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顏,系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
一提起“煙花”這個詞語,往日的回憶便會劃過我的心間。
童年的春節總是令人憧憬。從過年前開始,節日的氣氛便一天天濃郁起來。奶奶在做花饃的時候,我總喜歡在旁邊看,順便捏幾個奇形怪狀的花饃造型充數。爺爺常常提早從市場上買回春聯、花燈、蘆柑、蘋果、瓜子、花生等,有時候他也會騎車帶我去。節前的街頭集市人聲鼎沸,到處都是售賣年貨的商販,顧客們都在爭相采買,一年里只有在這個時候,大家不再斟酌價格,還生怕買不全乎耽誤了過年。
等到除夕這一天,一大早,爺爺和爸爸便相跟著去貼了樓里樓外的春聯,然后再把院里院外仔仔細細灑掃一遍,到處收拾得干干凈凈的。下午,家人們便聚在一起,開始準備年夜飯。等到晚上,吃過一大桌豐盛的飯菜,圍坐在電視機旁看上一會兒春節聯歡晚會,就迎來了我期待已久的環節——放煙花。
因為我非常喜歡煙花,爸爸每年都會買一大箱子花炮給我。帶著一兜子最好看的花炮,爺爺、爸爸和我就出門了。新年的子夜雖然有些寒涼,小區里卻聚集著很多想要燃放鞭炮的人們。大伙搓著手、跺著腳取暖,說著新新舊舊的話題。零點的鐘聲一過,燦爛的煙花便點亮了漆黑的夜,發出噼里啪啦的聲響,把人們聊天的聲音淹沒。有的煙花色彩雖然單調,發出的聲音卻振聾發聵;有的煙花會在地上打圈兒,如同旋轉的陀螺;有的煙花由孩子們舉在手中揮舞,銀光四濺;有的煙花飛向空中又迅速炸開,變成了爛漫的花朵。每一種璀璨的煙花,都伴隨著孩子們的喧鬧和歡呼聲……直到大約一點鐘,差不多放完了各自的鞭炮,大家才漸漸散去。第二天早晨,院子里都是五彩斑斕的爆竹碎片和淡淡的煙火味,滿是過年的氛圍。從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初五,人們幾乎每天都會燃放煙花,而我和兄弟姐妹們每天在天還沒有黑的時候,就會早早跑出去放炮、玩耍。對我來說,想起那一簇簇的煙花,就會想起我的家人們,還有一個又一個和他們一起度過的春節。
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我曾經在美國做了半年的交換生。在去美國的時候,由于北京下了一場暴雨,航班晚點了四五個小時。在飛機里呆了二十多個鐘點,我和同學們終于到達了芝加哥機場。一出大門,就看到一些叔叔阿姨們舉著寫有英文名字的牌子在等我們。我很快就找到了我寄宿家庭的阿姨,告訴她我就是將要住在她家的學生,她立刻給了我一個擁抱并送給我一瓶汽水。在路上,她娓娓而談,給我介紹美國的天氣、沿路的建筑。經過我們學校時,還帶我在里面繞了一圈,告訴我哪里是食堂,哪里是圖書館,讓我很快對居住的城市以及周圍情況有了一些了解。在回家的途中,遠方忽然有人放煙花,阿姨特意停下了車,說想讓我欣賞一下。一朵又一朵鮮艷奪目的煙花在遠處的空中綻放,紅、黃、藍、綠、紫……我的心里忽然感到非常溫暖,仿佛和這位第一次見面的阿姨不再有距離。
阿姨對我和我的室友很好,我們剛到她就已經準備好了很多文具和生活用品。她每天都會為我們制作各色各樣的早餐,時常帶我們出去吃晚餐,有機會就給我們介紹美國的風俗人情,每個周末還會帶我們去教堂做禮拜,在湖邊賞風景,參加聚會,或者觀看節日游行。雖然只呆了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我已經對美國有了不少的認知。
在印象中,我們還一起看過兩次煙花。第一次是在一個節日前,阿姨開車帶著我們去的。那是一個清涼的夜,我們幾個站在路邊,一邊品嘗冰淇淋,一邊看著遠方流光溢彩的煙花裝點著天幕。周圍的人并不多,但是大家都很激動,因為美國人不常燃放煙火。第二次是在圣誕節前,我們一起在芝加哥看的。那時候,整個都市被裝點得極其夢幻,店鋪里都擺著掛滿禮物的圣誕樹,售賣繽紛多彩的巧克力、糖果、節日卡片和裝飾品,街道上回蕩著動人心弦的歌曲。那天天氣很冷,還下了大雨,在街上等待表演的我們幾乎要凍僵了,但是依然充滿期待。晚上八點,節日游行開始了,一輛輛炫目的花車、燈車緩緩從人群圍繞的街道駛過,每駛過一輛車,街道旁就有兩棵樹上的金色小燈被點亮,最終,整條街變得燈火輝煌,金光燦燦。游行結束后就是煙花表演,瑰麗的煙火伴隨著人們巨大的歡呼聲升起,照亮了整個夜空,預示著西方這個國度最盛大節日的來臨。直到一個小時后,一切才落下了帷幕。接著,阿姨請我們吃了著名的芝加哥深盤披薩,滋味果然十分香醇濃郁。
開在夜空的煙花,總是傾盡全力,為那一瞬間的狂熱綻放;總是伴隨著語笑喧闐,為生活增添了更多的暖意融融。每當有它出現,仰望長空的人們似乎總可以在那一霎時忘記所有苦楚。如今,為了治理環境污染,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們,已經幾乎見不到煙花爆竹了,沒有喧鬧的春節,自然少了不少“年”的味道。
過去那些關于煙花的記憶,我會繼續珍藏在心底,它們是我心里閃耀溫暖的光芒,總能讓我在煢煢孑立的時刻不再孤寂,讓我在新的一年里“辭舊迎新”,迎接全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