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減負,最關鍵的是身心減負,孩子應享有“適切的學生生活”,“適切的生活”即“舒適切要的生活”;制約“適切生活”生成的因素主要有畸形的人才觀和偏仄的教育觀,要從根本上解決減負這一難題,需要社會、家庭、學校三者整體聯動,形成合力。
【關鍵詞】適切;生活;人才觀;課程改革;評價體制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66-0024-02
【作者簡介】戴繼華,江蘇省南通市東方中學(江蘇南通,226010)校長、黨總支書記,正高級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近年來,教育“減負”是一個社會熱詞,從教育人來看,它確乎是一道世紀難題,要想完美解決它,其難度及意義已超出教育管理范疇。為了讓孩子能真正體驗到減負樂趣,我們期盼孩子享有“適切的學生生活”。
一、什么是“適切的學生生活”?
顧名思義,學生生活,一般指古人所云求取“功名”的“十年寒窗苦”、今人所言的基礎教育十二年。適切,通常理解為“適合貼切”,但我們細細思量,其內涵遠不僅于此,除“適合貼切”之外,應有所延宕與拓展。適,還有“舒適”之意,這主要是從孩子的內心來觀照的,即學生生活應當讓孩子感到身心舒適。切,有“切要”之意,這主要是從提供生活的外部環境來說的,即育人之境應當“切中肯綮”,即基于兒童、切合教育教學之本真。簡而言之,“適切的學生生活”就是“舒適切要的學生生活”。陶行知先生早就說過:“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過科學的生活便是受科學的教育,過勞動的生活便是受勞動的教育,過藝術的生活便是受藝術的教育,過社會革命的生活便是受社會革命的教育?!笨梢姡畹钠焚|與孩子生命成長的質量休戚相關,生活的“適切”之于孩子,意義非凡。
二、如何給“孩子適切的學生生活”?
社會、家庭、學校是保障孩子享有適切生活的主體,要從根基上解決上述難題,需要社會、家庭、學校整體聯動,形成合力。
1.社會角度。
一方面,轉變觀念,重新構建新型人才觀。何謂新型人才觀?即適應當今、指向未來的關于人才現象和問題的基本觀念體系。如何培養人才?習總書記指出:引領人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怎樣使用人才?習總書記亦指出:要深化科技、教育、文化體制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知識分子干事創業的體制機制,放手讓廣大知識分子把才華和能量充分釋放出來,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盡展其長。
另一方面,助力課程改革,完善以高考為龍頭的評價機制。評價機制是教育領域內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核心樞紐,它能有效引領教育教學行為。完善評價體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但無論改革如何深化,有幾個原則依然要堅守:即評價的形式要從單一的試卷評價走向多樣化;評價的主體要從教師為主走向立體多元;評價的內容要從終結性評價為主走向終結性與過程性相結合;評價的結果要從定量為主走向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如果中、高考評價成為孩子生命成長過程中“順其自然的追求”,那么評價機制的改革就達到了一個嶄新的“境界”,“舒適切要”就指日可待了。
2.家庭角度。
學生求學過程中的幸福感,首先來自家庭,因此父母要努力保障孩子享有“適切的生活”。然而現實生活中,許多爸爸媽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他們的狀態往往給予孩子很重的心理負擔。針對此種情形,教育部門尤其是學校,要加強“家長學校”建設,努力通過這個平臺,幫助家長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從而快速提升家校合作的效益。
在筆者身邊,就有一對家長家庭教育做得非常好。這對家長得子較晚,因此對孩子特別喜愛,但這種愛不是溺愛,他們的宗旨就是讓孩子自由、快樂地成長。孩子有啥興趣愛好,只要是健康向上的,他們都會全力支持,像經典誦讀、圍棋、游泳、乒乓球等。對孩子的學習成績,他們不提任何要求,一切順其自然。有時為了帶孩子遠足,家長還會向學校請幾天假??墒窃竭@樣,孩子的成績越好,始終是學校年級前幾名。孩子的爸爸是學校家委會成員,學校經常邀請他向其他家長介紹經驗。
3.學校角度。
學生求學過程中的幸福感,其次來自學校。為了保障孩子享有“適切的生活”,學校除了從細節上精益求精、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外,還可以從兩大方面著力。
一是給學生開設多樣化課程,為他們個性化發展提供選擇空間。學校課程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首先,要根據國家規定,開齊開足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開齊開足本身就是提供多樣化課程的表現,也是對偏仄教育觀的抵制。其次,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并使校本課程的實施規范有序,有課程目標、有課程依據(教材)、有實施過程(任課教師到位、上課地點明確、上課時間保證)、有評價制度(定期組織成果展示)。
二是因層施教,積極推進分層走班教學改革。筆者認為,分層走班教學改革的核心理念是:面向全體,托底拔高;合理分層,因層施教;努力給學生提供適合的課堂。學校應明確要求備課組和每位教師,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不同要求的課堂,并將之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一階段學習結束后,學校提供科學、客觀、人性化的規則,在規則指引下,學生可根據家長、教師的建議及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下一階段聽課的層次,以求真正學有所得、學有所成。適合的課堂,是學生享有適切學生生活的強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