流暢性。第三段前半段第二十六至三十一小節,由于樂曲的結構較為緊湊,且應著詩詞上的斷句需特別留意子音的擺放位置,建議將子音放置長音的最后半拍,不使用連讀方式,可表達出歌詞本身的韻 律感。
二、旋律音高
《箭與歌》在旋律上的寫作融合了混合利底亞調式音階、大調音階與自然小音階,半音相差的三音與導音音高,容易造成團員的困擾,建議讓團員在發聲練 習時融入調式音階,讓團員建構調式音階的音響概念;還可利用強化《全音》與《半音》的音程訓練,讓團員在實際練唱曲子時,在音準上進行把握。可設計四度以上的跳進發聲,搭配歌詞中的元音做為練習,也可在平常的練習中,尋找同樣具備有此上行跳進音型的樂曲作為發聲練習,加強學生對跳進音程的記憶。如上行四度跳進可用《奇異恩典》一曲作為練習;五度可用童謠《小星星》作為練習;六度可用卡通《霍爾的移動城堡》主題曲《世界的盟約》作為練習。此外,在練習的過程中應特別留意團員能否平順地將旋律線條唱出,若無法在有跳進的音高起伏當中,保持相同的歌唱位置,將會失去旋律線條的表現性,因此,指揮在練習過程中應不斷提醒,并以橫向水平的手部延伸動作帶領團員。
三、節奏韻律
此曲由于歌詞語句的需求,同樣有多處以弱拍帶出旋律線條,請特別留意團員是否掌握到樂曲的律動感及氣息準備的時間是否充裕。第三段的尾句,旋律交錯于三個聲部,各部間在休息與進入的地方容易不整齊,若樂句太晚進入,則容易導致樂句的銜接感不足,建議以朗誦歌詞的方式念出三個聲部的歌詞或以習唱開頭兩音“誰能”(Who can)做為練習。
四、和聲色彩
此曲以旋律創作為主要發展方向,和聲行進不復雜,但調式與調性間的交替使用,團員容易產生混淆,指揮仍需清楚的帶領團員聆聽縱向和聲才可維持較好的音準,建議在曲中出現縱向和聲處,可先將三個聲部在和聲變化處的音高找出,省略其他的旋律音高,以塊狀的和聲做為練習,練習時的重點為引導團員聽其他聲部的音高,建構出縱向和聲的聲響;曲中較明顯的和聲色彩變化出現在第五至六小節、第十三至十四小節,此兩處為相同的和聲行進,鋼琴在和聲上使用了降七級、降六級的平行和聲并由降七級解決進入一級和聲、同樣的手法也用在第二十一小節與第二十四小節,應領導學生多聆聽。雖然在此曲的情況中,鋼琴的和聲變化對于合唱部分并無太大的影響,但和聲色彩的轉變與歌詞有直接的關連性,建議讓團員清楚和聲變化,演唱時才能有更好的詮釋。
萊特福特雖沒有正式接受過作曲課程的訓練,但她依靠從四歲開始學習鋼琴及深厚的自身合唱經驗,累積超過二十年的創作,陶養出其創作的能力。研究者身為藝術學校視唱練耳及合唱團老師,讓青春期的學生愿意參加合唱團并在合唱團當中獲得歌唱的樂趣,可以歡喜健康地歌唱。萊特福特的女聲世俗合唱作品,曲目難易度適中,兼具藝術性;作品的 長度適當,兼具表現性;音域的選擇恰當,適合中國的學生團員演唱;文學性高的歌詞,能涵養歌者,因此非常適合拿來作為強化基本訓練的作品及當作演出的小品,甚至是比賽的選曲,透過這些小品的訓練,增進指揮者與團員的自信心及能力,相信對于國內合唱發展是能給予正面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吳祖強.曲式與作品分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
[2]李正栓,吳曉梅,英美詩歌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3]吳偉仁.美國文學史及選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