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杏
[摘要]兒童文學從學科背景來說,是遭受“冷遇”的,但是在圖書市場上又是“火爆”的,這讓大家看到了兒童文學在創作、教學上留有很大的空間。從高校兒童文學的教學實踐著手,論述兒童文學教學四個維度的實踐,即兒童文學也要關注當下、經典作品再讀、寫作練筆以及學生課堂展示。
[關 ?鍵 ?詞]高校;教學;兒童文學;多維實踐
兒童文學多是以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一個專業方向出現,鮮以一個獨立的學科出現;很多學校在課程設置上,也多將兒童文學設為專業選修課。所以,從學科背景上而言,兒童文學是受“冷遇”的。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民眾閱讀習慣越來越偏向于“無紙化”,據《2019—2025中國圖書出版行業市場監測及未來前景預測報告》顯示,有三分之一的民眾是偏向于使用微信閱讀,所以各類圖書零售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唯獨少兒類圖書不降反升,可以說是圖書市場的一匹“黑馬”。
兒童文學課程在學科教學中的“冷遇”與其在圖書市場的崛起形成的鮮明對比,讓我看到了兒童文學在教學、創作等方面的巨大缺口,也促使我在承擔本門課程的教學時,不斷思考,以期在兒童文學的教學中有所創新。在教學設計上,本門課程的教學是理論講述與學生實踐相結合的,在具體教學中我突出了學生實踐環節。下面我將從“兒童文學也要關注當下”“經典作品再讀”“寫作練筆”“學生教學展示”等四個維度來論述本門課程的教學實踐。
一、“時不我待”——兒童文學也要關注當下
兒童文學的教程有多種選擇,高校使用較為普遍的主要有方衛平、王昆建主編的《兒童文學教程》(第3版)、浦漫汀主編的《兒童文學教程》、王泉根主編的《兒童文學教程》等,這些教材的共性是大多以理論教學為主,文中多選擇的是較為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來舉例或做文本分析,不具備一定的時效性。兒童文學既然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一個分支,就需要根據當下的熱點、事件、理論新論等補充新的材料或教學范例等,與“時”俱進。
一是兒童文學載體更新導致的兒童文學閱讀的革新。傳統的兒童文學體裁主要包括詩歌、童話、兒童小說、兒童散文等,主要是以文字為載體的;隨著兒童文學市場化的發展,圖畫、視頻等“視覺藝術”逐漸被納入兒童文學閱讀中來,主要表現為兒童繪本、兒童音頻故事等。
兒童繪本是圖畫與文字結合的文本形式,圖畫承擔了絕大多數的文本,具有較強的形象性與直觀性,適用于幼兒閱讀、親子共讀。而音頻故事則改變了閱讀的感官形式,變視覺為聽覺藝術,有利于兒童聽力、想象力等的訓練。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講述繪本故事、音頻故事,一方面可鍛煉學生的賞析能力,另一方面,可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是對兒童文學新的閱讀文本的推介。教材中推薦的兒童文學文本,都是比較經典的,同時也意味著比較陳舊。在教學中,我以兒童文學領域中最具代表性的獎項為抓手,推薦學生閱讀近期獲得過紐伯瑞兒童文學獎、國際安徒生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等的作品。例如《圖書館里的奇妙事》《Hello,Universe》《風雪那年》等。
三是對當下與兒童文學相關的熱點或事件的討論。例如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屆)”中獲得冠軍的武亦姝,她是“別人家的孩子”的典范,同時也引發我們思考閱讀或者背詩詞等對于兒童的現實意義。例如,關于老人摔倒我們該不該扶的問題。這關系到孩子道德觀的培養與人生觀的形成,我們作為成人,扶,害怕遇到“碰瓷”的;“不扶”,有悖于平時對孩子“助人為樂”的教育。最終,我們討論出一個折中的結果,即“有智慧的扶”,在扶的時候做好錄像。這又讓人不禁想,是否是成人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
對于具體問題的結果的討論可能并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問題討論的過程卻啟發學生從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問題,豐富他們思考問題的維度,也讓他們在遇到問題時有自己的判斷。
二、“眾說紛紜”——經典作品再讀
兒童文學的文體、歷史和文本構建起其最重要的三個維度。在教學中,我除了對兒童文學文體、兒童文學史的講授外,更重要的是在其中穿插對兒童文學文本的解讀。
在兒童文學文本的選擇上,盡可能做到廣度、精度并舉。第一,我會盡可能地選擇多種文體的文本,從小說到童話,從詩歌到散文;第二,從文體的國別選擇上,國內、國外的文體皆有選擇,從安徒生到楊紅櫻,從葉圣陶到圣埃克蘇佩里,從陳伯吹到J·K ·羅琳;第三,從文本的載體上看,既有傳統的紙質圖書,也有視頻、音頻類型;第四,挑選的作品的題材范圍廣泛,有教育類、愛情類、友誼類、動物類等。
對于兒童文學作品的解讀,我們不僅僅只是看“故事”、看“熱鬧”,而是對文本進行肌理式的剖析或重新認識。例如,讀葉圣陶先生的童話《稻草人》:葉圣陶先生通過一個稻草人的眼睛,向我們展示了它的所見所聞,也從側面向我們揭露了二十年代的中國農村的風雨百態,同時,告訴我們兒童也應該面對真實的社會人生以及痛苦之于兒童成長的意義。讀劉心武的《我可不怕十三歲》,我們則可窺見一個十三歲的少年的心理成長,其中充斥著小小少年的懷疑、不認輸精神。對《白雪公主》的再次解讀,我們不僅看到了王子和公主的童話故事,從另一個層面上,也看到白雪公主作為女性,她的不獨立性以及“王子公主”類型敘述的虛構性。我們不禁要問,“從此,王子和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然后呢?
