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M.庫切最新小說作品《耶穌的學生時代》日前首發。兩位庫切的忠實讀者作家、評論家邱華棟和剛剛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家李洱分享關于庫切及其新書的種種話題。《耶穌的學生時代》是庫切上一部作品《耶穌的童年》的續篇,在書的題記處,庫切用《堂吉訶德》中的話自我打趣:“不論哪部書,續篇從來沒有好的。”但《耶穌的學生時代》精彩程度完全不遜于前作:一個虛構的移民國度、一個神秘的天才兒童、一所匪夷所思的學校、一樁離奇的殺人案件構成了這本書的主要情節。在李洱看來,庫切與加繆、艾柯同屬于“知性作家”,他們有一種“內在的、精神性的、結晶體式的語言”,若將這種風格融入漢語創作中,可以提升漢語的品質。邱華棟則認為,庫切的風格比較“冷”,作品很鋒利,具有很強的形式感,“庫切是金字塔尖上的作家,是永遠都能夠為我們提供精神營養的作家。”據悉,庫切的諸多經典作品將陸續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庫切文集”出版,于2020 年出齊。
倫敦當地時間9 月10 日零點,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現身倫敦,與成千上萬的讀者一同迎來了她的新書《遺囑》的正式發行。這部萬眾期待的小說是《使女的故事》的續集,其尚未出版就已入圍英國布克文學獎和加拿大吉勒文學獎。據《衛報》稱:“這是目前為止今年最盛大的一場新書首發式,也是最盛大的一個文化時刻。”《使女的故事》出版于1985 年,是一部女性主義反烏托邦小說。講述了虛構國度“基列”中女性被剝奪權利和自由、強迫為人生育子嗣的故事。2017 年,由它改編而成的同名劇集上線并引發熱潮,《使女的故事》也就此成為了一個女性主義和流行文化的標志。而剛剛上市的這本《遺囑》,則將故事設定于《使女的故事》結束15 年后。“很多年來,不斷有讀者要求我為《使女的故事》寫續集,而我總是說我沒法做到,”阿特伍德在接受采訪時說道,“但后來發生了一些事,我發現并不像我們在上世紀90 年代所期待的那般,‘基列’國會離我們遠去。世界上的很多國家,包括美國,都漸漸走近了‘基列’的影子。”關于會不會第三次寫作“基列”的故事,她的回答是:“永遠不要說不會,永遠不要去預言你會寫或者不會寫什么。因為你一旦做出承諾,之后又用行動推翻了它,你將不斷地被人問:‘你為什么要這么做?’比如說我之前一口否認了我會寫續作的可能性,但我現在卻寫完了它。所以說,盡管我覺得自己不會再寫一本了,但我也不會完全將它排除在計劃之外。”
人民文學出版社日前宣布將陸續推出新版《格拉斯文集》,德語文學翻譯家蔡鴻君介紹說,君特·格拉斯在中國獲得了讀者廣泛贊譽,對中國當代作家也產生了較大影響。邱華棟、劉心武、葉兆言、肖復興、王小波、楊沐、楊早等作家都曾撰文談格拉斯的創作。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回憶,上世紀70 年代末,人民文學出版社開始與上海譯文出版社合作出版“二十世紀外國文學叢書”,格拉斯的《鐵皮鼓》當時就列入了叢書選題規劃。1987 年,《世界文學》雜志上刊登的《貓與鼠》插圖由人民文學出版社美術編輯、畫家張守義先生繪制。2015 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格拉斯生前親手繪制插圖的彩圖版《我的世紀》,責編是資深德文編輯仝保民。2017 年法蘭克福書展上,臧永清社長通過海格立斯公司向格拉斯版權方提出,人民文學出版社憑借其在中外文學出版領域的綜合實力和獨具特色的策劃方案贏得了格拉斯作品版權方的青睞。
日前以色列前總理、總統西蒙·佩雷斯之子舍米·佩雷斯受邀來到北京,講述他父親的自傳《大夢無疆:勇氣、想象和現代以色列的建立》背后的故事。《大夢無疆:勇氣、想象和現代以色列的建立》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出版。在《大夢無疆》一書中,他以親歷者、決策者和見證人的角度,記錄了二十世紀上半葉開始的以色列建國歷程,完整再現了現代以色列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決定性時刻。這本自傳是西蒙·佩雷斯的遺作——在寫完本書后不久,他就因病去世。舍米·佩雷斯說,這是他父親的第20 本書,也是第一部書寫他自己的書。這本書不是有關歷史,而是屬于未來的。“我父親有一種氣質,他的氣質屬于未來。”他說,他父親寫自己、寫過去會精簡到關鍵的要點,而寫未來都是有詳盡的細節,“我父親說過,未來是大腦、科技和企業家精神主導的,通過大腦、創新能力,才能不斷實現夢想。”舍米·佩雷斯特別談到,這個書名是他父親立刻想到的,“他說過,唯一遺憾是沒有夢想更多,沒有夢想更大。”舍米·佩雷斯如同父親的代言人,也像在傳遞父親的心聲,他認為,步入新的時代后,仍然有很多人不敢有夢想。在全球有些地方,很多人有夢想但不敢去實現。“永遠都要有夢想,追逐夢想可能會碰到困難,但不應該停止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