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技術推動紡織品實現新零售和新制造的融合創新
作為一家專業從事印花智能設備生產制造的杭州宏華認為,可以把數碼印花理解為大型噴墨打印機——只要把圖片輸入電腦,就可以直接對面料進行噴印,且切換不同的花型不需要進行再操作。當然作為智能制造的設備,這本身就是一個數字化的產品,數字互聯和智能生產的基礎技術不在話下。這就是數碼印花的工藝。
我國服裝產業需要更“快”
意大利的普拉多地區擁有6000多家華裔紡織服裝企業,年產值接近300億歐元。這里已然成為快時尚的集聚區。
這是如何實現的?起初,這里的人們只是把外面的衣服搬過來賣,逐漸形成了小型批發零售集散地。隨著快時尚產業的發展,這種方式越來越難以擴展,他們的移民二代包括當地華人,慢慢開始引進數碼印工廠技術。于是,當地設計師的想法很快便能在面料或者衣服上體現,新產品的試錯成本大大降低,且反應周期迅速增長。慢慢地,普拉多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成衣銷售地,變成了品牌的集聚地,代加工品牌包括距離此4小時車程的ZARA。通過這樣幾年的高速成長,普拉多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產業上下游的配套集聚區。服裝企業也從最初的1000多家一躍形成了為近2000個服裝產品配套的6000多家規模的企業聯合體,行業涉及上下游的輔料、物流配送和設計機構。這是目前意大利增長速度最快、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
意大利普拉多,幾乎可以理解為全球服裝最快的反應鏈。以這個反應鏈為參考設想一下,當下有位客戶剛挑好衣服,晚上服裝廠通過數碼快印印出面料,24小時后交給制衣廠,制衣廠再用24小時把成衣做好,成衣掛在架子上,不再分裝,直接送到零售店。大約3—4天,一件歐洲品牌的衣服就完成了從選衣到成衣到展出的生產流程。
借鑒這樣的模式,反觀國內市場。國內的紡織產業,包括面料行業和成衣行業都比意大利普拉多地區大得多,但國內的最大特點在于每個細分環節體量都非常大,而且整個生產成本控制得非常嚴苛。也就是說,如果從一個設計公司開始設計一件衣服,到這件衣服送至消費者手上,這個過程經過了差不多四個最主要環節,每個環節里的分工非常明確——各做各的事情,井水不犯河水。為什么我國服裝產業逐漸開始受到國外快時尚的打擊,很難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因為,這條生產鏈中的反應周期太長。當前,國內的服裝企業做得最好最快的也只能做到1個月左右的成衣交貨周期,這對ZARA、H&M這種快時尚來講太慢了。
應用數字技術整合資源
如何應用數字技術將制造的資源進行整合?事實上,現在的技術手段非常豐富,完全可以做到互通互聯。但如何把制造資源進行整合,讓制造環節首先實現柔性生產,從而為商業模式提供創新基礎?首先需要采取行動的便是把其中很多的中間商環節短路或者去掉,形成新型的零售商,從而把消費者需求進行轉化,直接進行生產,滿足消費者的快變化和多樣性需求。
這樣一種理想的生產鏈,其實在中國的應用具有非常好的基礎。因為中國的零售端可謂在全球獨步天下。但是當國內的企業把零售數據采集到,要落地到制造環節的時候,尤其是在紡織品行業的確面臨很大的問題——如何能夠讓制造的產業鏈具備柔性化、快反應的能力?這也是當下數碼印工廠的技術之于新零售、新制造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
數碼印工廠的技術之于服裝產業可以帶來什么?可以設想一下,紡織品主要的核心要素在于顏色、面料和款式。事實上,消費者在選擇紡織商品的時候,首先考慮的元素基本都是顏色,也就是通過所謂的花型或者顏色來選擇要不要購買這件商品。這樣的選擇路徑不限于任何選購渠道,即使像淘寶、天貓,甚至于網紅直播。其次,才會以款式作為選擇依據,最終衣服拿到才會試。基于消費者這樣的選購路徑,服裝企業需要建立一個柔性的紡織品供應鏈。如何在制造環節實現柔性化、數字化,這是最核心的。通過數碼印工廠的技術,能夠幫助中國的紡織品行業實現新零售或者是新制造的真正模式創新。
真正模式創新包含著諸多關鍵技術。如面料,它的生產過程環節十分繁瑣,在打印的環節可以實施數字化,而在后續很難實施數字化的環節,如后處理和前處理工藝還是只能實施傳統的方式。然而,通過包括數據識別、攝像系統等在內的新技術,會對面料生產的全產業鏈進行數據采集。這是一種非侵入的方式——不用干預它原有的整個生產過程,便可以很方便地獲得所需要的生產數據,將整個生產過程流程全部進行數字化。
在生產的過程中,把線上諸多數據進行落實由此顯得十分重要。數據落實到生產環節,比如說制衣環節,如果沒有新的制造技術支持,數字化的生產鏈容易在此斷裂。以數碼印工廠的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紡織制造智能技術都面臨著一個重大難題,數據急需進行標準化。紡織行業的標準化是非常難以實現的。比如人們看到的圖片,在手機里看到是一個顏色,但是到了真正的生產環節,這個顏色會跟手機里的大相徑庭,通過線上線下的數據建立數據標準、建立數據轉化由此顯得迫在眉睫。實現讓消費者或者生產管理者在屏幕里看到的顏色與生產出來的實物顏色一致,這都是新生產技術所需要達到的理想層面。
此外,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會激發出紡織行業對于花型內容更新、更廣泛的需求。比如原來一個生產企業從事家紡類產品的生產,以前的交易量只有現在的十分之一。但是數碼印工廠技術的應用帶來了3000多萬米的面料年產能。按照一個花型需要5萬米面料支撐的體量來計算,現在3000萬米需要的量是5萬多張花型,也就是說,當下的生成能力對于花型的需求量整整擴張了10倍。如何能夠幫助制造型企業,讓其快速具備獲得花型的設計和模仿能力,這也是推廣數碼印工廠技術非常關鍵的一點。
(本文根據杭州宏華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鄭靖在論壇上的發言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