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欣
摘? 要:在二十世紀上半葉,中西方的文學理論第一次有了實質上的交點,兩方開始有了初步的交流與對話,然而在這一過程中,自五四運動伊始至80年代初,中國一直處于社會的動蕩期,文學理論始終要受到政治高壓的限制,也缺乏對外輸出的動力,導致兩方的文學理論研究方向也背道而馳,直至90年代開始,中西方的交流通道變得更加通暢,同時中國文學理論的目光從內在研究轉向文化研究,中西方才開始正式有了交流,對彼此的文學理論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關鍵詞:文學理論;融合;交流;中西方
[中圖分類號]:I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6-0-01
1、中西文學理論的發展
自20世紀伊始,中西方的文學理論都處于確認自身主體性的階段,但是戲劇性的一幕在于,兩方文學理論關注的問題與發展的方向恰恰背道而馳,雖然在這期間兩方的文學理論已經有了傳達的渠道,但是缺少平等交流的基礎,當時中國文壇幾乎西化,與此同時一部分人也開始掙扎著尋求自身主體性。在這段時期,中西文學理論始終處于沖突與糾葛之中。不過,這并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交流與融合,而是為日后打下基礎。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飽受戰火的洗禮。中國人民需要啟蒙,也需要自救,這也是中國文學理論背負著的沉重任務,使其在近百年間始終尋找應對方法,讓自身完成蛻變,走向現代,也在掙扎中確認了自身的主體。
在20世紀開端,中國的文學理論有了兩種發展路線。王國維受到西方美學思想的影響,提倡文學回歸本源。他提出,文學應該遠離政治。在中國的歷史中,文學家與政治家的身份往往是重合的,致使文學缺乏獨立性。王國維的論說試圖通過把美學思想注入中國的文學理論,進而將其從過往古代文論的束縛中引入現代化的領域,這標志著文學理論的目光第一次聚焦于自身。與之相對的則是康有為的主張,他認為文學應該服務于社會,提倡“文以載道”,將小說定義為可以啟蒙人民的地位,但是這種論說過于政治化,最終逐漸走向滅亡。
與此同時,20世紀的西方的文學理論正處于蓬勃發展時期,文學批判盛行、學派百花齊放,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文學理論最終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隨后,西方的文學理論在明確自身主體性后得到了飛速發展,而且在這期間文學理論中也開始出現了“由外向內”的轉變,形式主義學派林立,直至20世紀70年代末期,西方文學理論再一次發生了轉移,文學理論從對文本、語言的研究轉向了社會、宗教、自然等領域之間的聯系,進而產生了不同表現的闡釋學
在同一時期,中國的文學理論卻走向了相反的道路,文學理論偏重“由外向內”。自改革開放以來,中西交往越發密切,國內對文學理論批判愈發激烈,人民幾乎都自發地抵制過去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卻轉向剛剛被西方文學理論所拋棄的內在研究方法,中西方在研究方法始終沒有達到時間上的統一,自然也缺乏對話的基礎。
2、中西文學理論的交流的開端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伊始,中國的文學理論一直處于自我反思、批評的狀態,通過對落后的文學理論框架進行解構,逐漸形成了新的理論體系,搭建起現代化的文學理論基礎;這也意味著我國的文學理論逐漸與西方接軌,達到了實際上的交流對話階段。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西方文學理論的交流也越發密切。在我國經濟水平逐漸提升的前提下,國內文學理論的發展空間也變得更為廣大,所研究的對象也多種多樣,比如雅俗文化、網絡文化、偶像文化等等。而且在網絡普及的今天,全球所關注的各類民生問題、人權問題、難民問題都廣為世界人民所知,這也給中西方文學理論研究提供了一片可以深入交流的土壤,讓相關研究者可以在同一問題上展開研究,互相學習、借鑒。
3、中西文學理論的融合的開始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美國世貿大廈的倒塌宛如第一塊多米諾骨牌,推動了全世界人民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覺醒,不論是9·11恐怖襲擊、還是中東地區肆虐的戰火、亦或是歐洲難民危機,這世界上的各種沖突頻繁暴露在人們的視野里,讓遠方的人也聽得見處于痛苦中人的呻吟與呼救,人們對和平、對安定的美好向往注入了中西方的文學理論中,促使文學理論開始探索更為深層次的卻也更直白的方向,為人類福祉謀求發展,找尋如何保護人類精神文明火種的延續,保證精神文明不被戰火、饑荒所毀壞。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西文學理論的融合,這并非是毫無保留的借鑒、模仿,而是中西方在同一個方向上一起開拓,開拓的過程也是中西文學理論融合的過程。
4、總結
與國別和文化歸屬無關,文學理論的研究一直與文學創作息息相關,那么中國現在的文學理論研究也離不開文學創作。當時代發展,世界開始關注共同的命運,中西方的文學創作的共同點也變得更多,有效推進了中西文學理論的交流和融合。我們可以更為樂觀地去預言,隨著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不同體系的文學理論在相同問題的研究的概率也越來越大,頻率也會提升,最終會促進一個成熟的、有特色的文學理論的誕生。
參考文獻:
[1]吳可.焦點:從分離到重合——簡論當代中西文學理論的交融[J].江西社會科學.2005.11.
[2]錢中文.文學理論:走向交往與對話[J].中國社會科學.2011.
[3]張永剛.中西方文學理論的交流與融匯——“當代西方文論與中國文論建設”學術研討會綜述[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