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芳
【摘要】服務業發展對于促進新舊動能轉換,推動地區經濟轉型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在文中摘要就結合呼和浩特市實際情況,對呼和浩特市服務業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善建議。
【關鍵詞】服務業?經濟貢獻?產業地位
服務業是呼和浩特市經濟增長的支柱和引擎。進入新時代,站在新的歷史方位,需要從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角度審視謀劃服務業發展,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一、呼和浩特市服務業發展現狀
(一)產業地位不斷提高
1997年呼和浩特市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4.2%,首次超過了工業(40%)成為全市新的增長極。“十一五”末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8.7%,“十二五”末比重達到67.9%,較“十一五”末提升9.2個百分點;“十三五”的2018年底,比重上升到68.2%,較“十二五”末又提升了0.3個百分點。
(二)經濟貢獻不斷加大
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看,“十一五”“十二五”期間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59.5%、68.7%,“十三五”前三年平均貢獻率為72.4%,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從吸納就業看,2011年為75.7萬人、2015年85萬人、2018年為90萬人,分別占全社會從業人數的比重為45%、48.5%、50%。從稅收貢獻看,“十一五”末的2010年、“十二五”末的2015年、“十三五”的2018年服務業稅收占全部稅收的比重分別為40.9%、47.5%、55.3%,服務業逐步成為稅收貢獻的主體。
(三)服務中心能力不斷增強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服務業的服務密度和投資比重不斷提高。從服務密度看,2018年全市服務密度為1353.2萬元/平方公里,與“十二五”末的1219.3萬元/平方公里、“十一五”末的741.9/平方公里,分別提高了11%和82.4%。從服務業投資占全市比重看,從2011年的68.1%上升到2018年的84.5%。
(四)內部結構不斷優化
2011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占比為56.8%,2015年占比為52.1%,2018年占比為48.9%,傳統服務業呈現逐步下降趨勢。以金融、科技研發、電子商務、云計算及信息服務、文化創意、休閑旅游、會展業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不斷拓展,2018年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超過50%。
二、呼和浩特市服務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存在“內強外弱”的現象
從全國27個省會城市排位看,下滑態勢明顯,總量由2011年的第17位下滑到了2018年的23位,后退6位;增速由2011年的第9位下滑到2018年的26位,后退17位。
(二)區域競爭加劇
由交通便捷和信息技術進步引起的服務消費區域替代作用日益明顯。呼包鄂榆城市群各城市,特別是域內的包頭市和鄂爾多斯市把發展服務業作為推動經濟增長、促進轉型升級的重點,積極推動高端服務業、新興服務業的規劃和建設,提出建設物流中心、云計算基地的發展目標,對呼和浩特市的服務消費需求產生一定的分流作用。
(三)人口集聚度相對較低
服務業總量與城市人口規模密切相關,城市人口規模偏少,影響了呼和浩特區域中心城市地位的確立和經濟的集聚發展。呼和浩特市人口聚集度低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口絕對數偏低。2018年,常住人口312.6萬人,在27個省會城市中僅排23位,規模不及西部11個省會城市553.33萬人的平均水平。二是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稱。2018年,呼和浩特市經濟總量占內蒙古的比重為16.8%,而常住人口僅占全區的12.3%,人口集聚度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稱。
(四)工業發展不足帶來一定影響
2011年、2015年、2018年呼和浩特市工業增加值為651.4億元、678.57億元、588億元,在27個省會城市中處于后五位,而且70.4%的省會城市工業增加值已超過千億元。工業規模較小,特別是制造業與先進地區相比差距較大,對集聚產業人口、交通運輸業以及科技研發等聯系緊密的生產性服務業帶動作用不強。
三、促進呼和浩特市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機制
以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建立健全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推動的服務業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推進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在關鍵環節、重點領域先行先試。優化營商環境,簡化辦事程序,全力打造服務業體制機制創新的先行區、高端服務業示范區。
(二)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適應產業升級和居民消費升級的需要,重點發展云計算、金融保險、旅游會展、電子商務、健康養老等現代服務業,提升服務業層次、規模、水平。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在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教育培訓、產業扶貧等領域向新興服務業企業采購。
(三)引導服務業集聚發展
結合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智能化,重點培育現代物流園區、商貿功能區、旅游休閑區、中央商務區、科技創業園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六大類服務業集聚區,促進企業集中、產業集聚、經營集約,加快形成服務業發展的新高地。
(四)推動服務業城鎮化發展
發揮首府的輻射帶動作用,培育壯大勞動密集型服務業,打造就業“洼地”,吸引周邊地區勞動力匯集。認真落實戶籍制度改革,取消落戶門檻,系統建立住房、社保、就業、教育、養老保障機制,促進各域各類人口順暢流動。
(五)提升服務業國際化水平
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加強與俄羅斯、蒙古國合作,重啟“如意號”國際班列,建設國家物流大通道。抓好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規劃建設集信息發布、業務洽談、檢驗檢測、產品認證、報關報檢、國際結算、結匯退稅等功能為一體的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發揮呼和浩特市蒙醫藥產業、資源集聚優勢,培育發展蒙醫藥、醫療保健及養生服務,打造國際蒙醫醫療、養生、服務基地。
參考文獻:
[1]張建軍.內蒙古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構建研究[J].北方經濟,2019(06):69-72.
[2]郭海濤.我國國民經濟中服務業經濟的地位[J].納稅,2018,12(36):189.