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妙婷
為了對我們國家的宴席文化能夠有一個更為深刻、細致的了解,我和我的組員開始了對中國宴席文化的調查和研究,而在眾多的宴席文化中,我們發現對于“文會宴”的研究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的,所以我們最終決定開始研究“文會宴”,至此才有了這篇文章的誕生。
我們最早認識到“文人宴”這種宴會形式是在《舌尖3》上,在《舌尖3》中,“中國雅集之父 ”葉放以其典雅的方式和如朱自清的散文般的細膩的筆法讓我們等在塵世中的俗人再次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優雅與精致,這讓我們一下子就對這種文人間的宴會產生了興趣,于是也開啟了我們對“文人宴”的探索之路。“文人宴”實為古代文人興辦的“文會宴”,此處,我們為了突出“人”的價值,故將“文會宴”稱之為“文人宴”。
“文人宴”在中國的宴史上有著悠久而深厚的痕跡,據說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 多年前的孔府宴,而最早有史料上記載的是在唐朝,在《開元天寶遺事》中記有:“備文酒之宴”。
東晉時有蘭亭集,也是文人的雅集。為了更好的了解蘇州的“文人宴”,我們和我們的合作者張麗潔有幸采訪到了吳越美食的推廣者、吳越美食推廣會的會長蔣洪先生,在采訪中蔣洪先生言“文會宴”為:“文會,即以文會友。是文人的集會或聚會,后亦稱雅集。文會之宴,重點在于文會,宴飲只是助興工具。而文會宴,則可理解為以宴作為媒介,抒發文人情懷。如美酒微醺時文人們各以擅長展風采,詩歌琴棋書畫皆為助興。”他還說道“文會宴”須得滿足以下幾個條件才可稱之為“文會宴”:第一,宴席要有主題。第二,宴席主人是文人或賓客以文人為主。第三,宴席菜肴須符合文人審美或菜式出自文人著作。
文會宴是中國古代文人進行文學創作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形式自由活潑,內容豐富多彩,追求雅致的環境和情趣。一般多選在氣候宜人的季節和風景優美的地點。席間珍肴美酒,賦詩唱和,鶯歌燕舞。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學和藝術作品都是在文會宴上創作出來的,著名的《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在蘭亭文會宴上寫成的[1]。在“文人宴”中有一道菜我們認為最是具有歷史典故價值——莼鱸之思,出自《世說新語.識鑒》“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僅僅是一道菜,竟讓張季鷹不惜放棄官位也要回家嘗一嘗,這到底該是多吸引人的一道美味呀!于是此菜便引起了眾多文人才子競相模仿,后人也多用“莼鱸之思”來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像辛棄疾、陸游、蘇東坡等都用過這個典故來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像是著名的作家陶方宣說到“莼鱸之思”這道菜,還說“這個叫季鷹的男人倒是真的由此開始大紅大紫,古往今來的文人雅士,誰沒有抬頭看過這只季節的鷹啊?他從西晉飛來,朝宋元飛去,嘴巴里死死銜著一顆莼菜”[2]也是生動有趣。諸如此類的菜還有很多。另外,除了我們們熟悉的書法家、散文家王羲之寫的《蘭亭集序》,還有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也寫“文人宴”的宴會過程,可見“文人宴”的歷史之悠久、傳承之廣泛及其形式之多樣。
蘇州“文人宴”在當代最為聞名的體現莫過于《舌尖3》的播出中的登場,被稱為“中國雅集之父”的葉放是本次宴會的召集人,而與葉放一起制作《舌尖3》文會宴的是蘇幫菜十大宗師之一的潘小敏,這次“文人宴”的出現不僅是讓中國的普通民眾們更加的了解了中國的宴會傳統和歷史,還是讓普通民眾有了對這種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一個意識和想要了解的欲望。