三、讀書不如寫作——兒童文學寫作練筆
毫無疑問,兒童文學教學承擔著雙重的任務:知識輸入,知識輸出。那么,寫作無疑是兒童文學知識輸出最好的一種形式。
因考慮到所帶班級的學生較多,故選取了兒童文學中相對好把握的“兒歌”和“兒童故事”來做寫作練習。收作業則使用了“藍墨云”平臺,讓學生直接在網上提交作業,利于共享作業,便于分組互評,且評分透明化。
本門課程回收“兒歌”創作小作業201份,經過統計,按照題材和內容等將同學們的作品歸納為四類:日常瑣事類、動植物類、自然現象類、人際關系類。從整體的精神面貌上看,同學們所寫兒歌偏向樂觀、積極的一面;結構上較為規整,多押韻,讀起來富有音韻美;內容較為簡單,多貼近生活,主題單一,符合兒童的認知心理。現列舉一二。
豬年到,真美妙
逛花街,花兒俏
放煙花,燃鞭炮
小朋友,齊蹦跳
迎金豬,眾歡笑
——《迎金豬》(伍××作)
上刷刷,下刷刷,我們來把牙齒刷
扣衣衣,套褲褲,我們來把衣服穿
系領巾,背書包,高高興興上學堂
鳥兒叫,花兒笑,遇到老師要問好
——《小朋友習慣養成歌》(黃××作)
兒童故事小作業共回收101份,篇幅在100到800字不等,按照內容等大致分為:生活故事、動物故事、人物故事、科幻故事等四類,表現的主題內容主要有:生活習慣養成型、親情型、友情型、生活哲理型等幾類。敘述角度上,一般都是從兒童,或者擬人化的兒童——動物的視角來寫人或事,以及從人或事得到的啟發,即擁有“兒童本位觀”。也有少部分學生是從成人的角度出發,意在引導兒童、教育兒童。現列舉一二。
放學后,杰尼回到家馬上找爸媽拿手機玩王者榮耀;米妮回到家即馬上做作業。期末考試后,杰尼因成績不理想,整個暑假都在補習班補課,而米妮成績非常好,歡快地玩了整個暑假。
——《杰尼和米妮》(李××作)
爸爸要上班起晚了,媽媽在手忙腳亂地幫爸爸準備東西。媽媽讓小明也幫爸爸做點事情。小明皺著眉頭左思右想,靈機一動,高興地說:“爸爸,我來幫你吃早餐吧。”于是把媽媽給爸爸準備的早餐吃完了。最后,爸爸只能餓著肚子去上班了。
——《幫爸爸做點事情》(植××作)
《杰尼和米妮》的故事簡單、貼近生活又富有啟示性,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第一,要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否則,即使再付出雙倍努力也于事無補;第二,要自律,該學習的時候就要認真學,該玩的時候才可以放心玩。《幫爸爸做點事情》則幽默又風趣,小主人公機靈古怪,幫爸爸“吃早餐”,讓人又愛又恨,不忍心責備他。
四、翻轉課堂——你的課堂我來“秀”
兒童文學知識的輸出,除了寫作外,翻轉課程,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來展示,老師或其他同學來點評,也是一種很好的形式。
在兒童文學的課堂上,以“介紹你最喜歡的一本兒童文學作品”為主題,讓學生分小組依次在課堂上展示,控制時間在8~10分鐘。具體形式可以有多種:PPT講課、分角色表演、朗誦、配音等。學生展示完后,先由其他同學進行點評和提問,然后,再由老師做點評和總結。
在展示的過程中,80%的小組選擇了PPT講課的形式,對學生而言,這種形式可操作能力最強,便于分工、合作;于老師,則可從PPT制作、對作品的理解、語言表達等多個方面考量學生。10%的學生選擇了表演,在表演時學生還準備了道具、提示PPT等,表演飽滿、活潑,且在原故事的基礎上,加入了現代生活的元素以及他們對故事的理解,很好地體現了對兒童文學的創新。另外,還有10%的學生選擇用講述故事的形式,在講述的過程中,更多的是用表情、動作、聲音等因素去塑造故事,用留白的方式啟發聽眾思考。總體來說,此種方式比教師單純地講述兒童文學的課堂有效。“翻轉課堂”給予學生的活力、創造力可能是傳統課堂沒法給予的。
總之,高校的兒童文學教學需要不斷去重新認知,不斷地與時俱進,貼近兒童、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在教學方式、手段上也要勇于嘗試和實踐,通過討論、表演、寫作、學生展示等多維手段來調動學生上課的熱情,才能把兒童文學這門課上得豐富多彩、搖曳多姿。
參考文獻:
[1]王泉根.兒童文學教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9.
[2]何敏怡.高校兒童文學課程體驗式教學芻議[J].語文建設,2015(2).
[3]高博涵.高校兒童文學教學的五維空間[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9(7).
[4]劉秀娟,王泉根.兒童文學研究有一輩子忙不完的事[J].長江文藝評論,2017(12).
作者簡介:胡杏(1989—),女,湖北鐘祥人,碩士研究生畢業,學術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現為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人文學院教師。
作者單位: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