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棟才,李雪群,羅玫玲
(惠州市中心血站,廣東 惠州 516003)
現代輸血治療中,輸注含非治療成分的白細胞(WBC)的血液制品,容易導致多種輸血不良反應,其中以非溶血性發熱性輸血反應(FNHTR)最為常見[1,2]。目前,輸血界已經公認WBC濾器濾除WBC的方法最為有效,在預防輸血不良反應和輸血相關疾病的傳播方面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并得到國內外的廣泛應用。但究竟是在保存前由采供血系統對血液進行WBC濾除,還是保存后由輸血科濾除,研究一直各持己見[3]。在惠州地區,血站尚未開展血站型過濾WBC,作為安全輸血的有效補充,惠州市部分醫院從2013年起陸續開展血庫型過濾白細胞。為探討惠州市血庫型濾白懸浮紅細胞的臨床應用狀況,對惠州市七家二級甲等以上醫院進行抽查,抽取2016年1月-10月期間接受輸血治療的患者共4062例次,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2016年1月-10月期間,在惠州市七家二級甲等以上醫院接受血庫型濾白懸浮紅細胞治療患者1744例次作為觀察組,年齡6d~72歲,平均年齡為 42±12.0。其中男性患者1101例次,女性患者643例次。隨機抽取同期采用普通懸浮紅細胞治療的患者2318例次作為對照組,年齡 1月~74歲,平均年齡為 40±12.4,男性患者1502例次,女性患者816例次,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翻查各醫院輸血病歷,對照組與觀察組的FNHTR的發生情況。血液成分去白細胞方法:使用血庫型一次性使用白細胞過濾輸血器材(南京雙威生物醫學科技有限公司),嚴格按說明書進行過濾操作。血液來源:均由惠州市中心血站提供的保存期內制備好的懸浮紅細胞。
1.3 判斷標準 患者在輸血前沒有體溫升高,在輸血期間或輸血1~2h內,體溫對比輸血前升高1℃以上,體溫24h內升高至38℃以上,以寒戰、發熱、低血壓等為主要表現,癥狀排除嚴重過敏、細菌污染、溶血且不是患者原發病情能解釋,即可視為FNHTR。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濾白組與懸浮組在不同科室發生FNHTR比較 觀察組發生FNHTR14例,發生率0.80%,對照組發生FNHTR49例,發生率2.11%,兩組FNHTR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外科、婦產科以少次數輸血為主的病種兩組FNHTR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兒科、腫瘤科、血液科等需多次輸血的病種兩組FNHTR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濾白組與懸浮組發生FNHTR比較
2.2 FNHTR在不同輸血次數的發生率 輸血次數在5次以下的患者FNHTR發生率在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5次以上患者,FNHTR發生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FNHTR在不同輸血次數的發生率
2.3 過濾前血液保存期限與FNHTR發生的關系儲存期為三周的懸浮紅細胞,經濾除白細胞FNHTR發生率跟對照組總體的FNHTR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儲存期三周以上再濾除白細胞發生率比對照組總體的FNHTR發生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過濾前血液保存期限與FNHTR發生的關系