“以文會友”,是我們們當今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民眾所最為需要的一劑良藥,當“老人摔倒扶不扶”“孩子出事救不救”的問題成為常態時,我們想人與人之間心的隔閡該是多大的一個鴻溝,“文人宴”,既是讓人們體驗到了美食,也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得更近。
“文人宴”不僅是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心與心的距離,更是當代文人對古代文人的一種致敬和交流,僅以《舌尖3》中的“文會宴”為例,葉放與他的友人們一起同食古人之菜便是當代文人對古人的一種溯源和一份情懷。為了能夠追尋這份最為純真的味道,葉放還特地深入到市井之間去尋找古籍中的食材,而這宴也從“花鱸”的尋找開始講起。在采訪蔣洪先生之時,我們有幸討要到了這份食單,與各位分享,他開的食單如下所示:
《舌尖3》的文會宴,菜譜名為《文會食單》,內容如下:
酒菜:醉蟹、羊糕、蝦籽白魚、桂花糖藕、花生拌香干、茄鮝、混蛋。
湯羹:四美羹。
熱菜:金齏玉膾、蝦松、蜜火腿、芙蓉花、云林鵝(配點心餛飩)、爐焙雞、紅煨鰻、蒸糟鰣魚。
時蔬:鮮菱、百果、栗子、荸薺、慈姑合炒
主食:禿黃油金飯
甜品:奶酪芡實
酒水:蜜酒
在這些菜肴中,無不體現著當代文人對古代文人的一種尊崇,“混蛋”取自清朝童岳薦《調鼎集》,“四美羹”來自清朝李漁《閑情偶寄》,“金齏玉膾”是吳郡進獻給隋煬帝的貢品,“蜜火腿”和“紅煨鰻”取自清朝袁枚《隨園食單》,“芙蓉花”取自清朝顧仲《養小錄》,“云林鵝”取自元朝倪瓚《云林堂飲食制度集》,而“爐焙雞”則最早見于南宋浦江吳氏《吳氏中饋錄》,后記載明朝韓奕《易牙遺意》等。還有“茄鲞”這道菜,是《紅樓夢》第四十一回故事的重點,記得當時在《紅樓夢》中第一次看到這道菜時,還十分驚嘆于這道菜的造價之昂貴和制作工序之繁瑣。
除了這些文學大家,還有許多的文學愛好者對此也是十分熱衷,對此,我們曾做有一個調查問卷,問卷顯示有53.85%愿意和古代文人一起同食同飲,而另有37.18%的人表示在經濟情況允許的情況下愿意和古人一起同食同飲,因此我們認為若是加以輔助以經濟手段讓“文人宴”與旅游業等結合起來,定能將“文人宴”的文化價值的繼承和發展更大程度的結合起來,但文會宴的受眾或者是主體一般都是文人,這就是決定了他發展的局限性,若是作為一種體驗偶然為之,我認為還是具有可行性的。
我們所就讀的大學河池學院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河池市,河池市的經濟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中一直都是屬于比較靠后的水平,在那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而交通的不便、名片的缺失性和宣傳力度的軟弱性我們認為是河池市的發展造成短板的一個重大因素之一,其中宜州區在近年來逐漸成為河池市發展的中心城市,盡管如此,宜州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交通便利程度也是不盡理想,雖然宜州區有著“劉三姐故里”、“山歌之鄉”等的旅游名片,但也許是出于多方面的原因,當地政府并沒能夠將這張名片充分地應用起來。宜州除了是“劉三姐故里”之外,他的文化氣息和文學氛圍有著歷史的蘊養,因此當地的文學氛圍較為濃厚。于是我們認為宜州區當地或許可以充分發揮這張文學的名片,將其好好發展,引入蘇州“文人宴”,將其與當地特色結合起來,把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切實地運用起來,成為宜州區發展的另一條道路。因這是更多地屬于經濟價值方面的范疇,至此,我們不再過多的進行敘述,在我們團隊的另一篇論文成果中將會有更為具體詳盡的介紹。
在蘇州菜中,時令和酥爛是要務,這體現了蘇州菜中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道”,比如“金齏玉膾”這道菜,其中就充分展現了蘇州菜“軟糯”的特點,但在具體的“文人宴”中,宴會的主題是根據舉辦者所想要表達的思想的不同而存在差異的,因此不同的菜品中也體現著不同的思想,比如蘇州菜中,一般情況下,宴會中上的第一道菜是蝦,為什么會是蝦呢?這是因為蝦在蘇州話中與“歡迎”的音相似,所以每逢有客人來到時總會先上一道蝦來表達主人家對客人的歡迎,這也是從側面表現出了蘇州人民的熱情好客與淳樸善良。在宴會中,你可以親情為題、可以友情為題,亦可以愛情為題,總之全都根據主人家的愿望,不存在什么一定要是這個主題之說。
