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資學院物流學院 北京 101149)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當前許多企業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對物流服務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降本增效提升核心競爭力是所有企業所追求的主要目標。對此一些企業的自有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的融合發展也變得非常重要,同時傳統模式下的承運商選擇評價方法已經無法滿足企業在新經濟形勢下市場競爭力發展的需求。建立一套符合當前時代發展的承運商選擇與評價策略,有利于推動國內承運商管理工作和企業更好地發展。
現代企業的競爭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能更好地組織、協調與其他成員關系的企業才是真正的贏家。協同理論具體地指出了各部門或企業進行協調合作達到整體最優化的重要性,基于協同理論進行承運商的選擇,使同多家企業實現物流設施協同、運輸協同、庫存協同、信息協同等,減少各環節的無效作業,有利于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在供給側結構性發展的理念下,企業可以提高物流系統運作效率,提高顧客滿意度,降低運營成本,在不斷發揮作為系統的整體規模效應的基礎上,提高企業物流業務的經濟效益和整體社會效益,也是其實現價值鏈不斷增值的必然趨勢。
1973年,赫爾曼·哈肯首次提出協同論相關概念,之后國內許多學者對協同理論進行了研究,劉炯艷總結得到協同物流產生的協同效應包括規模經濟效應、范圍經濟效應、管理協同效應、學習效應,在戰略層面進行物流協同包括在物流企業內部與外部、橫向、縱向之間實現有效協同[1]。王鵬等認為協同戰略是資源、管理、組織和文化等四個要素及其子系統相互協同作用[2]。曾文杰、馬士華等通過對制造行業供應鏈研究,得出同步決策的聯盟組織模式對供應鏈協同具有較大影響[3]。黃璐從物流承運商的角度,探討了物流服務終端橫向協同合作的內涵、目的和類型;從協同戰略成本等角度給出了承運商協同物流成本和風險管理的建議[4]。
協同學理論已廣泛地應用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乃至經濟學等多個領域,其中在物流管理和供應鏈方面的協同成果較多,其主要關注商品供應流程、供應鏈上下游協同運作、區域物流協同發展、城際和城市配送、第三方物流戰略聯盟、多式聯運領域、運輸組織協同運作以及物聯網環境下物流管理協同方式等。
在選擇協同效應指標時,主要從代表性較強、可獲性較強、較容易量化的顯性指標進行考慮。為保證協同效應指標探究的完整性,本文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利用CNKI等數據庫,通過檢索和梳理國內外相關文獻,探索總結承運商協同配送成員間的協同要素。文獻初步檢索力求廣泛,首先分別以“物流配送”“協同配送”“共同配送”“承運商選擇”為關鍵詞搜集下載文獻82篇。然后,從搜集到的文獻當中篩選出以“協同”為主題的核心期刊文章共計43篇,用于此目的搜索詞條包括“協同效應”“共同配送”和“承運商評價”。緊接著,從中提取合適的協同效應指標。最后,得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獻24篇,得到具體指標如下表1所示。

表1 協同效應指標研究成果梳理列表
通過分析,承運商成員間可能產生的協同效應由多種因素決定,同時難以精確定量分析,在指標選取時,著重選擇代表性強、數據較容易獲取的評價指標。
通過問卷調查和咨詢相關專家,以協同為核心研究承運商選擇評價的問題時主要以業務協同、資源協同、信息協同、機制協同四個維度為主要評價指標,根據這四個維度確定了17個關鍵評價指標。其中業務協同維度方面的指標有物資配送能力、沖突協調能力、歷史合作次數、準時交貨率、配送成本、配送服務能力6個評價指標;資源協同維度方面的指標有溝通協調能力、配送車輛數量、配送中心利用率、配送車輛共享程度4個評價指標;信息協同維度方面的指標有信息準確率、信息及時率、信息共享深度、信息化技術水平4個評價指標;機制協同維度方面的指標有利益共享、利益分配、風險分攤3個評價指標。

對矩陣X′的j列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
①
式中:xij稱為第i個評價對象在第j指標之上的值,且屬于閉區間[0,1]。
由此可以得到新矩陣X=(xij)m×n
(2)計算j項協同效應指標的熵值
②

③
(1)構造加權決策矩陣Z=(zij)p×m其中Z=wj·yij(i,j∈Z+),式中Wj由層次分析法得到的權重系數確定。
(2)對評價對象的S+和S-進行確定:
其中,S+={(maxzij|j∈J1),(minzij|j∈J2)},S-={(minzij|j∈J1),(maxzij|j∈J2)}(i,j∈Z+),式中J1為效益型指標,J2為成本型指標。
(3)評價對象的正負理想解的距離為
承運商的評價選擇是企業與第三方物流承運商合作關系運行的基礎。承運商之間的橫向合作使相對獨立的物流服務提供者之間實現物流信息及資源的共享,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了效率、強化競爭優勢和服務水平。因此,對于基于協同理論的承運商選擇評價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