濾白懸浮紅細胞可有效降低輸血相關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免疫反應、血小板輸注無效、病毒感染等嚴重后果的發生[4],在臨床上受到廣泛的應用。目前,采用一次性白細胞過濾器是去除血液成分中WBC最安全、有效的方法,主要以血站型和血庫型更為常用。現階段血站型白細胞濾器多使用白細胞濾器與采血袋相連的聯袋型,不會引起因破壞血袋密閉環境而帶來的細菌污染風險,適用于急診用血[5]。但使用血站型白細胞濾器直接過濾,因獻血人群差異、過濾器類型、血液過濾時間、溫度、操作者之間的操作差異等因素,紅細胞會出現較多的溶血,溶血率會隨著儲存時間的延長明顯升高,致使游離血紅蛋白濃度過高。游離血紅蛋白的裂解產物二聚體,一旦超出與結合珠蛋白的結合能力,網狀內皮系統將難以清除,容易導致血紅蛋白血癥,儲存期末更為明顯[6]。按照庫存血先進先出原則,一袋合格的去白懸浮紅細胞從采集、分離、檢驗、保存再到配送至臨床輸注,無法避免一定時間的周轉過程。儲存期的延長,紅細胞不同程度的溶血對于輸血患者有潛在的安全隱患[7]。且儲存前過濾血液,費用消耗較大,很難做到全國性范圍開展,廣東地區也僅有部分采供血機構開展了全部血站型過濾。在未開展血站型過濾的地區,臨床用血單位主要開展血庫型濾白懸浮紅細胞制備。血庫型過濾是儲存后去WBC,一般由用血單位在百級凈化臺內連接血袋與去白細胞濾器完成,國家血液質量標準要求必須在24h內輸注完畢,因此紅細胞儲存后溶血的影響微乎其微。但血庫型過濾屬于開放性二次過濾,有細菌污染的風險,過濾程序、時間、工作量的增加對急診用血也有一定影響。研究表明,血站型、血庫型兩種濾白方式都能達到很好的WBC濾除效果,臨床應根據需求選擇不同類型的濾白懸浮紅細胞[8]。
本研究中,所有濾白懸浮紅細胞均由血庫型一次性使用去白細胞輸血器制備。通過比較,觀察組患者FNHTR發生率0.80%(14/1744)比對照組FNHTR發生率2.11%(49/2318)明顯降低,提示輸注血庫型濾白懸浮紅細胞,可明顯減少FNHTR的發生。值得注意的是,在外科、婦產科以少次數輸血居多的病種,輸注血庫型濾白懸浮紅細胞和普通懸浮紅細胞在FNHTR發生率上并無統計學意義;在有輸血史、需多次輸血患者居多的兒科、腫瘤科、血液科等,輸注血庫型濾白懸浮紅細胞在預防FNHTR發生更為明顯,其中腫瘤科和血液科FNHTR發生率(濾白組1.01%/懸浮組3.02%)與楊世明[9]等人的研究結果相比(濾白組1.25%/懸浮組8.75%)較低,這可能與抽查人群病種,病情不同有關。造成不同科室FNHTR差異的原因,可能是現今腫瘤患者臨床上多采用手術或放化療聯合療法治療,容易產生骨髓抑制導致貧血狀態,需接受常規的輸血治療。而長時間輸注含WBC的血液成分會導致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這與同種異體血液中白細胞和白細胞產物有關,具體表現為免疫效應細胞抑制和免疫抑制細胞的激活,易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和增加FNHTR的發生率,程度隨輸血次數而增加[10]。同時本文調查中兒科患者多以門診地貧困患者居多,與血液科患者一樣,在不能根治造血系統原發病的情況下,均需反復乃至終身輸血治療,輸注的血液成分種類多,病史長。因反復、多次輸血,患者體內存在抗白細胞和抗血小板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分子的抗體,容易誘導同種免疫反應,當再次輸入含WBC的血液成分后,容易發生FNHTR,發生率隨輸血次數增多而明顯增高。本文中,5次以上輸血兩組FNHTR發生率有顯著性差異與上述觀點相符。陸亞嵐等人的報道也指出,去白細胞輸血,能最大限度限制輸血相關免疫抑制,不會加重其同種免疫反應,有助降低FNHTR發生率[11]。
通過對血庫型濾白懸浮紅細胞過濾時間的對比,發現保存期在2周內的懸浮紅細胞由血庫型一次性使用去白細胞輸血器過濾白細胞后,FNHTR發生率顯著降低,保存2周后的懸浮紅細胞再過濾則對降低FNHTR無顯著性差異。這可能與隨著血液成分儲存期的延長,紅細胞老化,白細胞破裂死亡,裂碎產物和釋放的IL-1、IL-6、IL-8和TNF-a等炎性因子水平明顯升高,產生積聚,此時用一次性白細胞濾器過濾已很難濾除這些具有強烈的致熱作用的炎性因子,易發生FNHTR[12-13]。有報道[14]指出,儲存時間過長的血液,WBC過濾器已不能去除釋放到血漿中的炎性細胞因子,繼而介導同種異體免疫反應,發生FNHTR,造成濾白細胞的血液成分臨床效果下降。因此,保存期越短,濾除白細胞效果最顯著,可最大程度預防和減少FNHTR發生率。
綜上所述,在不同地區、不同病種選擇WBC濾除方式應根據當地實際,采取不同策略,選出對病人最有利的方式,確保用血安全。需反復輸血及多次輸血的患者,輸注在一定保存期內過濾的血庫型濾白懸浮紅細胞能有效降低FNHTR發生率,提高輸血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