在“文人宴”中,其中的菜品還體現出了天人合一的觀念,“文會宴”中食物的取材都是采用當地當季的最為新鮮的食物,現如今我們的科技條件發達了,我們人民都能夠吃到反季節的蔬菜和水果,好是好,但總是覺得少了那份期待和守候的幸福感。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都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也正是江南這等古往今來的富庶之地才能夠有如“四美羹”這般精致的食物,也正是因為江南的富庶,江南的才子佳人們才有了誕生的可能,有了這般書香四溢的食物。食物之中都有藥性,只是其中的藥性都較為平和,平常不大為人們所熟知,此才有了藥膳一說,就如“文人宴”中的菜肴,體現出的就是菜肴與人之間的關系,即順應自然,注重飲食養生。

根據我們們所做的調查顯示,大約有82%的人都知道有這個“文人宴”這種宴會形式,但是卻很少有人真正的了解他,雖然鑒于我們們自身調查者主體的局限性,我們們調查的受眾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校大學生,但是這也是從側面反映了大家對我們們國家傳統文化認識的一個不足,作為我們們全國乃至全世界思想最為活躍的一個群體——大學生,竟然對此也僅僅是停留在知道有這個東西的地步,古今五大宴,滿漢全席、孔府宴、全鴨宴、文會宴、燒尾宴[3]。文會宴便是其中之一,但我們們當代的大學生們對此卻知之甚少,也確實是一個而令人堪憂的狀況;其次,我們們的調研地區不僅是廣西河池市這一個地區,還包括著貴港市、北海市、玉林市等多個廣西自治區內的多個城市,除此之外在廣東、江蘇、福建、湖南、北京、浙江、重慶等多個省市我們們也有受眾群體(如圖一所示)為了調研群體的多樣性,我們甚至要邀請了外國朋友來幫助我們來做這個調研,結果顯然可知,特別是外國朋友,對這個更加是一臉懵,真的是“確認過眼神,不是我們找的人”,而這就總的體現出了一個社會關注度不夠的問題,并且正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形式;最后,還存在著一個問題,即繼承人的發展的問題,中國會做菜的廚師有很多,能做好菜的廚師也不少,但是能夠真真正正地做出一桌地道的“文會宴”菜品的人卻很少。針對以上的這些問題,我提出了一些我的一些看法,以供參考:
通過調查發現有超過80%的人對于“文人宴”這種文化還是愿意去了解和嘗試的,只是苦于無門,找不到途徑和方法。當地政府或是有關組織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來讓普通民眾了解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力,具體措施如下:首先,加大宣傳力度、拓寬宣傳途徑。不僅是在電視中、網絡中傳播這些傳統文化的有關知識或者是小短片,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將其與我們們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你可以不僅僅是了解這種文化,還可以親身實踐來學習如何制作這種菜肴;其次,將其與經濟發展擰成團。我們們可以將這種文化與餐飲業與旅游業結合在一起,餐飲業不消多說,食客找尋的自然就是吃了,有許多人吃過全鴨宴、餃子宴,但是很少人吃過文會宴,這也是將其的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結合在一起的表現之一;而旅游業,美食定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民以食為天”,有什么比“吃”還重要的呢?然后,相關的高校應當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發展,開設相關的“宴席廚師”專業。就如有專門開設“吃河豚”的專業一般,我們中國傳統的宴席文化也應到在“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基礎上得到傳承與發展;最后,積極發揮當地文人的作用。“文人宴”,最大的受眾就是文人,這是廚師與文人之間高度配合的成果,文化可以引領風尚,影響時代氛圍,所以文人對于社會的推動作用無疑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